首頁 > 文史語錄 > 列寧主義歷史 列寧主義歷史百科

列寧主義歷史 列寧主義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列寧主義,政治概念,指的是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外文名俄語叫做Ленинизм,創始人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誕生時間是在1903年。

簡介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歷史 列寧主義歷史百科

  《列寧主義概論》

歷史條件

階級基礎:19世紀70年代,俄國無產階級開始成爲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組織基礎:80年代,普列漢諾夫、列寧等開始在俄國宣傳馬克思主義,俄國出現了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小組。

列寧的準備工作。

誕生標誌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定義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來源

“列寧主義”一詞始見於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1924年斯大林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列寧主義,並把它定義爲:“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所作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是很豐富的。

構成列寧主義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

帝國主義理論。

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

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

列寧主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它指引俄國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它鼓舞和推動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階級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鬥爭。它至今仍然是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

列寧主義思想

列寧主義是革命偉大導師列寧同志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和新的歷史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規律,總結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新經驗,概括了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即列寧主義階段。

而列寧主義者則認爲,斯大林主義的官僚集權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民主及無產階級專政是有嚴重區別的。斯大林主義的主體是官僚特權等級。而列寧主義的主體是無產階級,並且通過無產階級的民主,選舉出來的代表對資產階級進行專政。資本主義的民主,是建立在財產之上的等級制的民主。而無產階級是全社會最受壓迫最底下的等級,他們得到了的民主纔是真正的民主。此外,當代的民主國家,無產階級並不能真正地參與到民主中來,並不能有代表本階層的代表,就是因爲資本主義把選舉的身份後面加入了身份和財產。而列寧主義者同時也認爲,如果不通過暴力及專政,無產階級將更困苦。歷史上,巴黎公社失敗後,資產階級政府,槍殺三萬餘名公社社員。而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十多個國家組成聯合軍隊與沙皇俄國時期的封建主們組成白軍,更是殺害了非常多的平民百姓。所以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爲,革命在關鍵的時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將爭奪社會的領導權。

列寧政治生平

列寧的早期革命活動

在中學的讀書時期,列寧就開始學習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著作。他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曾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捕。1889年,列寧來到俄國工人運動的中心彼得堡,深入工人羣衆,宣傳馬克思主義。1895年,他把彼得堡二十多個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起來,成立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協會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莫斯科、基輔等地也建立了類似的組織。這年12月,列寧被沙皇政府逮捕,後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900年,列寧流放期滿後,同普列漢諾夫等人創辦了《火星報》。他在這份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修正主義,科學地闡明革命理論對工人運動和黨的建設的重大指導意義。俄國的先進工人和社會民主黨人都團結在《火星報》的周圍。在《火星報》進行大量工作的基礎上,1903年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歷史 列寧主義歷史百科 第2張

  馬克思、列寧海報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898年3月1~3日,來自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鬥爭協會”和俄國西部地區工人組織的九名代表,在明斯克祕密舉行了這次大會。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並發表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言》,宣言指出,俄國無產階級將擺脫專制制度的桎梏,用更大的毅力繼續同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作鬥爭,直到社會主義勝利爲止。大會選出了中央委員會,批准《工人報》爲黨的機關報。大會以後,中央委員會雖遭沙皇警察破獲,《工人報》被迫停刊,但各地黨組織仍在祕密活動。列寧指出:“1898年春黨的成立,是這一時期社會民主黨人所做的最突出的、同時也是最後的一件事情。”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先在布魯塞爾、後在倫敦,祕密召開了這次代表大會。大會由普列漢諾夫主持,主要議程是制訂黨綱、黨章和選舉中央委員會。大會討論的黨綱草案,是由《火星報》編輯部提出來的。它把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鬥爭作爲黨的主要任務提出來。經過激烈爭論,大會通過了綱領草案。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後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第一個寫入無產階級專政的黨綱。大會在討論黨章時,發生了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黨章的第一條中關於黨員條件的問題。

列寧認爲,凡是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且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都可以成爲黨員。而馬爾托夫(真名:尤·奧·策傑爾鮑姆,1873—1923)認爲黨員不一定要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他甚至主張不管什麼人,只要表示承認黨綱,就可以自行宣佈入黨,黨員可以不服從黨的紀律,不受組織的制約。普列漢諾夫支持列寧的條文。但最後大會在表決時,以多數票通過了馬爾托夫的條文。大會在選舉中央領導機構時,由於幾名機會主義分子的退出,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大會選舉普列漢諾夫、列寧、馬爾托夫組成中央機關報《火星報》編輯部,擁護列寧的三名代表組成了中央委員會。

從這時起,擁護列寧的人,因在選舉中獲得多數票,故被稱爲布爾什維克(俄文譯音,意指多數派);獲得少數票的,被稱爲孟什維克(俄文譯音,意指少數派)。布爾什維克的觀點體系,被稱爲布爾什維主義;孟什維克的觀點體系,被稱爲孟什維克主義。從此,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出現了兩個政治觀點對立的派別。布爾什維主義的出現,標誌着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在俄國的建立,標誌着列寧主義的誕生。列寧後來指出:“布爾什維主義作爲一種政治思潮,作爲一個政黨而存在,是從1903年開始的。”

主要內容

原則

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下: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需要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過渡階段是隻能是無產階級專政。

工人階級要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只能是以無產階級爲領導的人民羣衆的民主,是對被剝削者的民主和對剝削者專政的統一。

斯大林對列寧主義下定義說:“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確切些說,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1926年1月,他在《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中,又對以上定義作了解釋。

無產階級專政

列寧提出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期間,無論形式如何不同,這些形式的本質必然是相同的——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國家的無產階級正在運用國家政權去消滅剝削階級和建立社會主義。

列寧主義歷史 列寧主義歷史百科 第3張

  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問題

黨的一元化領導

列寧提出建立職業革命家組織的思想。列寧認爲,職業革命家組織是黨的骨幹隊伍,是黨的領導核心。他指出: “無產階級的自發鬥爭,如果沒有堅強的革命家組織的領導,便不能成爲無產階級的真正“階級鬥爭”。”列寧還提出了黨是“無產者的階級聯合的最高形式”。列寧強調,“只有工人階級的政黨,即共產黨,才能團結、教育和組織成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羣衆的先鋒隊,也只有這個先鋒隊才能抵制這些羣衆中不可避免的小資產階級動搖性,抵制無產階級中不可避免的種種行會狹隘性或行會偏見的傳統和惡習,並領導全體無產階級的一切聯合行動,也就是說在政治上領導無產階級,並且通過無產階級領導全體勞動羣衆。”

黨通過蘇維埃政權進行領導,這是列寧關於黨的“總的領導”或政治領導方式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思想和原則。列寧指出:國家政權的全部政治經濟工作都是由工人階級的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的。列寧指出:“我們的黨是一個執政的黨,黨的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決議,對於整個共和國都是必須遵守的。”列寧主持召開的俄共(布)八大決議指出:“共產黨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在勞動者的一切組織(工會、合作社、農業公社等)中起決定性的影響和掌握全部領導。共產黨特別要力爭在當前的國家組織蘇維埃中實現自己的綱領和自己的全部統治。”列寧在俄共(布)十大指出:“我們是執政黨,所以我們不能不把蘇維埃的'上層'和黨的'上層'融成一體,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列寧也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專政是由組織在蘇維埃中的無產階級實現的,而無產階級是由布爾什維克共產黨領導的”,“黨的全部工作……都是通過不分職業而把勞動羣衆團結在一起的蘇維埃來進行的。”俄共(布)八大和第八次代表會議都規定:在所有的蘇維埃組織和一切非黨組織中,都必須成立黨團,“黨團的任務是在各方面加強黨的影響,在非黨羣衆中實現黨的政策,以及對上述一切機關和組織的工作實行黨的監督。”列寧認爲“我們在組織方面的任務,就是要從人民羣衆中選拔出領導者和組織者”。俄共(布)八大決議明確規定:“俄國共產黨應該在蘇維埃中進行實際的、日常的忘我工作,把自己最堅定忠實的黨員提拔到所有蘇維埃工作的崗位上來,通過這些工作在蘇維埃中取得政治上的絕對統治地位,並對蘇維埃的全部工作進行實際的監督。”

階級意識的教育方法和傳播

列寧提出了加強黨對文化和文學工作的領導權,強調文學和出版物的黨性原則和組織原則。列寧強調:在政權轉到無產階級手裏以後,“教育被剝削勞動羣衆、吸引他們……參加國家管理和生產管理”,便成爲黨“自己真正的事業。”列寧特別強調:“現在文學都可能成爲、甚至可能‘合法地’成爲百分之九十的黨的文學。文學應當成爲黨的文學。與資產階級的習氣相反,與資產階級營利的商業性的出版業相反,與資產階級文學上的名位主義和個人主義,‘老爺式的無政府主義’和唯利是圖相反,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應當提出黨的文學的原則,發展這個原則,並且儘可能以完備和完整的形式實現這個原則。”“文學事業應當成爲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社會民主黨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報紙應當成爲各個黨組織的機關報。文學家一定要參加黨的組織。出版社和書庫、書店和閱覽室、圖書館和各種書報營業所,這一切都應當成爲黨的機構,都應當彙報工作情況。”1924年5月,在俄共第13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七個關於思想文化的決議案,加強對文化意識形態的領導。

黨的文學

列寧在《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概論》這篇文章中提出了關於文學的布爾塞維克政策之根本原則。即文學之黨性的原則,換言之,即文學與工人階級及一切勞動人民的利益必須互相結合起來。此即列寧所說“文學事業必須成爲整個無產階級運動事業的一部分……”的意旨所在。列寧在這篇文章中揭露了資產階級藝術家的虛僞的“自由”,他寫道:“生活在社會之中而又超脫於社會之外,是不可能的。資產階級的作家、藝術家、劇人的自由,不過是對於錢囊、賄買、津貼之祕密的(或虛僞地裝飾的)依賴而已。”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文學,不能是非政治的,不能是“爲藝術而藝術”的,而是要在公衆生活中起一種重要進步作用的。列寧指出:“藝術是屬於人民的。它必須深深植根於勞動羣衆之中。它必須爲這些羣衆所懂得,所愛好。它必須把這些羣衆的情緒、思想與意志結合起來,並提高他們。”

列寧說,每個民族都有兩種文化:一種是統治階級的文化,一種是民主階層的文化,這種文化,在俄羅斯民族來說,就是由車爾尼雪夫斯基與蒲烈哈諾夫的名字而著稱的文化。列寧強調指出無產階級是革命民主主義遺產的衛護者。列寧堅持要批判地吸收過去的文化遺產,提出了繼承舊文化之最優秀的傳統的問題,認爲不是消極的繼承,而是創造的繼承,提出了要按照無產階級利益在一種新的基礎上去發展這種傳統的問題。列寧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只能在過去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他在“蘇維埃政權的成功與困難”一文中曾這樣寫道:“資本主義所留給我們的一切文化,都必須拿過來,社會主義就是要從這裏建設起來。一切科學、工程,一切知識和藝術,都必須拿過來。”列寧說:“除非我們清楚地瞭解,只有依靠由整個人類發展所創造的文化的確切知識,只有依靠把這種文化加以改造,纔有可能建設起無產階級的文化,除非懂得這一點,我們便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無產階級文化不是一種沒有人知道它自何而來的東西,不是一種爲那些自命爲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們所發明的東西。那完全是一種胡說。無產階級文化必須是知識積累自然發展的結果,這些知識是由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官僚社會的壓迫下所日積月累起來的。”列寧在其“我們拒絕什麼樣的遺產”一文中說,“保存一種遺產,決不是說要把自己限制在那種遺產上”。在無產階級專政建立起來之後,把自己限制在精通舊文化遺產上,更是不容許的。列寧是把這種遺產看作創造社會主義文化的出發點,他認爲:主要的任務,是在新的基礎上,按照無產階級利益,去發展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藝術與文學。在革命的最初那些日子,列寧即提出了“要建設一種新文化的任務,當無產階級形成其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以區別於它所沒有參與過的舊文化。”隨後在一九一九年列寧又寫道:“實際上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把那些爲資本主義所教育出來用以反對我們的人們爭取過來爲我們服務。”

在提出文化革命的思想時,列寧還擬定了實行文化革命的實際方法與手段,即在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訓練文化大軍。列寧與斯大林制定了一系列的提高城鄉以及各邊疆民族勞動人民文化水準的方案。一九二○年末,俄羅斯共產黨(布)中央委員會即根據列寧的建議通過並公佈了一封討論“無產階級文化”關於文化與文學問題的特別的信。此信確定了列寧的原則,即:從黨的觀點說,文學是構成無產階級與全體人民共同事業的一部分。這封信主張:“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從行動上”,去創造“一種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化”,那就是說,要創造一種充滿黨的精神與符合工人階級與勞動農民利益的文化與文學。蘇維埃政府在文學領域中所採取的政策,表現了爲藝術的黨性、爲藝術與共產黨政策之間的密切結合、藝術與工人階級及最廣泛的人民羣衆的利益之間的密切結合而鬥爭的精神。列寧反對文學的“中立”,反對無黨無派。黨的中央委員會,在其論“無產階級文化”的信中着重指出:正是這種要求離開黨與蘇維埃政府而“獨立”的辯護,宗派主義的傳播,在人民當中的孤立,纔不可避免地使“無產階級文化”成爲資產階級影響工人階級的一種工具。這種“獨立”立場,只是有利於資產階級。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之重要原則的輪廓,而後來又爲斯大林所精細的規定之。列寧與斯大林都認爲文化從來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無黨性的,如果常認爲文學無黨性,那末這不過是爲了掩飾自己對於統治階級的奴性。

軍隊教育

列寧教導說:“……統治階級,無產者,假使它想要和將要實行統治,也應以自己的軍事組織來證明這一點……”列寧要求不惜採用嚴格而堅決的手段,來爲建立前後方的紀律、制度和組織性而鬥爭。列寧要布爾什維克灌輸每個蘇維埃軍人以這一意識:要迅速勝利的結束戰爭,就要靠他們的勇敢、堅定和忠誠。

民族政策

列寧主張根據自願原則,組成自治共和國、自治州、自治區及各基層自治組織。

特點

根據斯大林的總結,列寧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這個條件下,社會主義可能在個別的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無產階級專政是階級社會中民主的最高類型,是代表多數人利益的,和代表少數人利益的資產階級民主是完全相反的。

證明被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可能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改造小農經濟和農民羣衆的最強有力的工具是合作社。

無產階級不僅在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中,而且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都必須要掌握領導權。

民族殖民地問題是推翻帝國主義和總的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

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無產階級專政只能由一個有鐵的紀律的共產黨來領導,不應該和其他政黨分掌。

發展

列寧死後列寧主義發展爲“斯大林主義”和“托洛茨基主義”。

斯大林主義

斯大林主義是一套以前蘇聯1929-1953年間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經濟理論體系。

托洛茨基主義

托洛茨基主張工人階級先鋒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反對斯大林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在反對斯大林主義方面,強調廢除官僚專制;在反對社會民主主義方面,倡導戰鬥性的工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