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百科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締造者,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外文名俄語俄文: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Ле́нин,生卒時間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百科

人物簡介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Ильи́чУлья́нов),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

1870年4月22日(俄歷4月10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出生於沙皇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後的筆名。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彼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1892年,他開始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1917年11月,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1924年1月21日,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

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爲“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870年4月22日(俄歷4月10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出生於沙皇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後的筆名。

1892年,他開始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

1887年6月底,列寧全家移居喀山,秋天列寧中學畢業後,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然而,不久他就因爲參加學生運動、反對警察制度而被學校開除,並被禁止在喀山居住。

1888年,列寧回到喀山後,在那裏參加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

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往薩馬拉城。

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彼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

1893年8月,列寧移居彼得堡。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

1894年,寫成《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書,對民粹派的經濟政治理論、特別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進行全面批判。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2月,他再次被捕入獄。

1897年2月,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筆名。

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從而徹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錯誤理論。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和倫敦,從事反政府的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然後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別名,最終以“列寧”作爲正式名。

1901-1902年,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麼辦?》一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爲落後羣體應接受先進羣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爲先鋒核心、有着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爲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誌着列寧主義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並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1906年,列寧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團。

1907年12月,革命失敗後,列寧離開俄國,流亡在西歐的巴黎等地,在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從事政治寫作。

1909年,列寧爲迴應對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爭論,他在完成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日後成爲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哲學原理。

1912年,列寧參加歐洲各地的社會主義集會活動,如的布拉格代表會議。列寧曾在巴黎與社會主義革命者依涅莎·阿爾曼德相識,兩人建立了祕密的情人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爲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瞭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批評那些支持本國戰爭的社會民主黨,聲稱第二國際已經死亡。戰爭期間,他居住在奧地利波羅寧鎮時,曾被當局短暫扣押。

1914年,列寧搬到中立國瑞士的伯爾尼,後來又搬到了蘇黎世。

1915年8月,列寧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也可能取得勝利。9月,他在瑞士參加了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列寧作爲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領導人,主張應把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爲階級戰爭,呼籲工人階級藉機發動內戰奪取政權。而會議中的多數派否決了他的主張,認爲應把會議綱領限制和平主義的範圍之內。在第二次於瑞士的召開的反戰會議中,他率領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重申主張,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個妥協的宣言。

1916年春,列寧在蘇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論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批判論敵考茨基的同時,也普及了後者在19世紀的正確觀點。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爲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同時彼得格勒也成立一個蘇維埃。此時尚在中立國瑞士的列寧深知自己需要馬上返回俄國,但由於鄰國陷入了一戰無法直接通行。儘管如此,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裏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德國也希望能利用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於是同意協助列寧乘坐由德國安排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他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站。列寧歸國後迅速成爲革命運動的領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抗議其故意拖延立憲會議選舉,並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起初由於他政治上的左傾使黨陷入了孤立,然而後來他的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的人把布爾什維克視爲自己的盟友。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社會革命黨領導人克倫斯基等則污衊列寧是德國派來的間諜。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百科 第2張

  列寧

1917年7月,彼得格勒發生了“七月流血事件”,俄國臨時政府鎮壓了布爾什維克所支持的示威遊行的工人和士兵,並宣佈通緝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認爲時機尚不成熟,暫時放棄了武力奪權的想法。他潛伏至拉茲裏夫湖畔的草棚裏,繼續指導革命鬥爭,8月9日離開俄國本土到達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9月7日,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旨在推翻臨時政府的政變,後者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的赤衛隊求援。政變最終被粉碎,而布爾什維克也藉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寧分析了新的形勢後,9月12-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裏,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奪權的方案,並於同年10月7日從芬蘭祕密返回彼得格勒。列寧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於1917年10月24日夜間到達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起義。

11月7日,列寧發動了十月革命,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於次日凌晨2點佔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人民委員會,並表示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立憲民主黨,建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即“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同月8日,列寧當選爲人民委員會主席,頒佈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2月20日,列寧提議組建了一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簡稱契卡)。任命捷爾任斯基爲契卡主席。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紅軍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爲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2月,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人民委員會告俄國勞動人民書》。3月,列寧領導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七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更名爲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同年頒佈憲法,將國家的正式名稱定爲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8月30日,列寧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爾鬆工廠對工人演講後剛要踏上汽車,一位女性上前與其交談,正在列寧回答她時,一支握勃朗寧手槍的手在三步遠的近距離伸了出來,接着響起了三聲槍響。第一發子彈擊中列寧左肩,第二發擊中他的左胸並穿頸而過,第三發卻打中了正在與他談話的女性。列寧當即倒地不省人事。此次暗殺事件給列寧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風與此有關。卡普蘭是社會革命黨成員。事件發生不久後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蘭承認自己刺殺了列寧,並表示幕後無人指使,完全是個人所爲。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歷史百科 第3張

  列寧與托洛茨基、加米涅夫

1919年3月,列寧主持共產國際成立大會。親自領導了共產國際的前4次代表大會。在這些代表大會上,列寧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科學地闡明俄國十月革命的國際意義以及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多樣性,闡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論述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思想。在1919年8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以列寧爲首的委員會起草的新黨綱。

1920年5月,列寧寫成《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針對當時西歐一些國家成立不久的共產主義政黨內部的“左”傾思潮,闡明馬克思主義一系列重要策略原理,強調革命原則性應與策略靈活性結合起來。同年10月發表《青年團的任務》,首次提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概念,比較完整地論證了共產主義道德的產生、發展和實質,論述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意義和方法。

1922年4月24日,由於緊張的革命與戰爭,在暗殺之前列寧的健康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子彈留在他的頸部,靠脊柱很近,約1cm,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安全取走子彈。由一位德國醫生爲列寧實施手術取出了子彈。5月,列寧第一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12月,第二次發生中風後,他停止政治活動。列寧在第一次中風以後,完成了一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共的高級領導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其中對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格魯吉亞事件問題上發生嚴重爭執。

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爲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同月,他第三次中風後,直到去世一直臥牀不起,也不能說話。

1924年1月21日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爲良師益友的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茫茫五洲,芸芸衆生;孰爲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里,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