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楊森主義歷史 楊森主義歷史百科

楊森主義歷史 楊森主義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森主義,外文名叫做Jansenism,是在法國及荷蘭境內的異端運動,流行時間是在十七及十八世紀,創立者是康內留斯·奧圖·楊森,理論是強調原罪、人類的全然敗壞、恩典的必要和預定論。

楊森主義歷史 楊森主義歷史百科

詹森主義(Jansenism)是17世紀天主教中詹森派教會的神學主張,主要根據詹森的著作《奧古斯丁書》發展而成。

在天主教內部,一直都有一羣很有影響力的奧古斯丁主義者,而詹森主義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代表。所謂詹森主義,就是十七世紀在天主教內部興起的一場神學運動,旨在反抗天主教內部越來越猖獗的伯拉糾主義的影響(尤其是莫林納主義Molinism),重申古典的奧古斯丁主義。在比利時,一直都有很強的奧古斯丁主義的影響,其中著名的魯汶大學更是奧古斯丁主義的堅固大本營。魯汶大學在與天主教內部的半伯拉糾主義的爭論中,明確堅持:預定必定先於預知,墮落的人完全喪失任何轉向上帝的自由,唯獨依靠上帝的恩典更新意志。詹森正是成長在這一背景下。 1640年,在詹森死後,他所寫的《奧古斯丁》出版發行,這成爲詹森主義的起點。在這本書中,詹森對伯拉糾主義和莫林納主義進行了全面的批判,主張完全的回到奧古斯丁。詹森主義極力反對莫林那主義,保衛奧古斯丁的“恩寵論”,認爲人性由於原罪而敗壞,自由意志隨之而喪失;人若沒有上帝恩寵,便爲肉慾所擺佈而不能行善避惡,不能遵守上帝的‘十誡’;上帝若賜給人恩寵,人的自由意志便不能反抗。教會的最高權力不屬於教宗而屬於公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