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沒骨畫顧名思義是什麼畫?沒骨畫起源於古代哪個時期?

沒骨畫顧名思義是什麼畫?沒骨畫起源於古代哪個時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骨畫,顧名思義,就是把骨隱沒其皮肉之內。也就是說,沒骨畫法在畫面中不勾勒物象輪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繪(點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輪廓線的約束,既能在工筆和意筆之間發揮其造型特有的自然生動,又可以根據需要做偏工偏寫的自由選擇。那麼沒骨畫起源於什麼時候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說法之一]: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早有此法的應用,如遠古的彩陶紋樣。

[說法之二]:據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曾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相傳,張僧繇所作的《觀碑圖》也是全部用色彩畫成,故張僧繇被視爲沒骨法的開創者。

沒骨畫顧名思義是什麼畫?沒骨畫起源於古代哪個時期?

張僧繇是公元6世紀時的一位佛畫[寫真]高手,相傳他可以用印度的陰影法作佛畫。關於他曾在一乘寺用天竺(古印度)畫法畫“凸凹花”,《建康實錄》有如下記載:“一乘寺,樑邵陵王王綸造,寺門遺畫凸凹花,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造,遠望眼暈如凹凸,近視即平,世鹹異之,乃名凹凸寺雲。”

在色彩上,他吸取了域外畫家的用色技法。相傳他還創造了不用勾出輪廓線,純用色彩繪畫的“沒骨”畫法。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樑天監中張僧繇每於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峯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後唯楊升學之,能得其祕”。

[說法之三]:唐代明皇時,有一位叫楊升的畫家,因爲受到張僧繇的影響,在畫山水時,其山石不用墨線勾勒輪廓,也不用皴法分凹凸陰陽,而是直接以不同的顏色來表現。畫樹時一筆就畫出樹幹,樹葉也是直接用顏色畫出。人們將楊升的畫稱爲沒骨山水畫。

[說法之四]:在唐代壁畫中,沒骨畫作爲一種基本的繪畫手法已被大量應用,這說明沒骨畫法應該是產生於唐代或唐以前。比如敦煌壁畫中61窟西側北壁的《五臺山圖局部·大佛光寺》是五代時期作品,其中的芭蕉樹就是用沒骨法畫出。該樹不用墨線勾染,直接用顏色繪出,其形體結構關係是通過留白和色度變化來表現的。再如95窟南壁西側的《長眉羅漢圖》,其中對羅漢腳前的一株植物也應用了沒骨法,以留白的方式表達形體結構關係,與另一株用白描法畫出的植物形成對比。

[說法之五]: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沒骨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或更確切地說是始於徐崇嗣。“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徐崇嗣畫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但取其濃麗生態以定品。

沒骨畫顧名思義是什麼畫?沒骨畫起源於古代哪個時期? 第2張

後因出示兩禁賓客,蔡君謨乃命筆題雲:前世所畫,皆以筆墨爲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趙昌輩效之也。愚謂崇嗣遇興偶有此作,後來所畫未必皆廢筆墨。且考之六法,用筆爲次。至如趙昌,亦非全無筆墨,但多用定本臨模,筆氣嬴弱,惟尚傅彩之功也。”可見徐崇嗣的畫並非都是沒骨畫,而只是“遇興偶有此作”,“所畫未必皆廢筆墨”。

書中還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其中有芍藥五本,所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

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創造新意,畫花不墨巻,直疊色漬染,號沒骨花。”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

[說法之六]:沒骨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效諸黃之格”而已。宋代《洞天清祿》:“黃筌,孟蜀王畫師,目閱富貴,所作多綺園花錦,真似粉[指各種顏色]堆者而不作圈線[指的是墨線]”。明代《格古要論》稱:“嘗有一獨梭熟絹,黃筌作榴花百合,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其榴花一樹百餘花,百合一本四花,花色如初開,極有生意,信乎神妙也”。

明代《清河書畫舫》稱:“黃筌善爲沒骨畫,凡花果多不用墨,惟用五彩布成。其花色如初開,極有生意,信妙絕也。”黃筌也曾參與過壁畫創作,黃休覆在《益州名畫錄》中記載,黃筌曾“畫四時花木,兔雉鳥雀”於八卦殿,歐陽迥還爲之撰寫過《壁畫奇異記》。《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黃筌的貢獻在於,他將古已有之的沒骨畫技法引入了卷軸作品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