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在那之後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在那之後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安史之亂的文章。

公元755年十二月,因大唐王朝統治階級矛盾尖銳,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麾下有着十五萬邊軍精銳的安祿山起兵造反,迅速攻略河東、河北等地。

可笑的是,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還認爲這是安祿山的政敵誣告他謀反,直到河北全境淪陷,唐玄宗才從“霓裳羽衣曲”的聲色犬馬之中驚醒,匆忙命回京述職的大將封常清前往洛陽招募義勇,抵禦安史叛軍,保衛東都洛陽城。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在那之後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可是,唐玄宗小瞧了三鎮精銳的作戰能力,封常清在洛陽大敗,被迫退守潼關。唐玄宗聞訊勃然大怒,下旨褫奪了封常清的所有官職、爵位,命其以戴罪之身協助老長官高仙芝指揮潼關防務。

不久,因宦官邊令誠的陷害,高仙芝、封常清被殺,潼關守軍軍心動搖。

就在這個時候,唐玄宗想起了早已在家養病的老將軍哥舒翰,便強令尚在病中的哥舒翰率領已經趕到長安勤王的河西、隴右等地大軍前往潼關禦敵。因戰功赫赫的哥舒翰到來,潼關守軍軍心有所安定,但是好景不長,唐玄宗誤判形勢,又強令哥舒翰出關迎敵,招致了靈寶大敗,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哥舒翰被俘,長安門戶洞開……

關於安史之亂的經過我們就先說到這,過兩天筆者會專門寫一篇關於唐玄宗是怎麼把江山社稷一步一步丟掉的文章,在這裏就不多說了,到時候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我們都知道,對於安史之亂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在很多教科書上都用了一句輕飄飄的“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百年一筆帶過了。

可是,安史之亂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真的用一句輕飄飄的“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就能概括得了嗎?#歷史小問題#

答案是否定的。

用“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來形容安史之亂,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的確,安史之亂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國力,使得唐朝從此國力大損,但是,這裏的國力大損,並不是很多人心中的那樣——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只能放任藩鎮割據,直至滅亡。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在那之後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後,唐代宗、唐德宗父子積極恢復國內經濟,而後唐憲宗在此基礎上積極打擊藩鎮,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武宗時期出現了“會昌中興”,唐宣宗時期又出現了“大中之治”,唐朝在這一時期內重振國威,一度收復了因精兵東調平叛而陷於敵手的河西重鎮。

所以,我們不應該刻意去誇大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

還是那句話,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打擊是很大,但是不至於從此一蹶不振,唐王朝一蹶不振是要從黃巢起義算起,而用一句輕飄飄的“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也是有些粗糙,值得商榷的。

於是乎,就有了“安史之亂是中國封建時期的轉折點”的觀點。

這一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尾大不掉成爲了唐王朝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不過,請你不要把唐朝中後期的藩鎮看作是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唐王朝除了對安祿山起家的河朔三鎮無能爲力之外(這是安史之亂的遺留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查閱史料或者是百度),對其他地區的藩鎮還是有着相當強的掌控力,藩鎮的失控,還是要從黃巢起義算起。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最後的元氣被耗盡,換句話說,那就是土都已經埋到了唐王朝的脖子了。從此失去了對藩鎮的掌控,藩鎮進一步軍閥化,最終隨着朱溫的“白馬驛之禍”成爲了獨立的王國。

而後,趙匡胤建立起北宋政權,又過度地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矯枉過正,最終形成了“守內虛外”的佈局,徹底犧牲了軍隊的戰鬥力,以保障王朝的長治久安,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北宋對外屢戰屢敗,最終甚至亡於外族之手。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在那之後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3張

再者,在安史之亂後,此前作爲朝廷重要財稅來源的河朔三鎮與唐王朝一度分庭抗禮,唐王朝財稅收入大幅減少,而當年因張巡在睢陽的死守,安史叛軍並未能染指江南,江南並未遭遇戰火。於是乎,唐朝君臣大力開拓南方,增加財稅來源,開始了以東南財稅供養北方統治中心的政治模式,這一模式的影響直到近代才慢慢變得不再那麼明顯。

而且,在安史之亂中,因安西、北庭、隴右、河西等地的精兵內調,使得隴右、河西被吐蕃侵佔,繼而切斷了安西、北庭兩地與唐王朝的聯繫,兩地唐軍留守部隊雖奮勇殺敵,卻奈何寡不敵衆,加上唐王朝鞭長莫及,最終導致了西域被吐蕃佔領。這一事件導致了自張騫通西域後,中原王朝對西域長達六七百年的統治被中斷,長達六七百年的漢化成果也隨着此後的五代、宋、元(這裏的元是指元朝,而非蒙古帝國)、明這幾個王朝不主動收復西域而成爲泡影。

直至乾隆帝在位時期,中原王朝才又再度徹底收復西域,可是,經過伊斯蘭文明近千年的滲透,這裏早已不是當年那片磧西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