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六鎮之亂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六鎮之亂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六鎮之亂指的是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六鎮之亂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天興元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當時,在蒙古草原上,有強大的遊牧民族─柔然。北魏大軍南下作戰時,柔然的騎兵經常侵入北魏境內,平城的安全受到威脅。於是朝廷開始注重北方邊陲的防禦,經過慢慢的發展,終於在道武帝時代,北方邊鎮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並且統稱爲“北鎮”,這就是北方六鎮的起源。

六鎮的具體設置時間記載不詳。太和十八年七月,孝文帝巡視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四鎮,下詔六鎮及御夷城人,年滿八十以上而無子孫兄弟,終身給其廩粟;七十以上家貧者,各賜粟十斛。“六鎮”之稱,始見於記載。後“六鎮”自西而東爲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

沃野鎮,最早在沃野縣,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境內臨河縣的西南方向。後來,遷徙到漢朔方城,在今天的內蒙古杭錦旗的北方。最後,又遷徙到內蒙古五原縣的東北方,烏加河的北邊。懷朔鎮,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境內固陽的西南方。後來,改成了朔州。武川鎮,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境內武川縣西方。原名叫做黑城,後來改名叫做武川。最後把鎮改成了郡,改名叫做神武郡,屬於朔州。

撫冥鎮,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境內卓資縣的北方。柔玄鎮,位於今天的內蒙古境內興和縣的西北方向。懷荒鎮,位於今天的河北張北。並且在六鎮的東邊,還有御夷鎮。原來的名字叫做御夷城,位於今天河北沽源的東北方向。後來便成爲鎮,位於今天赤城的西北方向。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遷到洛陽後,六鎮鮮卑族的貴族與將士待遇不如洛陽的鮮卑族人,長期守衛北方六鎮的將士的待遇也被剝削的嚴重,引起將士不滿。所以在正光四年的時候爆發了六鎮起義,然後關隴與河北這些地方紛紛起義來響應他們,北魏朝的統治到了崩潰的邊緣。六鎮之亂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六鎮地位變化。北魏初期,六鎮地位較高,隨着孝文帝遷都洛陽,六鎮地位下降,待遇也由此降低,引起鎮民不滿,最終爆發動亂。

二是流民問題。北魏朝廷剛剛建立的時候,朝廷的經濟明顯偏向北鎮。後來,孝文帝把首都向南遷移,朝廷的經濟開始顧及不到北鎮。而六鎮的經濟又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饑民大量的產生,鎮民慢慢陷入到水深火熱中。這是導致六鎮起義的直接原因。

三是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了洛陽附近的鮮卑族,六鎮鎮民卻還是鮮卑族舊有的風俗習慣,他們甚至被稱爲“六鎮鮮卑”。產生的這些差別讓六鎮鎮民的心理承受了沉重的打擊,這讓他們之間慢慢的出現矛盾。

公元530年,六鎮之亂暫時告一段落,但北魏政局並未因此穩定。經此一事,爾朱榮異軍突起,北魏也走向了滅亡。

起義雖被鎮壓,但軍閥乘勢崛起,終致北魏王朝傾覆,社會進入大動盪和大變革時期。六鎮起義對此後的政治格局和人事佈局,對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乃至統一的進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引發連鎖反應,使北魏政權無力應付,成瓦解之勢

破六韓拔陵起義次年,救勒族酋長鬍深於高平鎮起兵響應。胡深被殺後,餘部由萬侯醜奴統領。關隴一帶,羌人莫折大提率衆起義,夏、東夏、幽、涼等州民衆蜂起反魏,以應破六韓拔陵。莫折大提病死,其子莫折念生稱帝,與北魏西道行臺蕭寶黃作戰。莫折念生被部下殺死後,餘部投奔萬侯醜奴,兩部匯合,連敗蕭寶黃軍。

蕭寶黃原是南齊宗室,這時因遭北魏政府懷疑,遂據長安稱帝,兵敗後也投奔了萬侯醜奴,關隴地區幾乎全部被起義軍控制。在六鎮起義的影響下,樹義旗者極衆。一些別有用心的原北魏官員乘機割據反叛,如幽州北平府主事邢果聚衆起事,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州稱帝等,難以盡述。烽火燃遍四方,北魏政權大廈將傾。

二、北魏常規軍事力量瓦解,軍閥崛起,終至朝代更迭,人事佈局大變

六鎮鎮兵本是政府倚重的軍事力量,六鎮起義直接造成北方邊防軍事力量異化。北魏政府不得不請昔日的敵人柔然出兵,與元淵率領的政府軍南北夾擊起義軍。在隨後鎮壓六鎮及各地起義的過程中,政府軍屢遭重挫,加之部分手握重兵的將領的反叛,終使北魏軍事體制崩潰,不得不依靠州郡豪族所組織的武力,政權出現嚴重危機。

州郡豪族以打擊起義軍爲名,紛紛起兵,據地稱雄,開啓了軍閥政治的先河。力量最強者,是塞上北秀容川契胡爾朱榮。世爲酋帥、家世豪擅的爾朱榮趁四方兵起,招合勇壯,擊滅葛榮、邢果、萬侯醜奴等義衆,實力大增,但由於擁兵爲暴,特別是製造了慘酷的“河陰之變”,失去了北方大族的支持,被孝莊帝刺殺。

繼爾朱榮而起的軍閥高歡、宇文泰、侯景等都出身於六鎮。高歡、宇文泰更是憑藉六鎮武力建立了政權。六鎮勳貴集團作爲新的軍政力量左右大局,對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權從此長期落入六鎮軍人及其後裔之手。六鎮起義雖失敗,但六鎮貴族卻得勢了。

高歡出生於六鎮之一的懷朔鎮,雖稱祖父是渤海高門,因罪流配邊鎮,但幾代下來已同於鮮卑。六鎮起義時,高歡先隨杜洛周,又奔葛榮。投靠爾朱榮後,深得信任,成爲其重要將領,在爾朱榮被殺後,尋機自立。因六鎮流民不堪契胡陵暴,反叛不止,高歡遂計誘爾朱兆派他前往統撫。高歡將這部分鮮卑人收編,作爲起家的資本,掃除爾朱氏勢力,掌握了軍政大權,以至逼走孝武帝,另立元善見爲帝,遷都鄴,史稱東魏。後其子廢魏帝自立,建北齊。高氏父子在軍事上主要依靠六鎮軍人,摩下形成了六鎮背景的勳貴集團,士兵大半是六鎮流民及其後代,六鎮軍人的主要駐地晉陽成爲軍事重心。

在高歡崛起時,宇文泰也成爲割據軍閥。宇文泰出生於六鎮之一的武川鎮。破六韓拔陵起義被鎮壓後,宇文泰隨父被遷往河北,在那裏參加了鮮于修禮起義,後被葛榮任用,失敗後歸屬爾朱榮部將賀拔嶽,成爲賀拔嶽的得力將領。在爾朱氏與高歡爭鬥時,賀拔嶽和侯莫陳悅都趁機兼併關隴各種勢力。賀拔嶽被侯莫陳悅誘殺後,衆推宇文泰爲統帥。靠着這支以武川鎮兵爲主的軍隊,宇文泰擊滅侯莫陳悅,平定並佔據關隴一帶,整合關隴集團,與高歡抗衡。在毒死孝武帝后,另立元寶炬爲帝,史稱西魏。後其子廢魏帝自立,建北周。

另一個出身於懷朔的軍閥侯景,在起義被鎮壓後初隨爾朱榮,後效命於高歡。高歡死後,侯景因見疑於高歡之子高澄,先投西魏,後降樑,又勾結樑將蕭正德反樑,陷建康,梁武帝憂憤而死。江南地區繁華成丘墟,人民多死難。本該漁翁得利的南朝,也因引狼入室而慘催禍亂,走向衰亡。

六鎮起義餘響不絕,終使北魏消亡,東、西魏分立,並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由於周、齊的統治者出身六鎮,文化上屬鮮卑,軍隊初時也都以六鎮鮮卑爲主,所以兩政權都是以六鎮鮮卑爲基礎建立的鮮卑族政權。如果再往後看,就會發現,隋唐統治者,其父祖也本是武川鎮軍人。由此觀之,六鎮起義爆發,風雲際會,豪傑輩出,在人事佈局上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六鎮之亂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第2張

三、民族關係發生變化,爲漢化和民族融合提供了客觀條件

鮮卑保守勢力固守落後傳統,敵視漢化改革,孝文帝不得已的遷都事實上造成了國家分裂,民族融合遠未完成。六鎮起兵可視爲六鎮鮮卑反對漢化的表示。六鎮起義後,六鎮鮮卑南下並得勢,因爲與原來已漢化的鮮卑統治者在漢化取向上有根本差別,帶有很強的民族偏見,執政後壓迫漢化鮮卑和漢人是必然的。六鎮鮮卑政權出現的鮮卑化趨勢,是對孝文帝以來漢化政策的反動。

六鎮鮮卑壓迫漢人,導致民族關係緊張,以至高歡不得不告誡其部下“毋得陵漢人”,並曲爲規勸:“漢是汝奴,夫爲汝耕,婦爲汝織,汝何爲凌之?”由此可見漢人地位的低下。孝文帝禁斷鮮卑語,而高氏鮮卑化很深,高歡每申令三軍,常用鮮卑語。東魏北齊大鮮卑主義充斥,士人甚至靠學習鮮卑語來取悅鮮卑人謀求仕進。西魏和北周雖然鮮卑人數量少,但也曾一度出現了鮮卑化逆流,如恢復鮮卑舊姓和賜予漢人鮮卑姓氏等。

六鎮起義後,漢化運動進程發生曲折,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受阻,但漢化是大勢所趨,代表着當時進步的潮流和方向。六鎮起義使鮮卑大量南遷,客觀上卻創造了一種條件,使起義成爲北朝後期各民族融合的新起點。六鎮起義被鎮壓後,分散的六鎮兵民或主動或被動參與高歡與爾朱氏的爭奪及北魏分裂後的東西方戰爭,傷亡慘重,使得鮮卑人口大減,最後一批固守傳統的鮮卑人也逐漸被融入了漢化和民族融合的洪流中。

四、封建化改革成果受損,社會出現暫時倒退

孝文帝推行的三長制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使漢人擺脫宗主督護制羈絆,少數民族也從部落貴族的束縛下變成國家編戶,部落界限被打破,人身依附關係減弱,人民所受剝削減輕,從而使北魏國家的封建化在一定地域內取得重大進展。但在邊鎮地區,改革並未推開。北魏末期,執政者未採納李崇等提出的改鎮爲州、免府戶爲民、改屯田爲均田的建議,遂致積弊日深,起義爆發後才採取措施,但爲時已晚。

戰亂使封建化改革進程受阻,成果大損,人民轉徙溝壑,許多編戶不得不再度依附士族豪強,成爲他們的部曲,在六鎮鮮卑統治下,原本趨於沒落的奴隸制再度盛行。宇文泰滅南朝蕭繹時,“並虜其百官及士民以歸,沒爲奴裨者十餘萬。”六鎮起義的發生,涉及多重矛盾的激化,不但有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還有封建制和奴隸制的鬥爭。這些矛盾鬥爭以激烈殘酷的方式進行,廣泛地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六鎮之亂是如何發生的?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第3張

五、北朝被削弱,卻爲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

北魏曾深入至淮南,南朝創鉅痛深,但北魏也損失慘重,說明這時雙方實力差別並不明顯。孝文帝心繫統一,遷都洛陽的目的之一就是勢壓南朝,爲統一做準備。改革順應了時代的需要,國家和實行改革地區的人民都從中受益,國力增強,有能力對南朝處於攻勢。但是天不假年,大業未成。

鎮壓六鎮起義使北魏財政枯竭,不得不採取預徵租調和給入粟者賜官爵等非常措施增加收入,與南朝的攻防之勢也因國力削弱發生逆轉。如北魏正光四年,樑將裴邃擊敗河間王元深,斬殺萬餘人。孝昌二年,樑將夏侯宜攻至壽陽,收降城池五十二座,獲男女七萬五千人。次年樑攻廣陵,獲男女四萬餘人,又攻渦陽,獲男女三萬餘人。此後的東西分裂及對抗,更使北朝暫時無南顧之力。但是,南攻北守的局面持續的時間並不長,樑朝反因侯景之亂和梁武帝諸子內爭,不僅未把握住有利時機,反而走向衰亡,使北朝獲得了恢復實力的時間,再度擔當起了統一全國的重任。

六鎮起義及其後的分裂戰亂是晉永嘉之亂和把水之戰後北方動亂的延續。六鎮起義對北方的穩定和發展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不利影響,遲滯了統一,卻使得政治、經濟和文化發生新的整合,積聚了新的力量,爲結束持續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和隋唐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