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 德意志人分佈

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 德意志人分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德意志人,德國主體民族,其他多數分佈在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美國等國。屬於白色人種,外文名叫做Germans;Deutsche。宗教信仰,新教和天主教。

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 德意志人分佈

簡介

德意志人(Germans;Deutsche)系德國的主體民族。其他多數分佈在奧地利、瑞士、比利時、美國等國。主要特徵多爲身材高大,金髮碧眼。多屬歐羅巴人種北歐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德語,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分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兩種,南北方言差別大。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擁有一套獨特的花體字母(哥特體,德語稱Fraktur)。書面語言以高地德語爲標準。多數人信仰基督新教,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

德國人(德語:Deutsche)是一個原產於中歐的日耳曼族羣,他們擁有共同的德國血統,文化和歷史。德語是絕大多數德國人的共同母語。

名稱

德國術語德意志(Detsche)來自發源於古高地的德語單詞diutisc(從diot“人”),指的是日耳曼“人民的語言”。目前尚不清楚這個詞在舊高德語中被用作民族名稱的常見程度。

作爲一個名詞,ein diutscher在“德國人”的意義上出現在中世紀德國,12世紀下半葉可以考察到。

該古法語術語alemans是從阿拉曼中得來,它在中古英語中作爲almains是在14世紀初。這個詞Dutch可以在14世界的英語中發現,表示大陸西日耳曼(“荷蘭”和“德國”)方言和他們的揚聲器。

從16世紀中葉的英語可以看到,英語術語德國人基於經典的拉丁術語Germani,通過凱撒和後來的塔西佗使用,它逐漸取代了荷蘭和土地,後者在18世紀初大部分已經過時。

歷史

德國人屬於日耳曼人,是在中世紀出現的種族。最初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平結束三十年戰爭之後,大約300個獨立的德國國家出現衰落。這些國家最終在19世紀形成了現代德國。

起源

德國種族的概念與中歐的日耳曼古代部落有關。早期德國人起源於北德平原以及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公元前2世紀,德國人的數量顯着增加,他們開始擴展到東歐,向南擴展到凱爾特人領土。在古代,這些日耳曼部落彼此分開,他們可能並沒有把自己看做是同一個民族。

在歐洲鐵器時代,現在是德國面積被劃分爲(凱爾特人)拉登地平線在德國南部和(德國)Jastorf文化在德國北部。到公元前55年,德國人已經到達多瑙河,並且已經同化或以其他方式趕走了居住在那裏的凱爾特人,並向西擴散到現在的比利時和法國。

朱利葉斯·凱撒領導下的日耳曼部落與羅馬軍隊之間的衝突迫使日耳曼主要部落撤退到萊茵河東岸。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公元前12年命令征服德國人,但在特烏托邦森林戰役中的羅馬帝國的失敗導致羅馬帝國放棄了完全征服日耳曼的計劃。羅馬領土上的日耳曼人民在文化上被羅馬化,雖然羅馬人的大部分地區仍然沒有直接的羅馬統治,但羅馬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德國人從羅馬人那裏獲得了基督教。在羅馬人擁有日耳曼人口的地區,日耳曼人和羅馬人通婚,羅馬人,日耳曼人和基督徒的傳統相互交織。基督教的採用後來將成爲德國共同身份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般來說,第一個談論德國人主要公衆人物是羅馬人物塔西陀在公元100年左右的工作中。然而,當時並不存在真正統一的德國身份和種族,並且在德國種族的概念開始成爲一種流行的身份之前,德國文化需要幾個世紀的發展。

移民時期的日耳曼人民與其他民族接觸;在人口在現代德國境內定居的情況下,他們在南部遇到了凱爾特人,在東部遇到了巴爾特人和斯拉夫人。公元260年,Limes Germanicus遭到破壞。遷移日耳曼部落與現在的斯瓦比亞和巴伐利亞的當地高盧羅馬人口混合在一起。匈奴的到來在歐洲,征服了東歐的大部分地區,匈奴人最初是與日耳曼部落作戰的羅馬帝國的盟友,但後來匈奴人與東哥特人的日耳曼部落合作,大量的德國人居住在阿提拉的匈人帝國的土地上。阿提拉同時擁有匈奴和日耳曼家族以及著名的日耳曼酋長在他的歐洲隨行人員中。生活在東歐日耳曼地區的匈奴人採用東日耳語作爲他們的通用語言。在匈奴人反對羅馬帝國的運動中,阿提拉軍隊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德國人。在阿提拉意外死亡之後,匈奴帝國崩潰,匈奴人在歐洲消失,他們要麼逃到亞洲,要麼在歐洲人中混居。

後來合併成“德國”種族遷移週期部落是的日耳曼部落撒克遜人,弗郎,Thuringii,阿拉曼和Bavarii。這五個部落,有時包括弗里斯蘭人,被認爲是參與德國人形成的主要羣體。到了9世紀,生活在現代德國領土上的大部落在法蘭克國王查理曼(Charlemagne)的統治下團結起來,在德國人稱爲KarlderGroße。現在的大部分內容在德國部落(Vandals,Lombards,Burgundians和Suebi等人)遷移到羅馬帝國的前地區之後,德國東部成爲斯拉夫語(Sorbs和Veleti)。

中世紀時期

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 德意志人分佈 第2張

  神聖羅馬帝國用972(紅色線)標記和1035(紅點)伴隨着德國的國標爲藍色

在中世紀期間出現了德國種族。從9世紀開始,最終是由於東弗朗西亞和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形成了德國王國。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沒有任何明確的定義,並且使用“德國人”的外來語地名只在高中世紀發展。rex teutonicum“德國之王”的頭銜最初是在11世紀晚期,由教皇格雷戈裏七世的大法官用來形容德國國家亨利四世這位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diutscher(德國)這個詞從12世紀開始用於德國人民。

在基督教化之後,羅馬天主教會和當地統治者在斯拉夫人和巴爾特人居住的地區(稱爲Ostsiedlung)領導德國擴張和定居。在天主教德國條頓騎士團在波羅的海進行的戰爭中,老普魯士族羣居住的土地被德國人征服。老普魯士人是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波羅的海人民有關的族羣。前德國普魯士國它的名字來自波羅的海普魯士人,雖然它是由同化了舊普魯士人的德國人領導的,古老的普魯士語在17世紀或18世紀初滅絕。條頓人控制的波羅的海的斯拉夫人被也被德國同化,最終有許多斯拉夫和德國家庭的通婚,包括稱爲容克的普魯士的貴族。普魯士軍事戰略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是一位着名的德國人,其姓氏就來自斯拉夫。大規模的德國定居點導致了波羅的海(舊普魯士人)和斯拉夫人(Wends)的同化人口。

與此同時,海軍軍事的領先導致德國通過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和東歐部分地區進行貿易統治。沿着貿易路線,漢薩同盟貿易站成爲德國文化的中心。德國城鎮法(Stadtrecht)變得非常繁榮,這是因爲擁有了大量且相對富裕的德國人口和他們的影響力和政治力量的推動。因此,這些被視爲“德國人”的人,與周圍農村人民的共同文化,語言和世界觀不同,他們的殖民地位於現今德國以北的卑爾根(挪威),斯德哥爾摩(瑞典)和維堡(現在在俄羅斯)。漢薩同盟並不是任何民族意義上的德國人:加入聯盟的許多城鎮都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其中一些可能只是鬆散地被稱爲德國人。帝國本身也不完全是德國人。它具有多種族和多語言結構,一些較小的種族和語言在不同時期使用的是荷蘭語,意大利語,法語,捷克語和波蘭語。

到了中世紀,大量的猶太人生活在神聖羅馬帝國,並融入了德國文化,其中包括許多以前融入法國文化並使用混合的猶太法語的猶太人。在融入德國文化後,猶太德國人將德語的主要部分和其他歐洲語言的元素融入一種稱爲依地語的混合語言中。然而,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德國社會中猶太人的寬容和同化突然結束了。幾個世紀以來,許多猶太人被強行驅逐出德國,西方依地語在德國失蹤,德國猶太人完全採用德語。

早期現代時期

從15世紀後期開始,神聖羅馬帝國被稱爲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在三十年的戰爭,近代德國的領土上的一系列衝突,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一致性,導致被稱爲不同,較小的德意志國家的出現,他們被稱爲Kleinstaaterei在18世紀的德國。

在拿破崙戰爭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解體的原因,是19世紀德國民族主義,追求德國民族國家的最終原因。維也納會議之後,奧地利和普魯士成爲兩個競爭對手。試圖保持中歐主導力量的奧地利在維也納會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維也納會議基本上是保守的,確保歐洲幾乎沒有變化,並阻止德國聯合起來。這些條款在1848年革命和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突然停止1856年,爲19世紀60年代的德國統一鋪平了道路。到了19世紀20年代,大量的德國猶太婦女與基督教德國男子通婚,並皈依了基督教。猶太德國人Eduard Lasker是德國着名的民族主義者,在19世紀中期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1871年1月18日:在宣佈成立德意志帝國在鏡廳中的凡爾賽宮。俾斯麥出現在白色。巴登大公矗立在威廉的旁邊,引領着歡呼聲。弗里德里希王儲,後來的弗里德里希三世,站在他父親的右邊。

德國民族主義成爲德國問題的唯一焦點,這就是德國如何最好地融入民族國家的問題。將所有德語人士統一爲一個州的想法被稱爲GroßdeutscheLösung(“大德國解決方案”),其主要由奧地利帝國和德國奧地利人傳播。另一種選擇,KleindeutscheLösung(“小德解決方案”)僅主張統一德國北部各州而不是奧地利,德國奧地利人主要在普魯士王國得到支持。將奧地利帝國納入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想法是一個問題,因爲它包括許多非德國族羣,以及它所統治的許多地區從未成爲德國的一部分而且不想成爲其中的一部分。德意志民族國家。1866年,奧地利與普魯士之間的爭鬥終於浮出水面。在德國戰爭(Königgrätz戰役)的最後一戰中,普魯士人成功擊敗了奧地利人併成功地建立了北德聯邦。

1870年,在法國襲擊普魯士之後,普魯士及其在德國南部的新盟友(其中包括巴伐利亞州)在法國普魯士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它於1871年創建了德意志帝國,成爲德意志民族國家,實際上排除了多民族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列支敦士登。然而,整合奧地利德國人仍然是德國和奧地利許多人的強烈願望,特別是在自由主義者,社會民主主義者以及在德國新教徒中屬於少數羣體的天主教徒中。

在19世紀的德國領土上,由於死亡率降低以及貧困導致人口迅速增長,促使數百萬德國人移民,主要是移民到美國。今天,大約17%的美國人口(23%的白種人)主要是德國血統。

二十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的解體導致新德意志奧地利人民強烈希望融入德國或瑞士。然而,“聖日耳曼條約”和“凡爾賽條約”阻止了這一點。1930年,即納粹時代前三年,全世界約有9400萬人聲稱擁有德國血統,佔當時世界人口的4.5%。

在第三帝國期間,由出生於奧地利的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分子試圖將所有他們稱爲“德國人”(Volksdeutsche)的人團結在Ein Volk,ein Reich,einFührer(“一個人,一個帝國,一位領導人“)。這項政策始於1938年,希特勒的外交政策Heim ins Reich(“迴歸帝國”)旨在說服居住在帝國以外的所有德國人作爲個人或地區返回大德國。在戰爭期間,被授予“加強族裔Germandom”政策的海因裏希·希姆萊創造了一個Volksliste(“德國人名單”)根據希姆萊的標準,將所有居住在德國佔領區的人分類爲不同的類別。聯合所有德國人的政策包括東歐的德國人,其中許多人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移民過,並在他們的新土地上發展了不同的文化。這個想法最初受到許多德國人在蘇臺德蘭,奧地利,波蘭,但澤和西立陶宛,特別是來自克萊佩達(梅梅爾)的德國人的歡迎。在瑞士抵制這個想法。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平以來,他們將自己視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將德國人驅逐出境。許多人在這些土地上居住了幾個世紀,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德國人也被迫離開德國的前東部地區,這些地區被波蘭(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勃蘭登堡的部分地區和東普魯士南部)和蘇聯(東普魯士北部)吞併。)。德國有12至1650萬德國人和德國公民被驅逐到盟軍佔領的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人越來越多地將自己視爲與德國民族分離的國家。1966年,奧地利有47%的人認爲自己是奧地利人。199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79%。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不超過6%的德語奧地利人認爲自己是“德國人”。奧地利人的身份與“納粹主義理論的第一受害者”一起受到了極大的強調。今天,超過80%的奧地利人認爲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1945年至今

該前共產主義的崩潰以及德國統一在1990年,德國人構成最大分迄今爲止在歐洲國家。1950年至1987年期間,約有140萬德國人及其家屬(主要來自波蘭和羅馬尼亞)根據返回權的特殊規定抵達德國。隨着自1987年以來鐵幕的崩潰,300萬“Aussiedler”(德國人,主要來自東歐和前蘇聯)利用德國的迴歸法則爲德國留下了“他們出生的土地”。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大約有200萬人來自前蘇聯領土,他們已經在德國重新定居。另一方面,大量德國人已經從德國轉移到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瑞士,荷蘭,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

在其2006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中,聯合國人口基金將德國列爲全球主要國際移民中第三高的百分比,佔所有1.91億移民中的約5%或1000萬。

語言

德意志人的母語是德語,一種西日耳曼語,與英語和荷蘭語相關並與其分類,與北日耳曼語和斯堪的納維亞語有許多相似之處。大約有1億母語人士說,德語是世界上主要語言之一,也是歐盟使用最廣泛的第一語言。在20世紀下半葉,德語已被英語取代爲與科學相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主要語言。這是一個通用語言中的神聖羅馬帝國。

方言

西日耳曼語言、荷蘭語(低法蘭克語,西日耳曼語)、低德語(西日耳曼語)、德語中部(高級德語,西日耳曼語)、上德語(高德語,西日耳曼語)、英語(英國弗裏西亞語,西日耳曼語)、弗里斯蘭語(英國弗裏西亞語,西日耳曼語)、北日耳曼語。東斯堪的納維亞、西斯堪的納維亞人,劃分北日耳語和西日耳曼語。

德語是一種世界語言,在中歐和東歐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國際科學界仍然是重要的第二語言,德國僑民來自德國的人們遍佈全球各地。

德意志人和日耳曼人 德意志人分佈 第3張

  講德語的歐洲地理分佈

美國擁有約5000萬德國美國人或三分之一的德國僑民,使其成爲德國以外最大的德國人中心。巴西是第二大,有500萬人聲稱擁有德國血統。其他重要的中心是加拿大,阿根廷,南非和法國,每個中心至少佔100萬。雖然德國下降人口的確切人數難以計算,但現有數據可以安全地宣稱這個數字超過1億人。 文化文學德國文學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這一時期最着名的作者是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和Wolfram von Eschenbach。該尼伯龍根之歌,它的作者仍然未知,也是時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是Thidrekssaga。雅各布和威廉格林在19世紀收集和出版的童話故事集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神學家路德因爲爲現代“高德語”語言奠定了基礎而受到廣泛讚譽。最受尊敬的德國詩人和作家包括萊辛,歌德,席勒,克萊斯特,霍夫曼,布萊希特,海涅和施密特。九位德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Theodor Mommsen,Paul von Heyse,Gerhart Hauptmann,Thomas Mann,Nelly Sachs,Hermann Hesse,HeinrichBöll,GünterGrass和HertaMüller。 Walk of Ideas,柏林,一個紀念Johannes Gutenberg和一些德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的雕塑德國文學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這一時期最着名的作者是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和Wolfram von Eschenbach。該尼伯龍根之歌,它的作者仍然未知,也是時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是Thidrekssaga。雅各布和威廉格林在19世紀收集和出版的童話故事集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神學家路德因爲爲現代“高德語”語言奠定了基礎而受到廣泛讚譽。最受尊敬的德國詩人和作家包括萊辛,歌德,席勒,克萊斯特,霍夫曼,布萊希特,海涅和施密特。九位德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Theodor Mommsen,Paul von Heyse,Gerhart Hauptmann,Thomas Mann,Nelly Sachs,Hermann Hesse,HeinrichBöll,GünterGrass和HertaMüller。哲學德國對哲學的影響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中世紀以來,許多着名的德國哲學家幫助塑造了西方哲學。現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相關的宗教衰落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整個德國哲學中重演,涉及知識與信仰,理性與情感,科學,倫理和藝術的世界觀之間的關係。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德國哲學家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幫助塑造了西方哲學(Albertus Magnus)。後來,萊布尼茨(17世紀)和最重要的是康德在哲學史上發揮了核心作用。康德主義激發了叔本華和尼采的作品以及菲希特和黑格爾所捍衛的德國唯心主義。在19世紀下半葉,恩格斯幫助發展了共產主義理論,而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則是如此追求20世紀德國哲學的傳統。許多德國知識分子在社會學方面也很有影響力,最着名的有阿多諾,哈貝馬斯,霍克海默,盧曼,西梅爾,託尼斯和韋伯。在柏林大學創辦於1810年由語言學家,哲學家威廉·馮·洪堡擔任了許多西方現代大學的一個有影響力的模型。在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一起,是歐洲大陸當代分析哲學發展的重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