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墳時代的文化特徵 古墳時代是中國什麼時候

古墳時代的文化特徵 古墳時代是中國什麼時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墳時代(250年-538年),又爲稱大和時代,是古代日本的歷史時期,因爲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因此得名。出現了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即以畿內地區爲中心的大和政權。上承彌生時代之,下啓飛鳥時代。

 古墳概述

古墳的分佈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爲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爲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着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製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

建築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目前發現有七十一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據悉爲全世界最大的古墳。古墳裏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墳裏還有兵器和盔甲。

古墳初建於三世紀中期,前方後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爲中心,散佈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五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只埋葬部族首長,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築。當時,農業生產仍是共同進行的,主要財產採取部族首長所有的形式。進入五世紀,這種原始的所有制關係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爲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

建造巨墳的原因

日本歷史學家相信,在卑彌呼掌權之前和死去之後,來年內戰,加之遇上寒冷期,水田荒廢,連年饑荒。爲了誇示自己的實力,各部爭相建造巨墳。因爲水田的開墾,伴隨大量的廢土石,正好用來造墳。墳墓越大,水田越廣,稻米越多,勢力越強。

古墳時代的文化特徵 古墳時代是中國什麼時候

  仁德天皇陵

時期劃分

前期

公元250年開始,前期的古墳的石室大體是豎穴式,大部份是首長墓,以壺形土器、器臺形土器面貌出現。

中期

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相互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墳羣和古市古墳羣有關,這些強大的部族,後來便制服了大和、吉備等地的有力部族。

5世紀前期,王墓等級的大型前方後圓墳出現在奈良盆地與河內平野地區,這時候巨大化的人物埴輪(人偶)出現在墳墓四周。

後期

到六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爲首的北九州勢力,曾希望獲得與此類似的地位而進行反抗,但在其獲得這種地位之前,這種反抗即已潰敗。在內戰過程中,各地首長授予部族成員中的有力者以修造小古墳的權利,藉以增強戰鬥力而贏得內戰的勝利。

因此原來只是首長墓的古墳,到五世紀後半葉便向小古墳羣(羣集墳)演變。這種傾向到六世紀進一步發展。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採用橫穴式石室,這很適合加強自主性的大家族的存在。石室內理葬數代家族成員,並以武器爲中心,陪葬有須惠器、土師器等死後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墳羣的出現,逐漸減弱了古墳作爲統治者的建築物的性質。因此,從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築小古墳羣,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於模仿中國皇帝陵墓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而所謂大化《薄葬令》更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傾向,留下來的只不過是高鬆冢古墳等貴族階層的墳丘小但很華麗的古墳。關東和東北地方古墳時代的結束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紀前半葉仍修造前方後圓墳。

蘇我氏開始專權時代,日本到達了飛鳥時代。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啓了佛教建築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