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貨幣是什麼 貨幣本質

貨幣是什麼 貨幣本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貨幣,指的是一種關於有勞動等價物對應的交換權的契約,本質是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簡介

貨幣,又稱錢財,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在特定國家或經濟體內的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般等價物,或是償還債務的特殊商品。貨幣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賬單位的一種工具。貨幣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

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例如早期使用的金銀本位貨幣,或今日常見的“紙幣”交易型態),記賬系統和電腦網絡流行後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第三方支付或信用卡)。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

中文裏金錢別稱阿堵物,出自西晉人王衍。王衍很不滿妻子郭氏貪財性格,所以從不說“錢”字。郭氏因而特意命婢女將錢包圍牀邊,讓王衍起牀後不能離開,卻說:“舉阿堵物卻!”(把這東西拿開!),於是錢就有了“阿堵物”的別稱。

貨幣是什麼 貨幣本質

  各國紙幣

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爲一種經濟變量或政策變量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準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爲公衆淨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爲: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僞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併爲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爲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餘A缺B,而乙餘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餘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儘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當交換在更大範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

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我們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說明:假定丁餘D缺E,戊餘E缺F,庚餘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與戊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

我們再追溯A的來源,甲的A從何而來呢?存在兩種可能:交換所得或者自行產出。如果是自行產出,那麼甲就成爲一個通貨的生產者,進一步說是貨幣的發行者,他顯然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即A可以用來交換其所需,因爲他正在這麼做。如果是交換所得,我們不妨稱呼這個交換對象爲天干,那麼甲與天干交換得到A的時候,乙就成爲來自市場的第三方,甲也應與乙約定A可以交換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們把這個事件中的交換關係進行簡併,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交換者與市場能夠達成一個約定,約定某個物品對其他物品的交換權,那麼交換就總能夠進行。

如果不存在丙,則市場上沒有乙需要的產品D,因爲乙獲取市場丙需要的A就沒有意義,那麼乙與甲交換來獲得A的行爲也就沒有意義,甲乙的之間的交換也不會進行,整個交換中止。就乙而言,在其所有B爲甲所需的同時,其所需D也能從市場取得,那麼乙才願意與市場丙交換。對乙而言,甲同樣可視爲市場的一部分。這樣甲與乙之間的單向匹配,乙與丙之間的單向匹配,丙與甲之間的單向匹配在歸納爲個體與市場時,即表現甲與市場丙(含乙)之間的雙向匹配,乙與市場丙(含甲)之間的雙向匹配。而這乃是物物交換得以發生的基本條件。

因而貨幣的作用就在於將供給和需求單向匹配的雙方無法達成的交換通過市場而實現,進而實現市場所有交換者的供需轉換,即所有向所需的轉換。將所有交給市場的同時也要求市場提供其所需乃是交換的前提,所有與所需的轉換通過買賣兩個獨立的過程次序發生,而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

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爲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爲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爲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爲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爲交換媒介,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爲貨幣的契約價值。

高中教科書當中,貨幣的本質被解釋爲一般等價物。這個定義僅僅從職能出發,實際上並沒有說明貨幣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內在的邏輯問題,即貨幣爲什麼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

關於貨幣契約本質的問題可以查看貨幣契約。

以下是過去關於貨幣本質的債務論說法,即經濟學家認爲貨幣是持有者對發行者的一種債權,這一說法存在明顯的紕漏,無法回答發行者借入的權益是什麼,如何償還等基本問題。

以下內容詳細列出了過往人們對貨幣本質不清楚的情況下做出的各種解釋:

債務貨幣就是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所通行的法幣(FiatMoney)系統,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貨幣化”的債務所構成。

美元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燬。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每一張欠條在每一天裏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地增加着,這些天文數字的利息收入歸誰呢?歸創造出美元的銀行系統。

債務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貨幣總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現有貨幣總量之外再創造出新的債務美元,換句話說,人民借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債務與貨幣死鎖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債務永遠增加,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垮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系的最終崩潰。債務的貨幣化乃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它是通過透支未來的傾向資源來滿足當時的需要。中國有句老話,寅吃卯糧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在貨幣的本質沒有得到確認前,債務貨幣的說法有其合理一面,它解決了無商品價值的紙幣和商品的交換問題,即回答了爲何紙幣可以購買商品的問題。但是紙幣雖然和借條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卻存在本質的區別:

作爲借條,償還的物品通常不得少於借入的物品,這與紙幣普遍存在的貶值現象相矛盾。(如果把“A賣給市場5個雞蛋”看作是“借給市場5個雞蛋”,他賣雞蛋得到的紙幣看成是借條,那麼當他要求市場償還時,即他使用這些貨幣時,他應該得到至少5個雞蛋,如果考慮利息,他應該得到更多。但現實是由於紙幣的貶值,A之後將無法用他先前賣雞蛋得到的貨幣再買到5個雞蛋(從長期看紙幣總是逐漸貶值的)。

此外,作爲借條,借出方總是希望借入方儘快償還物品,如果紙幣是借條,那麼紙幣的擁有者就會盡快希望從市場買入實物,即把錢用掉,這和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流動性偏好”相矛盾,即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更喜歡持有貨幣而不是實物商品。(如果年終獎是一萬元現金或價值一萬元的大米,你會選哪個呢?)

但貨幣債務學說最大的缺陷還是其無法解釋商品之間的交換問題,既所還非所借問題,買入(借入)的是A,賣出(償還)的卻是B,而貨幣最根本的作用是充當交換媒介,促進商品之間的交換。

所以,貨幣和債務存在本質的區別。

非債務貨幣,相對於紙幣而言,是錯誤地理解貨幣本質的產物。某些實物貨幣,以金銀貨幣爲典型代表。這種貨幣自身含有公認的價值量,但它同樣是契約的產物,它的商品價值通常小於其作爲貨幣的契約價值,但是由於自身商品價值的存在,它包含雙重身份:貨幣契約和擔保物,用於擔保的價值即是實物貨幣本身的商品價值,但一般是非完全擔保。這種擔保可以給人們提供心理保障和價值保障,當貨幣的契約價值降低時,現存的商品價值可以支撐並部分彌補損失。實物貨幣由於存在自身的產量問題,無法滿足社會日益擴大的交易規模和物質產出,必將演化成形式貨幣,即早期學者所言的“債務貨幣”。

形式貨幣在發行時,由於引進了國債作爲擔保等記賬形式,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類同於債務,但其實只是約束紙幣發行者的一種手段,即紙幣發行者並不創造價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託來發行貨幣,他理所當然不應該把這些紙幣當成自己的財富。另外通過債務的方式來發行貨幣,也反映了貨幣作爲交換媒介,本身可以沒有商品價值這一客觀事實。

貨幣的流通存在發行和回籠這一對反向操作,但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持續性,總有一些“在路上”的貨幣,這些“在路上”的貨幣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它的數量即貨幣的需求量。

“如果所有銀行的貸款都被償還,銀行存款將不復存在,整個貨幣流通將會枯竭。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想法。我們(美聯儲)完全依賴商業銀行。我們貨幣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無論是現鈔還是信用,都必須有人來借才能產生出來。

如果商業銀行(通過發放信貸)製造出足夠的貨幣,我們的經濟就會繁榮;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衰退。我們絕對沒有一種永久性的貨幣系統。當人們抓住了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我們(貨幣系統)可悲的荒謬之處,以及(美聯儲)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助,就會變得如此明顯。貨幣是人們最應該調查和思考的問題,它的重要性在於,除非人民廣泛地理解這個(貨幣)系統並立刻採取措施修正它,否則我們的文明將會崩潰。”——羅伯特.漢姆費爾,美聯儲亞特蘭大銀行。

在所有貨幣中,金銀貨幣意味着“實際擁有”,而法幣則代表“欠條+許諾”。二者的價值“含金量”有着本質區別。中國的人民幣介於二者之間。儘管人民幣也存在着“債務化貨幣”的成分,但就其主體而言,仍然是體現過去已經完成的產品與服務的度量。

人民幣的發行並非像美元一樣必須以國債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銀行發行貨幣,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的屬性更接近金銀貨幣。同時,由於人民幣沒有金銀作爲支撐,它又有法幣的基本屬性,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制力才能保證貨幣價值。

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商品所有者以貨幣作爲媒介進行交換,也就是說貨幣的本質也是一種商品。

關於貨幣的本質,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

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爲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

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爲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產物,隨着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

21世紀,在西方貨幣中,佔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的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爲:“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

歷史上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準確的掌握貨幣的本質,他們都受到貨幣形式的干擾,並企圖從貨幣的形式出發來定義貨幣的本質,因而無法給出完整統一的貨幣定義。事實上貨幣就其內在商品價值而言,並不是有或無兩個斷裂的選擇,而是逐漸量變的過程。

電子貨幣的商品價值幾乎爲0,紙幣接近於0,硬幣和銅板的商品價值略高,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商品價值更高。這種量變的過程揭示了不同形式貨幣本質的統一性,即貨幣作爲契約的產物,它的交換價值是契約約定的,當市場穩定,信任度高時,人們接受紙幣等名目貨幣,當市場不穩定,信任度低時,人們更傾向於接受金屬貨幣。

以上的貨幣本質論述是從經濟學角度展開的認識,我們還應考察貨幣的政治學前提和政治學背景。從政治學角度來說,貨幣爲政權服務受制於權力。歷史常識指出:一個政權的垮臺往往伴隨其發行貨幣的失效,一個政權的建立往往伴隨其發行貨幣的成立,一個政權的形象往往伴隨其發行貨幣的流通。由此可以認定:貨幣的本質是主權信用。

如果從文明的角度來掌握貨幣的定義,我們可以做一理論認識。貨幣是一種固化的物質文明符號,是一種物質文明形象,是一種物質文明要素。與語言、價值觀、種族、宗教等構成了我們這個星球的文明世界。

經濟影響

貨幣發行量應遵循此計算公式:M=PQ/V

M: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通貨量)

P:商品的平均價格

Q:商品數量

V:貨幣流通速度(以貨幣的週轉次數計算)

按照通常的貨幣主義解釋,當實際通貨量大於所需的通貨量時,便會導致貨幣貶值,形成通貨膨脹。反之,就會導致通貨緊縮。

發行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

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爲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爲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簡史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

最早的貨幣

天然海貝。

金屬貨幣

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后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爲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貨幣是什麼 貨幣本質 第2張

  中國戰國時代的刀錢、布錢與孔方錢

圓錢

圓形圓孔、圓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圓錢:以兩爲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爲單位,以南斤爲主。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爲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爲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漢代的貨幣

黃金爲上幣,銅錢爲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爲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樑: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成爲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準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爲錢幣的名稱。

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爲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爲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爲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爲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爲本錢以貫、文爲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繫。

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爲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

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爲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纔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爲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中國臺灣地區使用新臺幣。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爲主幣的1/100,比如,100分=1元。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爲1蘇(Sol),20個蘇爲1裏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1:1000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貨幣是什麼 貨幣本質 第3張

  中國紙幣

分類標準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爲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占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爲貨幣。可分爲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爲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使用時間:古代;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都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任何一種貨幣,僅作爲延遲支付的工具。

 種類

硬幣

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製的或是鎳質的。

紙幣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爲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爲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爲通貨或現金。

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爲需求存款。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爲一種貨幣。

準貨幣

準貨幣(near-money)是指能夠執行價值儲藏職能,並且易於轉換成交換媒介,但本身還不是交換媒介的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就是準貨幣。

貨幣替代物

貨幣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夠暫時執行交換媒介職能,但不能執行價值儲藏職能的東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種貨幣替代物。

匯率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兌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爲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基礎。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兌換。

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爲佈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佈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

國際標準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準的代號爲ISO 4217。

類型

實物貨幣

是指作爲非貨幣用途的價值和作爲貨幣用途的價值相等的實物商品。能充當實物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徵:① 普通接受性;②價值穩定;③價值均值可分性;④輕便和易攜帶性。很顯然,一般金屬都具備這些特徵,因此,在實物貨幣的類型中,金屬貨幣最具代表性。

代用貨幣

一般是指紙製的憑以換取實物的金屬貨幣或金屬條塊,其本身價值就是所替代貨幣的價值。代用貨幣較實物貨幣的優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紙幣的成本較之鑄造金屬要低;②避免了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節約貴金屬貨幣。③克服了運送貨幣的成本與風險。當然代用貨幣也有一些缺點,比如易損壞、易僞造等。

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許多國家被迫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所發行的紙幣不再能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信用貨幣作爲一般的交換媒介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對此貨幣的信心;二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貨幣又可分爲以下幾種形態:①輔幣。其功能是擔任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賤金屬製造。②現金或紙幣。主要功能也是擔任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一般爲具有流通手段的紙幣,其發行權爲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專有。③銀行存款。又稱債務貨幣,存款人可藉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將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爲商品交換的媒介。

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通常是指利用電腦或貯值卡所進行的金融活動。持有這種貯值卡就像持有現金一樣,每次消費可以從卡片的存款金額中扣除。電子貨幣在方便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防範電子貨幣被盜,如何對個人資信情況進行保密等。因此,電子貨幣的全面應用尚需一段科技進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過程。

紙幣

紙幣作爲現行的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在現行貨幣制度即紙幣本位制下,紙幣的這些職能,是從它取代黃金的流通手段職能開始,然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本位

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爲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爲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爲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爲“金本位”。

貨幣是什麼 貨幣本質 第4張

  貨幣的本位

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着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複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爲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紀末,隨着白銀採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複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爲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複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複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爲基礎,複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

如果金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複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複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爲金本位,有時成爲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複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稱金銀複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18~19世紀長期採用複本位制。

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爲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爲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爲,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採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爲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爲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爲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職能

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