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國爲何會跌落戰國“首霸”的神壇?發生了什麼

魏國爲何會跌落戰國“首霸”的神壇?發生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魏國。

此魏國並非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的曹魏,而是戰國時期名列七雄之一的魏國。“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爲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兄弟,武王伐商後,高被封在畢,於是以畢爲姓,建立畢國。西周末年,畢國被西戎滅亡,畢公高的後裔之一畢萬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因功受封魏地,晉升爲晉國大夫,有卜者曰:“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衆”,畢萬遂以“魏”爲氏。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晉國卿族中碩果僅存的趙、魏、韓三家聯手分晉,晉國沒落的同時也代表着新星的崛起,在魏文侯的帶領下,“羣俊競至,名過齊桓,秦人不敢窺兵於西河”,魏國從“三晉”之一一躍成爲戰國“首霸”。但這份榮光沒有保持到最後,魏文侯後,魏武侯、魏惠王御人無術,先後四位人才的離開對魏國造成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且看筆者爲各位讀者一一道來。

一、用兵如神,邊境屏障

三家分晉後,魏國面臨的頭號大敵便是西方的秦國了,秦與晉素有間隙,魏氏封地又與秦國僅僅是一河之隔,秦若想東出與諸侯會獵中原,就必須要擊敗攔在自家門口的魏國。魏文侯也深知現在正值生死存亡之際,一方面休養生息,和韓、趙打好關係,另一方面則緊盯秦國,生怕秦國做出大動作。

魏國爲何會跌落戰國“首霸”的神壇?發生了什麼

然而此時的秦國還沒有以後那般強大,因爲政治的腐敗和經濟的落後,秦軍根本不是魏軍的對手,經過幾番較量,魏軍攻佔幾個軍事重鎮作爲未來的進攻基地,秦國君也不傻,繼續做着抵抗的同時還建起了許多防禦工事。正當魏文侯不知怎麼擴大戰果時,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薦了吳起,此人在後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但現在只是個揹負着“不忠不孝”、“殺妻求榮”罵名的失意人。魏文侯看重吳起的軍事才能,直接任命其爲主將,這番信任也得到了回報,本來相持不下的戰局卻因爲吳起的加入很快被打破,吳起率領魏軍大敗秦軍,盡收西河之地,爲魏國大大擴展了領土,也將秦國打壓在了西陲,切斷其與中原的交流。

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史稱“魏武卒”,令諸侯聞風喪膽,也是魏國建立霸業的根本,“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然而隨着魏文侯逝世,吳起在魏國的仕途也走到了盡頭。雖然繼位的魏武侯的軍事才能不弱其父,但用人方面就差遠了,魏武侯一改之前父親“任人唯賢”的用人標準,他看重的則是出身和背景,再加上有眼饞吳起戰功的小人的讒言,這位對魏國有不可磨滅之功績的“兵聖”,在魏武侯的猜忌下只得離開魏國前往楚國,魏國也失去了一個能夠在魏秦邊界震懾秦軍的將領,爲後來秦國的崛起埋下隱患。

二、同窗之誼,生死之敵

吳起走了,但魏國迎來了新的名將——龐涓。魏惠王用龐涓爲將,四處征戰,擊敗了前來挑戰的趙、秦、魏,不僅穩固了魏國霸主的地位,也提升了魏國的軍事實力。本來再加上同窗好友孫臏,兩人攜手定能助魏國奪取天下,但龐涓因爲嫉妒孫臏的才能,害怕他會搶了自己的地位,先是將孫臏騙到魏國加以監視,後來一狠心,“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不過得幸於齊國使者的慧眼識珠,偷偷將孫臏帶回齊國,後又得到齊國名將田忌的賞識,龐涓親手斷去了同窗之誼,也爲自己和魏國樹立了一個一生之敵。

魏國爲何會跌落戰國“首霸”的神壇?發生了什麼 第2張

龐涓還不知道孫臏到了齊國,和趙國打得正歡,卻被孫臏以一擊“圍魏救趙”之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龐涓率軍回援。在路上,孫臏示敵以弱,造成龐涓產生齊軍主將指揮無能的錯覺,龐涓果然中計,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在桂陵被孫臏設伏,被擒的龐涓這才知道孫臏不僅沒死,還成了齊軍主將的座上賓,更是擒獲了自己,心裏一定滿是苦水吧。這次的敗北並沒有讓龐涓明白問題的嚴重性,當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再次示弱以誘敵深入時,龐涓還是中計了,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馬陵之戰的戰敗讓魏國一下子跌出一流強國的圈子,此後魏國一蹶不振,再無力與秦國爲敵。

三、變法圖強,日暮西山

與魏國的逐步下滑不同,秦國可謂是蒸蒸日上,尤其是秦孝公迎來了一個能改變秦國的人才時,魏國的敗亡結局已定。雖然魏相公叔痤推薦衛鞅,但並不是爲了魏國的興衰,只不過是想在死前博個薦賢的美名,見魏惠王沒有答應,公叔痤屏退衆人,再度進言:“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雖然魏惠王口頭答應了,但既沒想重用衛鞅,也不打算殺他,“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就在這麼不明不白之中,魏惠王放跑了能夠再度富強魏國的人才。

魏國爲何會跌落戰國“首霸”的神壇?發生了什麼 第3張

經過商鞅的兩次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提升,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眼看國富兵強,秦孝公也着手準備東出和復仇了,“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此後,魏國連年被秦國壓着打,訂盟喪土已經成了常態,魏惠王悔不當初。

除上述三者外,魏國放跑的第四個才人范雎,則是補齊來秦國政策的短板。范雎不僅及時幫助秦昭襄王鞏固君權,剪除了壓在秦王頭上的太后“四貴”,更是制定了秦國立爲國策之一的“遠交近攻”,使其成爲秦國主要的對外戰略思想。吳起、孫臏、商鞅、范雎,此四人都有大才,在其他國家被親之信之,而魏國卻拱手送人,若是能全部留下,不但能保住霸業,就連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要怪就怪魏王有眼無珠,自食其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