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早在古代,中國就有冷飲了。 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古代的“製冰之路”是很坎坷的,古人坐擁“寶山”上千年而不用,最終在一個唐朝的夏天熱不可耐,才創造了奇蹟。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一場遲到了上千年的奇蹟。

作爲南方人,深知冰是可貴的,特別是在廣東的沿海地區,根本不會下雪,我們一年四季大多如夏,如果沒有“冰櫃”(冰箱),想看到冰,那幾乎沒有可能。

可以前關注明清歷史,卻多次從廣東明清小說家的字裏行間發現一個奇妙的事情:

“廣東古人在夏天吃冰刨”

當然,也只有富人才吃得起。

但總歸是有人吃了,那麼問題也就來了,那個時候哪裏來的冰箱,如果沒有冰箱?又怎麼弄出來的冰?

這一切,都要從“硝石”的歷程說起。

先秦煉丹師:想不到,我竟是冰的罪人

硝石,古稱“消石”,是一種自然界中,可以自然存在的產物,說它比人類的歷史更早,一點問題都沒有。

古代硝石,其實是很常見的,在如今的很多農村地區,到了秋天的時候,一些土房子的牆腳底下總會有一些亮晶晶的顆粒物,老一輩人叫做“地霜”,其實,這就是“硝石”。

硝石是從大自然中的“含氮有機物”經過了細菌分解、氧化後,變成硝酸,然後在土壤中,有着一種“鉀元素”,兩者混合化合而成,最終成爲“硝石”,這也是爲什麼在那些土房子的牆角中,總能發現硝石的緣故。

這種是一手硝石,但古人最早重視硝石的作用,卻是在“製藥”上。

其實這種“使用順序”,很好理解。

根據古人的生活環境,發現一種新物種,第一時間肯定考慮:能不能吃,此乃人類本能。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第2張

而關於什麼制火藥,這屬於是高度文明的多次開發。

然後有人把硝石給了醫生,醫生就拿來做臨牀試驗,發現這硝石,還真的有效,不僅有效,而且硝石對於一些急性病,有着很強的抑制作用,久而久之,這就成爲了“神物”。

自然而然地,喜歡煉丹的“高人們”,就盯上了這種奇物。

都說先秦時期,煉丹師已經陰差陽錯倒騰出了火藥,可火藥卻一直沒有快速轉變爲熱兵器,後人都覺得是這些壟斷了“火藥”的煉丹師造成的,其實比起“抑制熱兵器”誕生這個罪名,煉丹師“抑制製冰”這個罪名更大。

因爲硝石吸熱,這就是放在水中的一個過程,不需要很複雜的步驟,只需要一次大劑量的“反應”,就能得到冰塊,可偏偏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一步”,硬是被擋住沒有走出。

先秦時期的煉丹師到底有沒有陰差陽錯製造出過“冰”來,我們也是不知道的,因爲歷史沒有記載,方法沒有廣泛流傳,就被視爲不存在的事情。

總得來說,古人制冰也是很簡單的:

就是通過“硝石”溶於水後吸收大量的熱量,從而降低水本身的熱量,令水達到零度,最終結冰。

過程是簡單的,化學的反應也是不復雜的,可就是把硝石倒進水裏這麼一步,卻在先秦以來被耽擱了。這批擁有着大量硝石原料的煉丹師,沒有發掘出硝石的更大功能,反而是向上忽悠統治者階級,讓皇帝喜歡上煉丹。

當煉丹被皇帝所喜歡,那意義又是不一樣了,對市面上的硝石几乎會造成“壟斷”,反正這些“仙丹”吃了甭管有沒有用,先吃了再說,試想,自秦始皇開始,朝朝代代熱愛煉丹的皇帝,哪一個不是前赴後繼,毫不顧忌的。

且最重要的是,這些統治者階級,本身是擁有着“冰窖”的,每到大冬天,中原大部分地區還是可以“結冰”的,他們皇家有人採冰,只是底層百姓、南方百姓沒有用冰的資格罷了,對於煉丹師、統治者這些等級的人物而言,的確沒有製造出冰的動力。

人造冰的動力:商業社會的全面推動

當古人通過硝石造出冰的時候,已經是唐代了。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最早的人造冰出現在唐代中期的“長安”。

人造冰的出現堪稱破天荒、奇蹟,因爲它誕生於西北的大夏天。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第3張

硝石,這味在中醫、煉丹界被譽爲“感海滷之氣所生,乃天地至神之物,......能使七十二石化而爲水,柔潤五金,制煉八石,雖大丹亦不捨此”的神物,最終被商業社會,找出了一個最親切的用途。

要知道,煉丹的時候,即便是“大丹”都不捨得多放,可現在卻被民間百姓用來造冰,這可不可以說是一場“硝石的革命”呢?

而硝石之所以在唐代纔開始被人發掘出造冰的功能,根本原因就是唐代發達的商業社會。

唐代商業貫通南北,連接中外,越來越多的人經商,朝廷在稅務、籍貫、行業上多做了改變,促進越來越多的商人行走社會,如此一來,社會所需要的“商品”就成爲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同樣帶動了“商品革命”。

大家都在比誰的商品更好、更新穎、更便宜,這個東西,就叫“創新”,作以冰這種“製造”成本低的物品,是不會被放過的,唐代的冰誕生於當時的世界中心長安,就理所當然了。

在《唐摭言》裏面,就有如此記載:

“昔蒯人爲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

來自於“蒯地”的商人,把冰拿到市場上賣,如果有沿途苦於炎熱的旅客,就能買來解暑。

蒯人泛指的河南洛陽局部地區的人,夏天的河南,也是十分炎熱的了,要說這些商人是拿着冬天採集來的冰出來銷售,那簡直是吃力不討好,所以他們所售賣的冰,也都是人造冰。

可在唐朝,這還不算霸氣的,最霸氣的,還屬楊玉環的家族,背靠唐玄宗,大夏天最熱的時候,直接在長安“擺冰山”,在《開元天寶遺事》裏面,就有這麼一個記載:

“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爲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也。”

楊國忠到了大夏天,就宴客滿座,請來雕刻的石匠,把大冰塊雕成山,然後讓賓客坐在冰山周圍喝酒,這種待遇堪稱古代的天花板,就連現代人,如果沒有空調,那也是比不上的。

不過“人造冰”和“人造冰”之間,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實硝石放入水中,直接吸熱令水結冰,這種冰的本身,是沒有太大毒性的。

可一旦冰要拿來做別的食物,那就需要講究硝石不能與之“衝”了。

所以對於“景觀”用的人造冰,和食用的人造冰,唐代人的製作方法不同。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第4張

景觀用的人造冰,就是一個大容器,把大量硝石放入水中直接製成,這個過程很簡單。

而食用冰,則是需要內外大小兩個罐子,小罐子裏盛着純淨的水,然後大罐子中再放入硝石,先讓大罐子的水成冰,再讓小罐子的水成冰,這個過程非常地複雜,所以食用冰的價格很貴。

也就是商業社會的大規模發展,才能支撐起食用冰的大量生產,因爲商業社會的本質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很多的科技創新,都是在商業的背景下推展開來的。

古代的冰箱

自唐宋的商業社會推動“人造冰”的大量出現,人造冰接下來的歷程,就是一個從“高價”到“低價”,從“稀有”到“普及”的過程。

之所以能普及,還是在於硝石本身是可以被大量製造的,不是金銀這種稀有的消耗品,用完了就沒了。

在宋代,特別是《東京夢華錄》中,汴京已經大量出現“冰酪”這種美食了,在唐朝,吃冰酪的往往都是那批王公貴族,可在宋代,你就算是個平民百姓,都能拿出個十幾錢在汴京買“冰酪”來吃。

因此前面所說的明清小說家記載的廣東人在夏天吃“冰刨”,卻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而除了人造冰的技術和成本大範圍擴散導致冰價下跌以外,冰的“保存”工具也開始大量商業應用,那就是“冰鑑”。

冰鑑,就是古代的冰箱,一種以金屬和木複合製成的器皿,主要存放的,就是冰。

古代冰箱,在先秦時期就是有的,在先秦時期,周天子有“冰官”,稱之爲“凌人”,而當時的冰窖,叫做“凌陰”。

不過“凌陰”,卻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一才能打開,這意味着,周天子用冰,不是那麼自由的,不是到天氣扛不住的時候,也不可以隨意開冰窖。

封存冰窖,代表着冰的處境岌岌可危,平時用,也要小心用,拿出來要趕緊用,不然就化了,這種麻煩的現實讓人很着急,怎麼辦呢?

有能人出現了,根據多次製造,直接造出了冰鑑,比如勾踐,就曾帶過“冰箱”外出:

“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

在古代,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冰塊的?用了什麼方法? 第5張

其實周天子的祭祀,也沒有我們現代人想象得那麼寒酸,周天子在進行長時間的祭祀時,爲了避免祭物的變質,早就用上了“冰鑑”,豪華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因爲出現得早,冰鑑本身,也不是一個很神祕的東西了。

晉代以後,百姓之家多見金屬,以前那是市場存有量低,經過社會的推動,金屬大量開採,也被利用,民間有人能做出各種各樣的“金屬器具”,有人制造冰鑑,但只是給貴族人家所用,普通百姓,是知道有這種東西,卻沒有用途。

但技術是存在的,只要市場需要,就能大量製造。

一直到明清時期,冰鑑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了,很多商人家庭都擁有,小農經濟的百姓之家或許還是沒有,可是商人的羣體多了,整體的冰鑑總量也跟着多了,現如今很多考古文物,都把冰鑑單獨做成一個“類目”了。

從自然冰到人造冰,再從冰窖到冰鑑,古人的智慧是在進步着的,古人的生活也十分豐富,讓我們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一面,這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中,可堪稱奇蹟。

在南方人眼裏,若沒有冰箱,那麼想要得到冰,還是不容易的,可從先秦再到唐宋,再到明清時代,一步步的普及,再到如今的電器冰箱,這不是一次次偉大的進步嗎,也許未來會迎來隨手製冰的時代,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沒有什麼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