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五代佛教的發展的特色是什麼?發展的怎麼樣?

五代佛教的發展的特色是什麼?發展的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佛教的發展的特色是什麼?發展的怎麼樣?南北朝的差異非常大,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北方兵革時興,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國家又對佛教執行嚴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則各國相安,社會比較安定,帝王都熱心護教,因此兩方的佛教,一則勉強維持,一則續有發展,其情況各不相同。

簡介

北方從後梁到後漢,各代對於佛教多因襲唐代的舊規,也例行誕節詣寺行香、齋僧、僧道對論、賜紫衣師號、度僧等事,但對僧尼的管理則比較嚴格。管理機構爲祠部(後梁),後設功德使(後唐)。度僧一向禁止私度,如後梁龍德元年(921)即再申明令,願出家者須入京師比試經業。後唐、後晉也同此限制,並禁新建寺院。

五代佛教的發展的特色是什麼?發展的怎麼樣?

不過後來功令漸弛,寺僧仍歸浮濫,直接影響國家的賦稅、兵役,所以到了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便毅然對佛教予以沙汰。凡未經國家頒給寺額的寺院,基本上一律廢除,僅在原無敕額寺院的地方許留一、二所。又禁止私度,出家必須通過嚴格的讀經試驗。更禁止當時流行的燒身、煉指等眩惑世俗、殘害肢體的行爲。

這一措施的結果,國境內寺院廢除的過半。因廢寺院還連帶將民間保存的銅製佛像全數沒收,用來鑄錢,以充實國家的經濟。這對佛教本身來說,澄清了一切紊亂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頓,並不算是很壞的事,其性質也和前代各次的破佛措施不同,只是北方佛教原來僅獲維持的,經此波折就更見衰落了。

其在南方,各國割據的局面,如吳越、南漢、閩國等,歷時都比較長久,又大體相安,互不侵犯,各在境內還實施些有利民生的改良政策,使經濟有所發展而社會日趨安定。

各國帝王多有濃厚的宗教信仰,對於佛教的建寺(如閩地在王氏統制時,凡增建寺院二百六十七所,後改屬吳越,二十七年中又增二百二十一寺;到後周顯德初大廢佛寺,杭州寺院獲存者仍達四百八十所)、造塔(如閩王王曦於永隆三年即941年在福州烏石山麓建崇妙保聖塔,南漢王劉鋹于大寶十年即967年在廣州造千佛鐵塔,今均存。

又吳越王錢弘俶於後周顯德初效阿育王故事,鑄造八萬四千小銅塔,中納《寶篋印陀羅尼經》印刷卷子,頒佈境內,十年方竣)、造像(如閩王王審知在後唐同光三年即925年冶銅鐵三萬斤來鑄釋迦、彌勒諸像)、寫經(如閩王室在後唐同光元年即923年寫金銀字藏經五藏等),以至度僧(如閩地初於後唐天成三年即928年度僧二萬,自後閩僧日見增多,降至南唐,度僧仍極浮濫,金陵一地即有數千人),所以當時南地佛教始終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