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繼隋朝之後又一個大一統中原王朝,在歷經二十一帝、享國祚290餘年後走向了終點,那麼大唐是如何滅亡的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長安到洛陽,從北庭到臨邑,盛唐氣象從泱泱華夏的文明中誕生,終於氤氳成了萬國來賀的盛世景象,這是中國歷史的巔峯,同時也構成了中華文明的脊樑。前有《春江花月夜》、《長恨歌》展現出了絕美的大唐雍容,而之後晚唐時期的傷春悲秋卻也預示着王朝的終結。李家從關隴走出,自太原起兵,帶着西北的風沙在中原腹地上建立起了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卻也逃不出歷史的軌跡

然而正如《三國演義》卷首語所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興盛了近百年的大唐也會在某個歷史節點上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而偌大的王朝的消亡留給我們的卻是更深層次的思考,關乎大唐,亦關乎整個封建王朝。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

一、導火索——安史之亂

唐朝自貞觀之治一直到開元盛世,整個國勢都處於上升階段。幾代君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明主,也正是他們的勵精圖治奠定了開元年間的全盛局面。

然而到了唐玄宗統治後期,上層統治階級的縱情聲色導致了社會階級矛盾尖銳,王朝形勢急劇惡化,最終安史之亂爆發,使得唐王朝突然之間由盛轉衰。

縱觀中國古代史,唐朝的盛極而衰發生得十分突然,不論是當時的百姓還是千年之後的我們,都難以想象如此繁榮昌盛的王朝如何能在一夕之間分崩離析。

將安史之亂的緣由歸咎於紅顏禍水顯然是流於表面,但不可否認也正是這場內戰大大地消耗了唐王朝的國力,使得人口銳減,國家發展遲滯。

雖然馬嵬坡之變直接導致了楊貴妃身死,但事件的起因仍是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到了唐玄宗統治中期,國家繁盛沒有使得他愈發的積極向上,相反卻令其志得意滿,開始沉溺於自己創造的偉大功績之中。朝政也由此開始被小人把控。明君不在,賢臣自然也遠走,留下的只有李林甫、楊國忠等慣於溜鬚拍馬、口蜜腹劍的小人。

等到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憑藉着楊貴妃上位,其手段也愈發貪婪。貪官污吏就像是一隻只蛀蟲正蠶食着這個看似強大的國家。而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也愈發尖銳。

安祿山掌大唐精銳,擁三大兵鎮備受唐玄宗寵幸,這也招致了楊國忠的不滿,將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前朝後宮牽一髮而動全身,而本應制衡雙方的唐玄宗卻對此視而不見,最終導致了心懷鬼胎的安祿山舉兵反唐,王朝一夕落寞。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 第2張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嚴重破壞了唐王朝的社會穩定,但從安祿山大軍和唐朝內部來看,這場戰爭遠不該拖延這麼久。安祿山大軍雖強,但中央也不乏名將,兩方僵持不下,其實已經能夠說明王朝內部官僚系統出現了更嚴重的危機。

二、安史之亂背後的軍事制度

《孫子兵法》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意思是說,軍事對於一個國家的興亡有決定性作用,同樣一個國家的軍事制度往往也會影響這個國家版圖的擴張亦或是國家的消亡。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能擁軍二十萬衆就已經說明中央對地方的軍權已經失去了控制。因此,唐玄宗的放任自流無不是在考驗安祿山的忠心,一旦安祿山反叛,唐玄宗就會相當吃力。

唐朝建國時採用的是南北朝流傳下來的府兵制。

唐太宗時期,將全國劃分成了六百四十三個軍府,按照上中下三等配備定額士兵,然後再在各軍府當中,通過一些激勵手段選拔府兵,這樣既保證了戰時的兵力,又不至於使百姓負擔過重,可以說是對原來府兵制的一個創新。

而戰時由中央派出將領對各地府兵進行調配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證中央對地方軍隊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據,可以說在體系的架構上還稱得上完善。

然而,隨着唐朝疆域的不斷擴大,府兵出征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常常出現府兵遠征之後家中生計困難的問題。而戰敗導致的大量府兵傷亡也大大打擊了府兵的積極性。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 第3張

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府兵來開疆拓土的已經難以實現。因此,天寶年間,唐玄宗宣佈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

募兵制實際上是變業餘部隊爲專業士兵,同時增設的節度使可以大大增強將領的指揮能力,便於將領掌握軍隊,做到如臂指揮。

這一制度剛剛頒佈時,效果確實明顯,唐朝軍隊一掃之前戰敗陰霾,在徵召了大量胡人後,軍隊實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然而在實行一段時間後,龐大的軍費開支卻成爲了困擾朝廷的核心問題,而節度使對軍隊的控制又使得國家財政養出的軍隊成爲了地方節度使的私兵。皇權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那國家暴亂只是個時間問題。

三、經濟制度的崩盤

在一系列軍事、官僚制度背後是唐王朝經濟制度的崩潰。作爲小農經濟的封建國家,土地則是國家統治的根基。土地與農民之間的關係對唐王朝的統治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唐朝建國初期,實行租庸調製度,這一制度由均田制演變而來,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也爲唐王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再此制度上建立的府兵制更是爲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唐朝的土地兼併現象愈來愈嚴重,上層統治集團侵佔農民土地變爲私有,使得農民流離失所,基層統治極其混亂。而更嚴重的是,私人豪強土地增多使得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國家甚至沒有土地分發給立下戰功的府兵,這徹底打碎了府兵制的根基,也使得軍事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爲了解決這一困境,唐玄宗推行了募兵制,藩鎮節度使掌握軍政大權,更是將地方財政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 第4張

唐玄宗思索不出更好的財稅制度,只能在原有制度上修修補補,可殊不知這隻會埋下更大的隱患。

眼下兵力不強問題雖然解決,但是地方割據卻尾大不掉。唐玄宗妄想文臣武將、地方中央能相互制衡,但卻在多年的聲色犬馬中忽略了王朝最深層次的矛盾,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造成盛唐腰斬。

四、結語

時至今日,瑰麗夢幻的盛唐仍然是無數中國人心中的一個夢。正如陳凱歌《妖貓傳》中描繪的那個極樂世界一樣,自由、浪漫、開放點綴出了一個無與倫比的世界。然而美好的東西永遠都是轉瞬即逝,如此夢幻的盛唐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作爲封建社會中的王朝,唐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從經濟到政治,從官僚階級到民族問題,社會的發展必然造成多重的矛盾對立,人治終究會退場,這是不爭的事實。

盛唐的根基由下而上層層腐爛,安史之亂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王朝覆滅的命運從開始便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