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真的是安史之亂嗎?

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真的是安史之亂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真的是安史之亂嗎?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爲玄宗,次年被認爲是盛唐之始。這一年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都還只是12歲的少年郎。 十多年後,李白因賀知章成爲“謫仙人”。王維因張九齡得右拾遺之職。

賀知章生逢盛世,他一生85年的太平日子和大唐最好的時代同頻共振,他也是唐代宰相坐得最久的人。他辭官歸隱故里時,唐玄宗令皇太子率隊爲他送行,並題詩《送賀知章歸四明》爲他告別。賀知章退休之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謫仙人”李白安排了一個翰林院學士的職位。說起來,李白的伯樂應該是賀知章。

而王維的知音則是張九齡。張九齡詩風清麗,雅正端素,蘊藉委婉,尤其五言詩,古韻悠然,質樸守拙。影響並引領了許多後起之秀。如王維、孟浩然等。

張九齡任宰相時,王維曾作詩《獻始興公(時拜右拾遺)》自薦,詩的最後兩句是:“賤子跪自陳:可爲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王維受宰相張九齡的賞識,提拔爲右拾遺。張九齡罷相,王維被貶。

張九齡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有“嶺南第一人”之稱。開元盛世之後,玄宗逐漸疏於朝政,親小人,遠賢臣。張九齡耿直敢諫,盡職守責,剛正不阿。玄宗欲起用讒佞小人李林甫爲宰相,張九齡上奏說:“宰相系國安危,林甫非社稷之臣也。陛下若相甫,恐異日爲社稷憂矣!”玄宗不聽。二年後,張九齡罷相。

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真的是安史之亂嗎?

李白在《遠別離》中借詩表達了自己對張九齡罷相的看法:“君失臣兮龍爲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王維則說:“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史學家認爲,張九齡罷相成了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張九齡罷相之後,寫了一組《感遇》詩,共十二首,其一爲:

題解:古詩詞按照內容可分爲敘事詩、送別詩、懷古詩、山水詩、邊塞詩、詠物詩等。“感遇”是借物寓意、有感而發的一種詩。這一首詩是五言寓言詩。作者張九齡在貶官荊州期間,心情悲鬱,作《感遇》詩12首,此詩爲其一。

註釋:

1. 池潢:池塘,這裏指護城河,代指皇宮。

2. 翠鳥:毛色鮮豔、體型小巧的鳥類,有林棲、水棲兩種。雙翠鳥指的是朝中當權派李林甫、牛仙客二人。

3. 三珠樹:仙境中的寶樹。《山海經》:“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爲樹如柏,葉皆爲珠。”

4. 金丸:獵人的子彈。

5. 高明:指權勢尊高。西漢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6. 弋者:弋,有繩子的短箭,這裏指獵取。弋者至獵人。

賞析: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首句就把讀者帶入到了蒼茫無際的大海之上。一隻孤獨的鴻雁從大海上飛過來,在飛越護城河時,竟然有些膽怯,不敢回頭。孤鴻的“弱小”和大海的“壯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便孤鴻的翅膀不夠強大有力,但它依然有鯤鵬之志,敢於飛越大海。

鴻雁本來是喜歡結羣活動的鳥類,但是作者以“孤鴻”自喻,一語道出寧願離羣索居,也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這是一隻勇敢堅毅的孤鴻,它克服重重困難,歷盡艱辛,以恆久的耐力獨自翻山過海,卻在飛臨護城河時,略顯猶豫。爲什麼呢?作者下一句給出了答案。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鴻雁”側眼一看,見到兩隻在三珠樹上築巢的翠鳥。作者以鴻雁警覺的雙眼,給了“翠鳥”不屑一顧的一瞥。翠鳥指的是李林甫和牛仙客,當時受到唐玄宗賞識。

張九齡因堅決反對玄宗任用牛仙客爲尚書、李林甫爲宰相,致玄宗暴怒,後罷相。罷相後不久,張九齡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張九齡被貶爲荊州長史。《感遇十二首》就是創作於這個時期。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一句呼應上句,是對翠鳥發出的警告。你們在珍貴的高樹上不要太驕傲得意,難道你們不害怕獵人的子彈嗎? 權力的至高處,必然萬衆矚目,詩人以孤鴻的寬厚胸懷對”翠鳥”發出了善意的提醒。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身穿華麗的衣服,站在權力的最高處,會備受指責,遭人嫌惡。

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真的是安史之亂嗎? 第2張

這是“孤鴻”反覆提醒“翠鳥”,一旦披上才華和權力的外衣,就會引來非議。抱持“謙受益,滿招損”,才能福澤衆生。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作者以鴻雁之口吻,表明心志。如今我獨自在冥冥天地之間遨遊,獵人都會羨慕我的自由自在。

作者並沒有因爲自己缺少鯤鵬有力的雙翅,而心生自卑。而是發出了與天地之闊大相比,孤鴻雖小,也和鯤鵬一樣,有振翅高飛的宏願。寧願遠離污濁的權力之爭,也要找尋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張九齡罷相之後,唐玄宗經常想起他,他的任人標準是居然是以“張曲江”張九齡爲標準。 玄宗懷念張九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733年,張九齡與安祿山有過一面之識。那時安祿山還是一個副將,在契丹討伐戰中打了敗仗,被緝拿回京,按律當斬。玄宗李隆基念其舊功,堅持要赦免他。張九齡看到此人面相,上奏說“此人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處斬,以絕後患。”玄宗不以爲然,放虎歸山。

二十二年後,安史之亂爆發,玄宗追悔莫及,心中思念張九齡,命人前往曲江祭奠,並親自譜曲《謫仙人》,以笛奏之,奏畢,號啕大哭。

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經常和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相提並論,張九齡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寫出了他的高標人格。他在《望月懷遠》中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也成爲了千古絕唱。

張九齡罷相,王維被貶,他隱居終南山,寫了《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知音不在,王維終日寄情山水,以松竹爲友,以禮佛靜心,以素食度日,始終不肯融入官場。這也算是對忘年之交張九齡的隔空問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