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時期出現的黃馬褂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真的可以免死嗎?

清朝時期出現的黃馬褂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真的可以免死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清代宮廷劇中,黃馬褂似乎和皇權聯繫得很緊。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大貪官和珅被乾隆皇帝賞了件黃馬褂,讓他異常興奮,忙不迭向死對頭紀曉嵐炫耀。

還有許多武俠題材的小說、電視劇裏,各路武林高手爲了爭搶一件黃馬褂,打得頭破血流。究其原因,黃馬褂有着免死與見官大三級的特殊效果,纔會成爲人人覬覦的寶物。

可真實歷史中的黃馬褂,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呢?

馬褂,是帶有女真族傳統習俗的服裝。清代官吏的制服共分爲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其中行服便是日常穿着時的服裝,又被分爲行袍和行褂,馬褂就是行服其中的行褂。

據《清會典》記載,爲了便於騎馬挽弓,黃馬褂一般長度不超過股(屁股),袖子最多隻到肘。清朝初年,黃馬褂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

康熙年間,才成爲皇帝出巡以及外出行獵,身邊侍衛、大臣的專屬穿着。黃馬褂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爲其中的“黃”,有着與衆不同之處,那它到底有多黃?

明清兩代,明黃色(也就是淡黃色)僅限於皇家專用。在清代服制的色澤規定中,黃色有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這種明黃色、金黃色、杏黃色的馬褂,均可稱之爲 “黃馬褂”。

比如有明黃色馬褂、金黃色馬褂、鑲白邊黃馬褂、鑲藍黃馬褂等多種類別,但一般提到的黃馬褂,則專指“明黃色馬褂”。

但實際上,黃馬褂卻只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分。也就是說,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黃馬褂只有一種,那就是“明黃色馬褂”。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在這裏要說明的是,“明黃”就是“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或後宮嬪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隻能用“杏黃色”(也即“紅黃色”)。

清朝時期出現的黃馬褂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真的可以免死嗎?

“明黃”在這裏是最名貴的,除皇帝外,只有爲皇帝服務的人,才特別允許明黃色。所以一般來說,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天子出巡,包括去木蘭圍場行獵,身邊的御前侍衛或者內臣,都會身穿明黃色馬褂,即爲黃馬褂。目的就是爲了顯示皇帝出行時的氣派,凸顯出隨從身份的特殊性。

這就好比如今某些大公司,需要定製專屬工作服。日常上班和外出活動時,大家統一着裝,給人一種清爽幹練,也能彰顯自家公司氣度不凡的效果。

直到雍正朝,黃馬褂都是作爲天子身邊隨從的專屬“工作服”。據史料記載,那些御前侍衛和內臣們所穿的黃馬褂,全部都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者紗製成的。

黃馬褂上沒有花紋和彩繡,只能在皇帝出巡和打獵時穿。一旦這些內臣和侍衛被調往其他部門任職或者解職,就不能再穿着黃馬褂了。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作“職任馬褂”,滿洲話叫“禿山褂子”。

黃馬褂起初只是一件普通的“工作服”,但畢竟這種衣服只能是皇帝身邊的心腹穿着使用。加上黃馬褂的顏色太過特殊,久而久之,普通百姓便認爲,看到黃馬褂就如同看到天子出巡。

直到咸豐年間,大清王朝日薄西山,外有英法聯軍,內有太平軍、捻軍來回胡鬧。皇帝爲了收買人心,早日平定內憂外患,就大量賞賜黃馬褂。

任何東西一旦多了就貶值,這是後話,我們再來看看,黃馬褂是否只能在皇帝出巡時才能穿着?

不少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皇帝賞穿黃馬褂的橋段。歷史上,同樣也有這樣的現象。賞穿黃馬褂共分爲兩種,一種是跟隨皇帝在圍場騎射狩獵所獲得的獎賞,又被稱之爲“行圍褂子”。

咸豐皇帝之前,清朝歷任皇帝每年在固定時間都要到河北承德的木蘭圍場狩獵。狩獵時間不低於20天,甚至有時會達到40多天。

清朝皇帝們每年這樣大動干戈,不辭辛勞地去木蘭圍場狩獵,就是想以此來昭告天下,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永不忘老祖宗留下的騎射狩獵、尚武傳統。

狩獵過程中,若是有御前侍衛、大臣,包括皇帝身邊的心腹成功射殺鹿。皇帝一般都要按照慣例,賞賜他們黃馬褂。

打獵期間,八旗子弟照例還要進行射箭比賽,滿漢官員都能參加。按照規定,滿族官員射中五箭,漢族官員射中三箭,得賞次數較多者也會被賜予黃馬褂。

當然,能參加木蘭行圍的滿漢官員,其官階比較高,大多都是朝中的重臣。

清朝時期出現的黃馬褂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真的可以免死嗎? 第2張

這些在打獵過程中得到的“行圍褂子”,只允許參加打獵時穿。這點就連皇帝都必須要遵守,違者一律按照覬覦皇權罪論處。

另一種,就是因戰功而獲得的黃馬褂,又被稱之爲“武功褂子”。“武功褂子”,就是專門用於賞賜那些高級武將,有時也會賞賜給領兵的文官。比如李鴻章、左宗棠、僧格林沁,這些曾爲大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人手一件黃馬褂。

晚清時,皇帝賞賜黃馬褂,更像是一種刻意拉攏,也比較高調。通常是先由皇帝派人高調宣旨,又大張旗鼓派人敲鑼打鼓,將黃馬褂送到獲賞者的府上。獲賞者得到黃馬褂後,先感恩皇恩浩蕩一番,然後可以身穿黃馬褂,繞着北京城逛一圈。

這種“武功褂子”,可以在一切莊重的場合穿着。比如祭天或是皇帝出巡,有些自誇自賣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武功褂子在咸豐之後纔開始盛行,道光朝之前幾乎很少看到。鎮壓太平天國時,黃馬褂的賞賜數量已經幾乎達到了成批發的地步。凡是立功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有賞賜黃馬褂。

隨着晚清日漸衰敗,政府號召力銳減,國庫空虛,八旗子弟更是不復往年之勇。曾經讓無數大臣夢寐以求的黃馬褂,幾乎淪爲了“地攤貨”。

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巖,曾擔任江西候補道員。他通過好友左宗棠,向朝廷傳達了自己希望得到賞賜黃馬褂的願望。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胡雪巖因向陝西、山西等省救災捐獻鉅款。

左宗棠藉着這個機會聯合陝西巡撫、恭親王等朝廷重臣共同上奏光緒皇帝,爲胡雪巖破例請賞黃馬褂,最終成功。

最後再來和大家聊聊,黃馬褂是否真的具有免死,和見官大三級的特殊效果?

道光年間之前,黃馬褂的確見官大三級。主要是因爲當時黃馬褂數量稀少,一些御前侍衛和大臣身穿黃馬褂,可以方便行事,更好地爲皇帝處理各種事務。

咸豐年間之後,由於黃馬褂含金量大大降低,就基本沒有見官大三級的效果。

舉個例子,無論是清朝前期還是後期的黃馬褂,就很像是我們學生時代獲得的獎狀。

清朝時期出現的黃馬褂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真的可以免死嗎? 第3張

清朝前中期的黃馬褂含金量高,就如同省、市、區內的競賽,得了一個好名次獲的獎。而到了晚清時期,就像期末考試拿了好名次,班級內部頒發的獎。影響力相比較而言,就稍低一些。

黃馬褂就是如此,本質上,黃馬褂就是皇帝御賜給大臣的獎狀。隨着不同的時間段,黃馬褂含金量的高低,決定了這種物品的稀缺程度。

還有就是,在封建時代,不管你是有所謂的免死金牌,還是黃馬褂之類的,皇帝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

皇權至上,一件黃馬褂又算得了什麼?說白了,這些都只是附於皇權的封建產物罷了。

在一些小說和古代影視作品中,故意人爲誇大黃馬褂的作用,也是違背了史書所記載的細節,所以大家都別被影視劇給騙了!

當然,黃馬褂的稀缺程度,也的確見證了清朝的興衰。越是到末路,昔日神聖無比的物件,就越是爛大街。國將不國,朝政已無尊嚴,黃馬褂也只是一件普通的黃色褂子罷了。

說白了,黃馬褂的特性,首先在於其便於騎射的物質特徵,其次纔在於其作爲皇權象徵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