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麼?裴度與蔡京丟失官印後是如何處理的?

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麼?裴度與蔡京丟失官印後是如何處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官印在歷朝歷代有不同的特徵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官印,是古代封建王朝官員們行使權力的信物,一般在制印材料上刻有文字,註明某某官員之印,如“丞相之印”、“御史大夫之印”等,也有註明某某官府之印的,在發佈行政命令的文件上加蓋上官印,即成爲一份標準的正式文件,官印也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公章。

據不完全考證,在先秦時期,已經產生了官印,比如我們熟悉的“蘇秦佩六國相印”聯合抗秦的故事,說明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相國之印。

比較完備的官印製度,大約形成於秦代,上至丞相太尉,下到郡守縣令,由皇帝正式授予官印,同時配發穿在印紐上的絲帶,叫作“綬”,以便讓配印之人能隨時隨身地佩戴在身上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項梁指揮項羽斬殺會稽郡守殷通,“佩其印綬”後自封爲新的郡守,行令各縣,“得精兵八千人”,開始走上了推翻秦朝的道路。

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麼?裴度與蔡京丟失官印後是如何處理的?

漢隨秦制,官印製度自然被漢朝所繼承。三國時期,“關雲長掛印封金”的故事,說的就是關羽把曹操封的“漢壽亭侯”的大印懸掛在堂上,並把曹操歷次所贈予的金銀都封存起來放在桌子上,然後帶着兩位嫂嫂去尋找大哥劉備去了。

從上面我們熟悉的故事中可知,官印,在古代完全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也是一個各種政策、命令下達的確認證明。官印的安全保管與使用,也是歷朝歷代官員們最爲重視的一個官場器物。

官印的保管方式,在秦漢魏晉時期,官印都是由官員們各自隨身佩戴,一般都是寸步不離。

唐代起,官印成爲機關公章,保管在官府,由專人負責看守,據唐代趙璘撰寫的筆記《因話錄》記載:“尚書省二十四司印,系納值廳,每郎官交值時,吏人懸之臂以相授”。由此可見官印守護之嚴。

官印的使用程序也有嚴格的規定,以唐代中書門下即政事堂的“堂印”爲例,凡是需要加蓋此印的公文,必須由主管長官簽字,並經校對後,再由“堂頭”(相當於政事堂的辦公室主任)審覈無誤後,方可蓋印。

而且,對於官印的丟失,歷代朝廷也有嚴格的處理追責辦法,都是首先追究領導和專職保管人員的責任,一般有降職罷官的嚴厲處分。

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麼?裴度與蔡京丟失官印後是如何處理的? 第2張

用印製度之所以如此嚴格,主要原因就是爲了防止有官吏用官印做一些違法之事,越是等級高的官印,保管與使用越嚴格。

但是,再嚴格的管理辦法,也是難以堵住一些官員借印一用而使出的高超手法。那些具體的經辦人員,往往暗中配就印匣鑰匙,需要用印加蓋私活時,就偷出來一用,用完後再悄悄地原物放回。

唐代憲宗時期,名臣裴度擔任宰相時,某一日,忽然發現政事堂大印不在印匣裏,左右一時驚惶,裴度卻不慌不忙,而是“即命張筳舉樂,人不曉其故”,當大家酣飲到後半夜時,左右給裴度報來喜訊,說官印莫名其妙地又回來了,於是,大家盡興而歸。

事後,裴度對左右解釋說:“此出於胥徒盜印書卷耳。緩之則存,急之則投諸水火,不復更得之矣。”

裴度這則故事,後來一直被當做宰相遇急事而不焦的故事來傳頌。其實這也折射出官員們的無奈,因爲印信丟失,不僅追究值班官員的責任,印信所屬的最高官員也要受處分降職,所以他們只好裝聾作啞,不進行大規模追查,而是坐等盜印者用完後再物歸原處。

古代官印的保管方式是什麼?裴度與蔡京丟失官印後是如何處理的? 第3張

裴度的這種處理辦法,也爲後代所沿用,據南宋王明清所撰的筆記《揮塵錄》記載說,北宋時,“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後開”。如果秤出來的印匣重量不足,索性不開,免得向上報失印信,大家都連累受禍。

據說,蔡京任相時,也碰到過這麼一次,“一日秤匣頗輕,疑之,搖撼無聲”,於是,蔡京說“不須啓封,今日不用印”。第二天再秤,分量正常,遂開匣用印。

對此,蔡京的解釋和唐代的裴度差不多:“此必省吏有私用者,偶倉猝不及入,倘失措急索,則不可得。”

兩位宰相大員,面對丟印的這種大事,處理起來手段相似,而且也都是不慌不忙,結果也是大印都能失而復得,但這種處理辦法是不是讓人看了不禁莞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