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夷陵之戰對蜀國的打擊有多大?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夷陵之戰對蜀國的打擊有多大?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除了裏面的人物外,三國裏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爲“三國三大戰役”,對三國的走勢有着決定性的作用。此戰源於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劉備一怒之下舉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亦兵敗身死白帝城。這一戰劉備可以說一意孤行,也直接改變了蜀漢的命運。

夷陵之戰對蜀國的打擊有多大?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關羽之死與荊州官員的倒戈,使得劉備既喪失了一位方面大員,又喪失了一大批軍政人才。如若不予以強硬還擊並取得勝利,那麼不僅會引發元從隊伍的不滿,還容易引發巴蜀土著豪族的趁機反抗。換言之,面對一場“親者痛、仇者快”的危機,劉備必須做足準備,予以強硬還擊,方能穩定得勢最晚的己方人心與新近歸附的巴蜀漢中民心。再考慮到劉備的年齡,已是六十歲的暮年,死之將近,哪裏還有什麼從容整頓、潛心謀略的時間?

稍加整頓便一心東進,因爲這已是暮年劉備最後的機會,只能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孤注一擲,方能賭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優勢,爲劉禪搏一個更好的局面。何況,在戰前,劉備並非沒有勝算,若不是遇上了巔峯時期的陸遜,勝負未可知。

這也是三國最後的一場大戰,也是這場戰鬥徹底定格了三國的最後局勢,雖然戰鬥以劉備的失敗而結尾,但是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一筆。而更多人之所以對這場戰鬥感興趣無非是好奇爲什麼往日不可一世的蜀國,爲何在這場戰鬥之後一蹶不振,從此走向沒落呢?

這裏需要說的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我們所說的是歷史。好比如說黃忠在小說中是戰死在夷陵之戰中的,而正史中的黃忠是壽終正寢,正兒八經的是老死的。演義畢竟是小說怎麼能等同於歷史,其實劉備手下的大將有張南和馮習,他們纔是劉備心腹。在劉備集團中這兩人擔任劉備先鋒,在多次戰役中都有重大功勞。不過在夷陵之戰中兩人都死於非命,張南被周泰所殺,而馮習也因爲突圍而死,失去這兩位大將的劉備自然可以說一落千丈。

三國中很多人只知道諸葛亮是劉備軍團中的第一大軍師,確實諸葛亮的才能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有着較高的地位。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劉備身邊還有一個重要的謀士,這個人不亞於諸葛亮。白眉謀士馬良在政治上的作爲甚至超越了諸葛亮。馬良身爲五馬之首,其才華讓很多人驚歎。馬良的口才也可相比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在夷陵之戰漸入尾聲,蜀軍大敗之時馬良卻成功說服了少數民族蠻族沙摩柯領兵相助,雖然沒能挽留結果,但是這裏並不能否認馬良的軍事政治才能。

而馬良在跟隨大部隊撤退到荊襄這這次地區的時候,被孫權的部隊偷襲,導致壯烈犧牲,馬良的死無異於是又斬斷了蜀國的一條胳膊。而更糟糕的是這次吳國的偷襲甚至也涉及到了蠻族將領沙摩柯,由於突圍不成功,沙摩柯也在這次戰鬥中犧牲,而沙摩柯是劉備的一大助力,沒了沙摩柯劉備又失去了一條胳膊。

夷陵之戰對蜀國的打擊有多大?爲何從此一蹶不振? 第2張

在這場戰鬥中劉備的損失可以說把整個國家都輸了進去,隨軍參謀程畿,別駕從事李朝、將軍博彤等等一系列開功臣都在這場戰鬥中犧牲。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都說蜀國後期無人可用的領地,也有一句成語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一句話。雖然這句話有點貶低廖化,但是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蜀國當時的局勢。

據史料統計,從樊襄之戰到夷陵之戰的這三年時間,劉備敗亡和投降的部隊多達十多萬人。而巴蜀之地當時的總人口也才一百來萬人。更糟糕的不是士卒的損失,是戰將謀臣的失去,在那三年時間,關羽關平在麥城被東吳所殺,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了東吳,黃忠和馬超病死,張飛也因醉酒鞭打軍士而被部下所殺,法正也因病去世,孟達和黃權等人也投降了曹魏。原本可以與曹魏相爭天下的劉備在短短三年時間損兵折將無數,這讓他心中的天下霸業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最終劉備病死白帝城。

縱觀三國曆史上的三場大戰,官渡之戰成全了曹操,赤壁之戰成全了孫權,而唯一的夷陵之戰卻沒能成全劉備。劉備一生在夾縫中生存,好不容易東躲西藏壯大自己的勢力,卻在唯一一場自己主導的戰場中失去了所有。夷陵之戰之後蜀國大勢已去,隨着人才的凋零,蜀國內部矛盾也日益嚴重而無人解決,在內憂外患中迎來了魏國的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