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六祖惠能大師創作過哪些詩作?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如何?

六祖惠能大師創作過哪些詩作?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六祖惠能大師,本姓盧,是唐朝時期的禪宗傑出大師,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爲弘揚佛法做出主貢獻的唐代高僧不在少數;比如最著名的玄奘法師,我們現在可以習得的經文大部分都是由他翻譯的;此外,也有很多流傳千古的佛偈出自唐代的高僧。

比如,唐代著名高僧,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宗禪創始人神秀,曾作下了一首佛偈,名爲《無相偈》: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佛偈,指佛經中的頌詞。

簡簡單單兩句詩,卻點出了衆生的心性。

六祖惠能大師創作過哪些詩作?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如何?

菩提樹,是“覺樹”、“道樹”。相傳世尊“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由凡人悟道成佛。明鏡清淨無染,“心如明鏡”更是一種通達的境界。

高僧神秀分別以“菩提樹”、“明鏡臺”來喻衆生的身和心,提醒衆生要不斷地觀照自己的身心,因爲稍不留意,就很容易被塵垢矇蔽了光明的本性。

全詩的觀點與儒家思想和《三字經》的“性善論”不謀而合。

《無相偈》作於初唐,幾載之後,禪宗六祖惠能對於這首《無相偈》又有了新的解讀,對其進行了“改編”。

六祖惠能大師創作過哪些詩作?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如何? 第2張

惠能大師,原名“曹溪”,對中國佛法和禪宗的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尊奉爲“禪宗六祖”。其弟子法海將其言說集錄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柳宗元曾撰《賜諡大鑒禪師碑》:“凡言禪,皆本曹溪。”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是梵文的音譯,代表着覺悟和智慧。衆生只有在大徹大悟、頓悟真理後才能明心見性,摒棄世俗雜念,迴歸本我,尋回本心。

比起《無相偈》,這首《菩提偈》又提升了一個境界。這種“改編”不是在否認前人的觀點,而是在《無相偈》的基礎上,又以更高的維度提出了對生命的思考。

皆言衆生的肉體本同一棵有智慧的菩提樹,心靈如同光亮剔透的明鏡臺,可如果菩提本就不是一棵樹、明鏡臺也不是明鏡臺,那麼衆生的身和心又在哪裏呢?像什麼呢?

下一句,惠能大師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說,衆生之本心本就清淨無染,根本不會沾染塵埃,又何須時常拂拭、清掃呢?

這個答案涉及了佛家的一個根本思想——空性。

全詩沒有一處提到“空”字,可細讀每句,不難發現,這首名作就是在講“空性”。

佛家常言“緣起性空”,可以說一個“空”字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包含着佛法的全部真諦。就連齊天大聖的法號,也叫“悟空”,悟的就是“空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寫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裏的色指的是衆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祖惠能大師創作過哪些詩作?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如何? 第3張

佛法中的“空”常常引起很多誤解。“空”並非代表什麼都沒有,恰恰相反,“空”即是“有”、“存在”。明心,即可見性,本性是存在的。舉個例子,若不及時清空負面情緒,積極向上的情緒是進不來的;又比如,空的杯子才能裝水,空的房子才能住人,空的碗才能盛飯……

所以,“空”代表的是萬物本質,而禪宗的最高境界便是——不著相。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六祖壇經》

佛祖在菩提樹下開悟後道出一句:“奇哉!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着,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無師智, 自然智, 一切顯現。”

佛家認爲,凡人皆具有佛性;人的本心具足,無需向外而求。本心之中,要什麼,就有什麼;所有的智慧都在那裏,要做的,只是明心見性。

本來什麼都沒有,所有的煩惱也並非真實存在的。

無論是高僧神秀大師還是六祖惠能大師,都是在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常觀照內心和本我,多瞭解自己,向內而求。

菩提是智慧,智慧一直藏於本心之中,尋回本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