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爲何只有魏蜀吳崛起了呢?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爲何只有魏蜀吳崛起了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滅亡,歷史進入三國時代。三國是歷史上一個漫長的割據時代,羣雄各霸一方,爲了爭奪地盤和利益,連年征戰,激烈的戰爭成爲這一時期的主流常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曹操、劉備和孫權,作爲三國時代的三個勝出者,他們能夠成功並非偶然。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相似之處: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都具有招攬人才的強烈願望,都具備識別人才、駕馭人才的眼光和手腕。

魏蜀吳三國也因此成爲東漢末年的三大人才“集中營”,當時最爲優秀的文武人才絕大多數都進入魏蜀吳三國高級決策層,爲了各自的主公運籌帷幄,決勝疆場,使得三國爭霸戰變得分外精彩。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爲何只有魏蜀吳崛起了呢?

當然,一個國家要想長久保持興盛不衰,不僅人才數量和質量要有保證,還有一個硬指標也不可或缺——人才產出的連續性。就拿吳國來說,人才的連續性就表現得相當不錯,幾乎到了無縫銜接的完美地步。

東吳建立之初,雄才大略的周瑜擔任東吳大都督,在赤壁大戰中大破曹操。周瑜病故之後魯肅繼任,真實歷史中的魯肅可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老實頭,而是“智略足任,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的奇才。魯肅死後呂蒙走上臺前,呂蒙的戰績更不用多說,在荊州之戰中擒殺蜀漢第一名將關羽就足以證明他的實力。

呂蒙死後,陸遜繼任東吳三軍統帥,在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在石亭之戰中大破曹魏,比之周瑜有過之而無不及。陸遜死後,他兒子陸抗繼續成爲東吳的中流砥柱,以一己之力保東吳安危。

曹魏的人才連續性比之東吳也是不遑多讓,可以說是集三國人才之大成者。魏國的人才儲備厚度與質量水平都在吳蜀兩國之上,僅僅拿優秀武將人才來說,前有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等五子良將,後有曹真、陳泰、鍾會、鄧艾,層出不窮源源不絕。

魏吳兩國人才輩出,宛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但相比之下,蜀國在這方面就要差太多,後期出現青黃不接的人才荒。謀士集羣中龐統、諸葛亮、法正這一批人之後,武將中關張趙馬黃這一批人之後,都出現了人才空白斷檔期,以至於蜀國後期只剩一個姜維唱獨角戲,蜀國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人才斷檔是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末年羣雄爭霸,爲何只有魏蜀吳崛起了呢? 第2張

爲什麼只有蜀國出現了青黃不接的人才荒?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蜀國在人才儲備方面先天不足。劉備雖然對人才非常尊重,但可惜他的蜀國在三國之中長期屬於疆域最小、實力最弱、位置最偏遠的一個,導致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文武人才整體儲備量上先天不足,導致老一輩人才凋零之後,難以很快吸引補充新的人才,更容易出現人才斷檔局面。

第二點,蜀國後期經歷了兩次大的失敗,人員損失慘重,也加劇了人才的青黃不接局面。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章武年間劉備討伐東吳遭遇夷陵之戰失敗,很多優秀人才都損失在這兩次大敗仗中。

第三點,蜀國後期內耗摩擦和權力鬥爭現象有所擡頭,很多優秀人才在內耗中死去或者流失。如荊州之戰後劉備追究劉封不救荊州之罪,賜死劉封。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把失利原因歸咎於馬謖,使得馬謖被殺。劉備死後,諸葛亮和另一個輔政大臣李嚴產生內鬥,導致李嚴被貶黜。凡此種種也加劇了蜀國後期的人才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