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的崛起與推恩令有什麼關聯?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的崛起與推恩令有什麼關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推恩令。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各地太守、州牧、刺史各自劃地自治,儼然一個個國中之國,而朝廷對此卻無能爲力。那麼,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各路諸侯又是如何崛起的?其實這一切,都要從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說起。

漢武帝分設十三州刺史,西漢中後期刺史權力開始擴大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的崛起與推恩令有什麼關聯?

漢武帝時期,爲了徹底消除諸侯王的威脅,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開始推行“推恩令”。所謂“推恩令”,其實就是改“嫡長子繼承製”爲“諸子繼承製”,此後嫡長子只有繼承諸侯王封號的資格,而封地則由諸侯王的兒子們共同繼承,且自幼嫡長子的封地有自主權,而其餘諸子的封地則隸屬於郡。

“推恩令”的效果無疑是顯著的,由於各封國越分越小,再也無法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且使得朝廷直轄的區域越來越大,但同樣帶來一個問題,那便是作爲一級行政區的“郡”,數量開始急劇增加,到西漢末時,全國的郡多達103個,而縣更是多達1587個。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行政效率本就比較低下,如此多的一級行政區,無疑給朝廷的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於是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漢武帝將其餘地區劃分爲十三州部,每州爲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檢舉不法的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

此時的州刺史只是代表朝廷監察所轄的郡、國,並無固定駐所,類似於現在的巡視組巡視專員,因此刺史部並不作爲行政區劃存在,此時的“州-郡-縣”更多像是一種虛擬三級行政制度。且負責監察的刺史官位(官秩六百石)也遠低於太守(官秩二千石),如此也確保了刺史對朝廷的忠誠。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的崛起與推恩令有什麼關聯? 第2張

不過,到西漢中後期時,雖然刺史的主要職責依舊是監察,但實際執行公務時,職能已經開始超出監察之外。例如漢昭帝劉弗陵時期,青州刺史雋不疑曾鎮壓齊孝王孫劉澤的謀反,又如漢宣帝劉詢時冀州刺史張敞和益州刺史孫寶也曾剿滅各地盜賊等。

總之,從漢武帝設立監察刺史開始,隨着時間的推移,雖然其作爲監察官員的基本職能沒變,但刺史的權力卻在不斷擴大,甚至一度改稱州牧,這導致刺史開始逐漸由檢察官向地方官轉化。

黃巾起義朝廷無力鎮壓,各州主官權力開始膨脹

新莽時期,王莽將此事改稱州牧,同時爲鎮壓各地的叛軍,開始賦予州牧領軍之權,自此州牧開始成爲地方行政長官,而監察職權則交由牧副監所行使。此外,王莽不僅授予州牧爵位,而且其官位甚至可以世襲。

光武帝建立東漢之後,雖然又將州牧改回了刺史,且職能也有所減小,但刺史不僅有了固定治所,且有風聞奏事之權,郡、縣官員對其極爲畏懼。此後,刺史不僅官位得到了提升(官秩二千石),且權力也開始不斷擴大。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由於朝廷衰弱,無力平定叛亂,而各地刺史爲自保,開始自行組織兵馬平定轄區內的叛亂。到了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劉焉上書認爲天下無法安定,原因在於刺史權力太輕,朝廷於是改部分資深刺史爲州牧,至此刺史(州牧)開始成爲一州的軍政長官,正式躍升爲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開始正式作爲行政區出現。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的崛起與推恩令有什麼關聯? 第3張

劉焉則趁機自請益州牧,開始入主益州成爲一方諸侯,其他各州長官也趁機效仿,於是各州刺史、州牧開始正式劃地自治,全面掌握轄區內軍政財大權,而朝廷對此已經無能爲力。漢靈帝駕崩之後,朝廷由於爆發“十常侍之亂”,朝廷對於各地的約束力更是下降到了冰點。

此後,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除後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爲帝,是爲漢獻帝,此舉直接導致漢帝的聲望下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雖然皇帝名義上依舊是天下之主,但實際上正統性已經下降。朝廷就此徹底喪失了對天下各地的約束,此時的各州實際上已經成爲了獨立的王國,甚至有的太守(郡的行政長官)也趁機崛起。

如上所述,從漢武帝劉徹分天下爲十三州,每州分設刺史開始,刺史的權力便在不斷擴大,直到漢靈帝時期黃巾起義爆發,各地刺史趁機攫取軍政大權,再到朝廷改刺史爲州牧,成爲一州軍政長官,各地刺史(州牧)正式完成崛起,成爲一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