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爲何只有魏國皇帝能封王?

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爲何只有魏國皇帝能封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最終結局,爲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最終魏蜀吳三國諸侯脫穎而出,只是結果相信出乎了當時不少人的意料,還是司馬家的晉朝笑到了最後,有意思的是,三個國家的末代國君,倒全部得到了善終。而他們的封號,也頗爲讓人玩味。其中魏國的末代國君曹奐,被封爲了陳留王,蜀國劉禪封爲了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只獲得了一個歸命侯的職位。

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爲何只有魏國皇帝能封王?

按照魏晉時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候、亭候、關內侯是十個等級,很顯然孫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馬家這麼封的原由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好好來說明一下。

首先來看看最先滅亡的蜀國,公元263年,此時的司馬氏尚未奪權,而權臣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等人討伐蜀國,僅僅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魏軍兵臨成都,劉禪開城門投降,最後劉禪被移居到了魏國都城洛陽,受封世人皆知的安樂公。

在歷史上,安樂公這個頭銜只有劉禪一人獲得,司馬昭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考慮,他無非也是在告誡着另外一個對手東吳,只要你能夠投降,自然後半生享受富貴,安樂不已。

爲什麼給劉禪“公”的頭銜呢?從禮節出發,這是司馬昭能夠給予劉禪最大的稱號,畢竟此時的司馬昭,也不過是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他總不可能給阿斗封一個王的頭銜在上面。因此安樂公最合適不過。

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爲何只有魏國皇帝能封王? 第2張

我們再來說說曹奐,正所謂風水輪流轉,曹魏和漢末的歷史可以說是如出一轍,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但是在明面上,依然是假惺惺的逼迫曹奐禪位,正如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一樣。而漢獻帝繼承大統以前,和曹奐的封號一模一樣,都是陳留王。

因爲是和平的政權交接,因此司馬家對於曹奐面子上的禮儀,還是要做足的,265年11月,禪位的曹奐被封爲了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

除此之外,曹奐還被特許能夠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國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這些都是漢獻帝不曾有的待遇,而在中國古代千年歷史上,曹奐的地位也是亡國之君中最好的。他在302年,於陳留封國去世,享年58歲,並且晉朝廷還保留了他皇帝的尊號,諡號元皇帝。

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爲何只有魏國皇帝能封王? 第3張

至於吳國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但是也可以理解,孫皓的級別之所以比劉禪低一層,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孫吳曾經做過“反水仔”,221年的時候,吳國國主孫權就主動向北方稱臣,受封了吳王的稱號,結果後來卻再次反叛。這自然也讓晉朝心懷芥蒂。

至於第二點,就是孫皓自身的本錢了,他也算是古代著名的昏君,不但比起劉禪還要享樂,自身也更加的殘暴,導致吳國君臣離心離德。

在劉禪投降的時候,成都依然還有兵可守備,蜀國主力尚在劍閣,未曾損失元氣,有着一戰之力,而東吳也正在起兵響應,在戰況焦灼的情況下,阿斗主動下達了放棄抵抗的命令。

相比之下,孫皓上書投降,是在晉朝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兵臨石頭城的情況下,不管孫皓肯不肯降,吳國都已經註定了滅亡的結局,從這點上,孫皓降書的含金量,自然也比起劉禪遜色不少,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的意思,多少也帶有一些諷刺的味道,歷史上只有兩個歸命侯,一個孫皓,還有一個就是南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因此三個不同皇帝遭遇的環境,也就決定了他們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