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同樣是科考失敗,曾國藩和洪秀全卻走了不同的路

同樣是科考失敗,曾國藩和洪秀全卻走了不同的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光十三年,曾國藩凌晨起牀,天未亮就到了考場。這次是學臺大人親自點名,各個知縣等官員排列兩旁,氣氛威嚴隆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這次科考,曾國藩自認爲找到了寫作的門道,經過苦學苦思,悟到了讀書不能讀死書,要靈活貫通,寫作表達真情實感,要把道理講通透。這次考試,曾國藩沒着急下筆,看了試卷後靜坐思考了一個小時,構思好答卷的思路,然後纔開始從枝幹到主幹細細打磨,幾場筆試下來,曾國藩覺得自己比以往發揮都好。

清朝科舉考場

發榜的那一天,曾國藩起了個大早,在榜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結果這一次,在榜單的末尾終於找到自己的名字,曾國藩終於成了秀才。

消息傳回曾家,舉家歡慶,門口搭起一座龍門,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擺了20多桌酒席,老曾家終於出了一個真正的狀元。雖然曾麟書考中了狀元,但是畢竟年紀大了,不能在科場上繼續考試,但是曾國藩還年輕,還有的是時間考取功名。

在這年之後,曾國藩參加了舉人考試,並且一次就考中。舉人考試比秀才難度大得多,相當於全省考試,錄取比例大約是80個人中錄取1名,當年曾國藩成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舉人。

同樣是科考失敗,曾國藩和洪秀全卻走了不同的路

爲什麼曾國藩考得如此順利,是因爲曾國藩掌握了考試的竅門,寫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再加上多年深厚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被學臺“懸牌批責”,大受刺激,成了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中了舉人當年11月,曾國藩離開湖南赴京趕考,看看能否一次考上進士,來一個三連捷。可是進士哪有那麼容易的,清朝時全國有幾百萬讀書人,進士三年考一次,一次只錄取三四百人,錄取的概率比萬分之一還小,不光靠實力還要靠運氣,曾國藩連續兩年沒考中,一點也不奇怪。

在道光十八年(1838),曾國藩再一次進京趕考,終於高中進士,這一年他是二十八虛歲。雖然曾國藩考了很多年,但在全國考中進士的平均年齡中,還要年輕十歲。

考中進士後,曾國藩又參加了一次“朝考”,朝考是從進士中選拔翰林。清朝最重視翰林,宰相、大學士等一定要從翰林出身,因此進了翰林院,一個人的仕途大不一樣。

按道理來說曾國藩是沒機會的,因爲他考中的進士名次不高,是三甲第42名,按照慣例一甲進士“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直接進翰林院,二甲三甲必須要參加朝考。

朝考中三甲被選中的比例比較低,幾乎沒有什麼可能。沒想到曾國藩在這次考試中發揮得特別出色,竟然取得了一等第三名。以至於道光皇帝審覈閱卷時,看到曾國藩的文章很喜歡,把第三名改爲第二名,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皇帝

消息傳到湘鄉,全省跟着沸騰,如此年輕的翰林,將來最差也能當個知府,弄好了,往上可以做到總督大學士也不無可能。這樣曾家在當地的地位如火箭般飛昇,成了頂端的官宦人家。前來攀附者衆多,送錢送物、問寒問暖,連當地縣令也到家拜訪,跟曾國藩的弟弟們稱兄道弟,把曾國藩的父親稱爲老太爺,爺爺稱爲老老太爺,以至於爺爺曾玉屏夜不能寐,回想自己當初送孩子學習的決定真是英明無比。

翰林院

長達九年的考秀才生涯,是曾國藩痛苦的記憶,曾國藩後來回憶道:

“餘……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相比之下,曾國藩那些同學,有幾個成了秀才之後,在旁邊看曾國藩父子的笑話,結果後來連一個舉人都沒考上。

艱苦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來說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特點。在他後來的經歷中,遇到挫折越能激發鬥志。與曾國藩同一代的一個著名人物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相比,就是“同途殊歸”了。

同樣是科考失敗,曾國藩和洪秀全卻走了不同的路 第2張

洪秀全考了四次秀才不中就放棄了科考,受到了嚴重的刺激,竟然暈倒在榜前。以後徹底放棄了科舉,轉而創立“拜上帝教” ,走上了與曾國藩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科舉失利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崇尚笨拙”。一般人是辦事越巧妙,越省力氣,越走捷徑當然越好。很多人辦事追求高效率,而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