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丘濟與陳獻章爲明朝中期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丘濟與陳獻章爲明朝中期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下西洋後帶來了社會的變遷,思想意識形態也發生了變化,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丘濟與陳獻章。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丘濟與陳獻章二人皆出身自海外貿易與南品經濟發展的廣東,當非偶然。

熠熠閃光的經濟思想

丘濟(永樂十八年1420--弘治八年1495).字仲深,號瓊臺,廣東瓊州(今海南省)人。他於景秦五年(1454)中進士,入京爲官,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他十分關心現實政治和經濟問題,因“採集子史經傳有益治國平天下者,附以已見,爲百六十卷”四,名(大學行義補》。此書雖名爲南未真德秀《大學行義》的補編,實際“前書主於理.而此書則主乎事吧,不象《大學行義》專門宣揚理學,而是-部專論經世致用之學的書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熠熠閃光的經濟思想。

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丘濟與陳獻章爲明朝中期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面對當時工商業的繁榮,私人海外貿易的興起等社會現實,丘濟一反傳統重本抑末思想,提出農商同等重要。指出:“所謂財者,谷與貨而已,谷所以資民食,貨所以資民用。有食有用,則民有以爲生養之具,而聚居託處以相安矣吧。“食貨者,生民之本也”用。並且認爲“財者,人心所同欲也”,論證了民間從事商業活動的必然性,提出允許私人求利和從事商業活動對整個社會有利,“而天下平矣”國。

丘濟公開提出反對國家抑商和對商業活動乾子過多。要求政府鼓勵民間從事商業活動,給商人以經營自由.他尖銳抨擊了歷史上的國家官營專賣,如柔弘羊的平準法和王安石的市易法,提出:“天生衆民,有貧有富。爲天下王者,惟省力役,薄賦斂,平物價,使富者安其富,貧者不至於貧,各安其分,止其所,得矣”。主張“民自爲市”,認爲國家控制、干涉私人商業活動,“以人君而爭商賈之利,可醜之甚也”色。還進一步認爲社會財富“非專用之以奉-一人” 百姓財物“非君所得面私有也”團。這種思想已具有限制君權的啓蒙意義。

丘濟非常重視海外貿易,是他經濟思想突出的一點。他提出應當積極開展海外貿易。認爲“利之所在,民不畏死”,因此私人海外貿易“斷不能絕”吧。要求開放海禁,允許民間私人海外貿易。指出國家徵收貿易稅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有效途徑,比歷代統治者實行的苛捐雜稅要好得多,可“不擾中國之民,而得外邦之助”魚。他還批駁了海外貿易招致邊患的錯誤觀點,並對海外貿易的開展提出了具體建議。他的思想反映了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呼聲。

如果說明中葉實學思想家丘濟--掃明初空泛學風,以其經世致用思想反映了社會變遷的現實,那麼陳獻章與之迥然不同的思想卻也銘刻有時代的特徵。

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丘濟與陳獻章爲明朝中期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第2張

陳獻章(宣德三年1428-- - 弘治十三年1500),字公前,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里人。世稱白沙先生,著有《白沙子全集)。

明初統治者爲了重建封建綱常秩序以鞏固新王朝統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學,當時的思想家如薛斑、吳與弼、胡居仁等,大多蹈襲舊說,無新見解,思想界沉悶而無生氣

獨特的“心學法門”

陳獻章早年習舉業,兩赴禮闈落第後,二十七歲到江西師從吳與強學習理學。他曾雲:“其於古聖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因此半年後回到故鄉,他絕意科舉,先閉門讀書,不久認爲盡讀書未有所得,於是轉向靜坐,求之本心,提出了獨特的“心學法門”。

陳獻章的哲學思想最突出的是強調自我認識和價值。他認爲“人與天地同體”,可以得到,我即道體,強調個人精神,通過對道的認識,人可以與道合一。他說:“至大者道而已,而君子得之……君子之所得者如此,則天地之始,吾之始也,而吾之道無所增;天地之終,吾終也,而吾之道無所損”。又言:“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國。這樣的思想與程朱理學“性即理也”大相徑庭。陳獻章不接受正統程朱理學把倫理認同於天理的道德二元論,也不同意把人的慾望當作邪惡裏。在他的思想中,人從封建倫理之網中突出出來,有了某種獨立的意義,含有要求自我解放的因素。他主張“靜坐中養出端倪”,強調-種自得的悟,曾曰:“夫學貴乎自得也”,@提倡獨立思考,不死守章句,也是對明初保守思想的一種否定。

鄭和下西洋結束後,丘濟與陳獻章爲明朝中期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第3張

陳獻章開創的先河

陳獻章一生沒有入仕,一直過着鄉居講學生活。廣東是明代海外貿易重要地區,在海外貿易的影響下,從水樂至正德年間是廣州商業最興旺繁榮的時期。他所居住的白沙村距江門墟不遠,江門在成化年間已發展爲“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的熱鬧墟鎮。因.此,他的思想是感受到時代氣息而產生的。

其門人爲之撰寫的《行狀》中說:“浮屠羽士,商農僕賤來謁者,先生悉傾意接之。有叩無不告,故天下被其化者甚衆”。甚至“往來東西兩藩部使以及.藩王島夷宣慰,無不致禮於先生之廬”。可見當時其聲名遠達海外。弘治時羅僑言:“數十年來嶺南士風--變者,先生啓之也“。陳獻章的心學雖有很大侷限性,但他思想中反映時代特徵的新因素萌芽,突破了明初思想界的沉寂,爲後來王守仁開創姚江之學,明代心學的廣泛傳播,以及明後期個性解放思潮開了先河。

結語:社會發展寓於變遷之中,社會變遷的總趨勢是社會發展,鄭和下西洋在中國封建社會晚期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既重要又意義深遠,不應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