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兵”和“勇”,其中的區別是什麼?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兵”和“勇”,其中的區別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一些士兵身上穿着的衣服胸前都有這一個兵字,或者是勇字,有的人會誤以爲是一回事。爲什麼都是清兵,有的身上寫着“兵”,有的身上寫着“勇”呢?難不成是清兵軍服換款式了?

兵,是清代軍隊的正規軍,包括八旗兵和綠營兵。清軍在入關以前,主要依靠由旗人編組的旗兵的力量,兼以蒙八旗、漢八旗。1644年入關定鼎中原後,爲了彌補八旗兵員之不足,又建立了由漢族人組成的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爲標誌,故稱綠營,簡稱營兵。八旗兵大部分用來拱衛北京,小部分駐防全國某些要地;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常備人數在六十萬左右。

努爾哈赤靠着十三副遺甲起兵,有點匪盜做大的意思。開始當然沒有兵制,就用女真人打獵的辦法。部隊最基本的建制叫牛錄,幾個牛錄合成一固山。固山就是“旗”的意思。萬曆29年,努爾哈赤做大了,開始整頓兵制。開始只設了四個旗,後來越來兵越多,到萬曆43年,就變成八旗了。這就是八旗兵的由來。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兵”和“勇”,其中的區別是什麼?

八旗兵最大的特點就是全民皆兵。平常都是老百姓,要打仗了,抄起武器跟着自己的“旗”就上戰場了。在當時,這種制度讓八旗的戰力絕對彪悍,如果人數相當對面廝殺,明軍完全不是對手。

八旗兵入關後,只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從一支虎狼之師墮落成毫無戰鬥力的浪蕩子弟。到“三藩之亂”時,八旗已無力鎮壓,只有依靠綠營了。乾隆末年,綠營軍中盛行吸食鴉片,也如八旗一樣逐漸腐朽。這兩種軍隊雖然有區別,但都是清朝的正規軍,其駐防、兵額、餉銀等都有規定,不經過朝廷是不能隨便更易的,也就是所謂“經制兵”。

“勇”則不同。勇又叫“鄉”,是由於軍事的需要而臨時召募的軍隊,以補八旗、綠綠營之不足。戰事完了即解散,不屬於國家正式編制的軍隊。鄉勇始建立於1787年,清將福康安去臺灣鎮壓林爽文起義。他的軍隊屢遭失敗,遂採取“以土著破土著”的方法,廣募“鄉勇以厚兵威”,終於鎮壓了林爽文起義。

後來又是李自成又是瘟疫什麼的,滿人就入了關了,建立了大清。這一看,國家太大了,人口也太多,靠這點八旗人馬實在不夠看的。於是就把漢人當兵的都編在一起,就有了第九旗,綠旗。但一般不叫綠旗,叫綠營。需要注意的是,綠營兵除了幾個大頭目,一般都是漢人,但八旗兵卻不都是滿人,有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之說,就是八旗內滿蒙漢都有。

但是滿人雖然撿了個江山,但心裏卻犯嘀咕。因爲漢人太多了,也比他們辦法多。所以清初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漢人造反。這樣一來就不敢重用漢軍綠營。

勇的大量出現,是在清朝中後期,隨着起義活動的增加,率屬於王朝直接指揮的八旗和綠營兵,已經不堪重負,戰力也是江河日下。各種地方團練,民兵組織被武裝起來,閒時老百姓,戰時成士兵,最爲鼎盛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都是屬於勇,這個時候勇纔是國家的常備力量。兵和勇最大的區別在於,兵是中央直屬部隊,聽從中央朝廷的命令,而勇只聽命與自己的上司,和唐朝是的藩鎮是很像的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兵”和“勇”,其中的區別是什麼? 第2張

到了清朝後期,草寇越玩越大,大到太平天國那麼大。這時候八旗兵已經徹底廢了,綠營也懶散慣了。沒想到曾國藩團練的“勇”倒是成精了。於是朝廷又看見救命稻草了,將鄉勇改爲練勇,這下有編制給糧餉了,變成正規軍了。再到後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其實都是“勇”,慢慢地他們不但正規了,還變成主力了。

從此“勇”代替了“兵”,綠營雖仍存在,但已無多大作用,“勇”字軍隊成爲國家的正規軍,即“經制兵,直到袁世凱天津小站操練新軍,“勇”字軍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