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國位置並不好,爲何卻能夠率先稱雄呢?

魏國位置並不好,爲何卻能夠率先稱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爲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在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公元前453年超級巨無霸晉國被韓、趙、魏三家肢解瓜分以後魏國繼承了晉國最富庶、最肥沃的南部地區,該地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人口衆多,但集齊這些優點的同時缺點也比較突出,那就是這塊區域太過平坦、在刀光劍影的戰國年代裏這樣的地理位置防守起來比較吃力,而且魏國的四面八方大國林立,它正好位於各諸侯國的正中間,從戰略角度看極爲被動。

韓、趙兩國立國之初普遍都是野心勃勃、急於外擴,只有魏文侯開國後深刻認識到了不強則弱、不變則亡這一點,於是他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改革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除此之外魏文侯還提拔、啓用了大量的賢良之才,大名鼎鼎的翟璜、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都是其中之一,在衆多因素的混合作用下魏國終於騰飛起來了,它成了七國當中最拔尖兒的一個,此時的六國還都不太瞭解變法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或者說有心一試但礙於各方面的阻力而遲遲沒有行動,在這種絕對的優勢下魏文侯開始了他的稱霸之路。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對秦國的河西地區發起了進攻,此次統兵的大將就是威名赫赫的吳起,當然那個時候的吳起名氣還沒這麼大,秦、魏兩國交戰的結果是五十萬秦軍被五萬魏武卒打的丟盔棄甲、大敗而歸,此後的幾十年一直都是魏國吊打秦國,而彼時的秦國只有捱打的份兒。

魏國位置並不好,爲何卻能夠率先稱雄呢?

休整了幾年之後,魏國的變法更加深入化了,而此時的韓、趙兩國依然是起步時的老樣子,三晉之中已經再也沒有魏國的對手了,趙國的君主趙獻侯死後中山國對趙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趙國不敵只能向魏國求救,魏文侯應約出戰滅掉了中山國。

與此同時韓國在進攻鄭國的戰爭中被鄭國、楚國、宋國聯合起來羣毆了一番,慘敗而歸,韓王心裏憋氣的不行,只得派人去魏國搬救兵,於是魏國的大軍又過去把宋國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在魏國的幫助下韓國向南發展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公元前405年韓、趙、魏三國聯軍在東線戰場把齊國痛扁了一頓,齊國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最後不得已只能服軟求和,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了韓、趙、魏三國的合法諸侯國地位。

魏文侯死後繼位不久的魏武侯比他老子還猛,公元前393年魏武侯直接兩面開戰,鄭國、秦國綁到一塊兒打,最後鄭、秦兩國都被魏武侯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不久韓、趙、魏三國在鄭國和宋國的利益與楚國發生了衝突,於是雙方交戰數次,楚軍大敗,楚國北部中原地區的領土盡數都被韓、趙、魏三國掠奪而去了,當然韓、趙、魏三國當中魏國是大哥,所以它分到的利益和地盤是最大的。

公元前383年趙國欺負了魏國的小弟——衛國,衛國招架不住趙國的攻擊,只能向魏國求援,於是魏武侯果斷出兵擊潰了趙國的大軍,三年之後韓、趙、魏三國再次打敗齊國,之後的幾年中魏武侯一個人先後單挑了楚國和趙國,魏武侯死後他的繼承人魏惠王繼續對外用兵,屢屢擊敗西面的強秦,三晉之內完全壓制住了韓、趙兩國,但魏惠王不知收斂、窮兵黷武的有點過度了,魏國的百年霸業於魏惠王中後期走向了沒落。

可以說魏國是戰國初期裏獨佔鰲頭的霸道國家,它守在四戰之地的位置上吊打了周邊所有的諸侯國,其中小而精壯的中山國被它滅了國,亦敵亦友的趙國差點被它擊垮,強大如齊、楚亦不是魏國的對手,西面的秦國被它虐的無處可去只能一個勁兒的往西擴。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四周強敵環繞。西有秦,南有楚、韓,東有齊,北有趙,地緣形勢惡劣,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不及楚國三分之一,這樣一個處處不佔優勢的魏國是通過哪些手段在短短几十年間成爲霸主的呢?

重改革

中國歷史從春秋步入戰國,各個諸侯力量爲了在日益激烈的爭霸戰爭中獲得勝利,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現在我們知道,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封建制邁向郡縣制的轉折點,在這個彎道上,誰能首先邁向郡縣制誰就能在諸侯爭霸中勝出,誰就能統一中國。當然我們也知道,在這場改革競賽中最後勝出的是依靠商鞅變法成爲郡縣制國家的秦國。如果說商鞅變法是這場改革的終點,那起點在哪裏呢?在魏國。

魏國的第一任國君魏文侯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在聽取了大量建議後,決定任用李悝爲宰相負責變法。李悝曾任郡守,有深厚的基層工作經驗,深知阻礙魏國發展的矛盾點在哪裏。他認爲魏國想要富強,必須對一下幾個方面動手術:第一,土地;第二,經濟;第三,法律;第四,政治。

在土地政策上,李悝廢除了傳統的井田制,建立了按照糧食產量進行比例稅收的財政體系。在傳統的井田制下,土地被人爲分割成屬於農民、貴族的小塊。被分成小塊的土地遠看類似井字,所以被稱爲井田制。這些土地統一由農民耕種,收成按照地塊的實際產量分配。這就造成了兩個問題,第一,農民在耕種屬於貴族的土地時候粗心大意,造成貴族地塊的糧食產量不高。第二,由於土地被分成小塊,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經過李悝改革,魏國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魏國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糧食產量連年攀升。

在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後,魏國面臨了另外一個問題:由於糧食收穫有極爲確定的季節性,所以到了收穫時節各家各戶都着急賣糧,糧食價格不可避免的下跌。到了春季播種的時候,由於冬天消耗,所以糧食短缺,糧價又會升高。這就造成了李悝所說“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的問題。於是在經濟政策上,李悝推行開糴法,通過國家在糧賤時高價收購、糧貴時低價出售來平抑糧價。開糴法爲糧食生產營造了十分優良的經濟氛圍,給魏國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打開了局面。

在解決了土地問題和經濟問題後,李悝開始着眼於社會秩序。在西周時期,各國都是以禮治國,到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依靠非強制性的禮來治國已經行不通了。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雖然也都開始使用強制手段懲罰爲非作歹的“盜賊”,但由於沒有通行全國的法律條文,所以處罰措施的不確定性很大。

同樣的犯罪活動在一個官員判處監禁,另一個官員就可能判處黥刑。百姓無法預料自己的行爲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這直接影響了社會治安的進一步提升。於是李悝頒佈了中國第一部成體系的法典《法經》。《法經》中不但詳細規定了對具體犯罪行爲的處罰措施,還給官員偵察案件、審理案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規章。

在政治層面,魏國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諸侯國要面對的問題。傳統封建社會施行爵位、官位、俸祿世代相傳的世卿世祿制。李悝說這是“父有功而祿,子無功而食之”,造成的問題就是無能的貴族消耗了國家大量的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影響了有能力士人的啓用。於是李悝在魏文侯允許下廢除了貴族階層的社會特權,收回了世代相傳的爵位俸祿,並將這些收歸國有的政治和經濟資源賞賜給有功勞的新人。

通過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魏國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官僚系統。在新的系統中只有在實際工作中爲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才能得到賞賜,賞賜給官員的爵位、官位、俸祿也不再世襲。由於廢除世卿世祿制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在政治層面的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是得益於魏文侯的決心和李悝的政治智慧,干戈化於無形,改革最終得以順利進行。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改革,魏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國際上一大批士人前來魏國效力。此時魏國的政治權力已經從貴族階層轉移到了士人階層手中,幾近完成了政治貴族化向政治官僚化的轉變。魏文侯授權李悝進行的這場改革在中國歷史上是開天闢地之舉,他之所以能夠成功,絕非是他一、二人之力所能及。在魏文侯和李悝的身後,還有翟璜、吳起、西門豹、樂羊等一批傑出的士人。

主動改變不利的地緣環境

在三家分晉後,魏國分的的土地最爲險要。魏國地處中原交通要道,四周除了同秦、齊、楚、韓、趙四個強國相鄰外,還同中山國、鄭國、衛國接壤。在如此不利的地理位置上想要富國強兵,魏國就必須改變這個對自己不利的軍事版圖。於是魏文侯首先向北吞併中山國,向西從秦國手中奪取黃河以西直到洛水的西河之地。另外還同韓趙兩國交換土地,使原本分散的土地得以統一。

重視聯盟

從魏文侯到魏惠王,魏國的強大離不開韓趙魏三國聯盟。韓趙魏國土面積相當,又處於中原腹地,都需要面對秦、齊、楚三個封建強國的外部威脅。三個國家雖然銳意進取,但是由於國土小,人口少,難以單獨抗衡秦、齊、楚三國,在這種脣亡齒寒的態勢下,三國結成了堅定的三國聯盟。

三國互爲依靠,同心協力對抗秦、楚、齊三個傳統大國。在魏國的率領下,三國聯盟從齊國和楚國手中奪取了大片土地。但是後來三國勢力不斷強大,各自圖謀,不再重視三國聯盟。到了魏惠王時,魏國甚至希望消滅韓、趙兩國,三國聯盟徹底分裂。終於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國不敵齊國,喪失霸主地位。

魏國位置並不好,爲何卻能夠率先稱雄呢? 第2張

總的來說,魏國的崛起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是指戰國這個時間點正處於中國從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折點,只要把握住機會,就能實現彎道超車,只要站對了風口,魏國想不上天都難。所謂地利,就是魏國獨特的地緣環境。魏國雖然被強敵環繞,但魏國同時也擁有兩個堅定盟友,只要三國聯盟不散,他國就無可奈何。

所謂人和,是指魏國國內獨特的政治環境。由於魏國的立國過程特殊,所以魏文侯爲了防止自己手下的大夫以同樣手法瓜分自己的國土,所以一直遏制國內貴族勢力的發展。加上魏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所以國內的貴族勢力不足以限制李悝變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由於楚國貴族勢力的瘋狂反撲,吳起身死,變法終止。

但是由於魏國狹小的國土面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魏國雖然能夠先發制人,但終究後勁不足。沒有廣闊的國土縱深和衆多的人口,就無法坦然面對周邊強敵,地處中原腹地,就必須維持好三國聯盟。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發展容錯率極低,一着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所以緊接着韓趙,就被秦國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