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率先稱雄的魏國,爲何會走向衰落呢?

率先稱雄的魏國,爲何會走向衰落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爲七雄所滅。

在戰國七雄中,雖然秦國、趙國、楚國、齊國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強國。但是,實際上,在戰國七雄中,率先稱霸的卻是三晉之一的魏國。在魏文侯這位君主在位時,魏國進行李悝變法,打造精銳的魏武卒,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甚至還越過趙國去消滅了中山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率先稱霸的魏國,爲何走向衰落?對此,在筆者看來,魏國的衰落,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一、地處四戰之地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爲周文王之子畢公高。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爲諸侯。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爲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文侯這位君主在位時,用翟璜爲相,治理國家;用樂羊爲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以此變法圖強。凡此種種,促使戰國初期的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不過,對於魏國來說,西邊是秦國,東邊是齊國,北邊是趙國,南邊是楚國,其旁邊還有一個朝秦暮楚的韓國。因此,魏國在崛起之後,自然成爲戰國七雄的衆矢之的。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爲樑國。自戰國中期開始,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公元前225年,魏國爲秦國所滅。

率先稱雄的魏國,爲何會走向衰落呢?

二、人才流失

在戰國時期,人才對於各個諸侯國的影響,無疑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武將上,秦國擁有白起、王翦等名將,趙國擁有李牧、廉頗等名將,這是他們成爲戰國中後期最強大諸侯的原因之一。對於戰國七雄中第一個稱霸的魏國,本來也擁有衆多的人才。比如李悝、吳起、樂羊等人,就爲魏國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魏國流失的人才,不僅讓魏國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問題,也讓周邊諸侯國獲得了好處。比如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的商鞅,來到秦國推行了商鞅變法。比如在魏國遭到龐涓陷害的孫臏,最終來到了齊國,幫助齊國打贏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再比如訓練魏武卒的吳起,也選擇離開了魏國,並在楚國推行了吳起變法,促使楚國得以崛起。

那麼,非常明顯的是,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的崛起,離不開魏國流失的人才,也即魏國不會識人和用人,最終讓自己受到了傷害,因爲這幾個大國的崛起,無不壓縮了魏國的擴張空間,甚至可以說直接重創了魏國。

率先稱雄的魏國,爲何會走向衰落呢? 第2張

三、對外策略的失誤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爲諸侯,三家瓜分了晉國,此時晉國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魏文侯在位時,是比較重視維護三晉之間的聯盟,也即在戰國初期,魏國經常和韓國、趙國一起對外征戰。對此,韓國和趙國因爲一開始實力較弱,也願意和魏國保持緊密的聯盟關係。不過,到了魏武侯,特別是魏惠王這位君主在位時,三晉之間的聯盟逐漸破裂,甚至可以說是決裂了。魏惠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多次攻打趙國和韓國,這爲齊國的介入提供了合適的藉口。

比如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爆發,就和魏國攻打韓國、趙國存在直接的關係。除了沒有維護好三晉的聯盟,魏國還兩線甚至多線作戰,這也是魏國對外策略的失誤。在戰國時期,魏惠王不僅和秦國在河西之地展開較量,還和齊國爭霸中原霸主的寶座。誠然,魏國確實擁有深厚的根基,但是,長期的兩線作戰,導致魏國士卒損耗極大,也最終被頻繁的戰爭所拖垮,從而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總的來說,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則加強了對魏國的進攻,而秦國也趁勢奪取了被魏國攻佔的河西之地。秦國收復河西地區之後並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兩路出兵,北路以河西爲基地,渡河攻魏河東,佔領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南路以陰晉(今陝西省華陰縣東)爲基地,沿黃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佔曲沃(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直抵魏崤山長城。次年,秦軍繼續攻河東,又佔蒲陽(今山西省隰縣)。

在秦國和齊國的夾擊之下,魏國自然是一步一步走向了衰落。此外,對於魏惠王來說,在位時用惠施計尊齊威王爲王于徐州,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等諸侯國,來抵禦秦國的進攻。也即從戰國中期開始,魏國的對外策略,已經從擴張變成了防禦了。所以,在戰國中後期的交鋒中,魏國幾乎一直是一個配角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