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李淵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長安作爲地處關中平原地區、北接陝南山地及秦巴山脈,西鄰古匈奴及絲綢之路的戰略要地,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從太原地區率領三萬李家軍一路北上, 披荊斬棘、勢如破竹,打敗了通往長安城最後的防線,決意直取京都。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大唐創業起居注》:“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美里之厄, 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爲英雄所笑。”

但這樣一個被《史記》稱頌爲金城千里、西塞之國、天府之國的地方,此時雖有隋軍重兵把守,但城中早已陷入一片慌亂。對於北方後起之秀李淵而言。奪取長安城如同探囊取物。那麼,李淵父子是如何將三萬李家軍不斷髮展,而後步步攻克這固若金湯的長安城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前漢書第40卷》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所謂金城幹裏,天府之國。”

李淵舉兵,如有神助

舉步維艱的長安

自李淵父子義師的消息傳出後,可謂是羣呼而應。在李家軍合力消滅宋老生之後,隋軍的有生作戰力量已經被消滅了一大半。儘管此時的長安城仍然在隋朝軍隊的鎮守當中,但長安城的外圍,則早已被李神通和平陽公主掃蕩了一大半。

可以說此時的長安是唾手可得,只需李淵一聲令下,便可輕易拿下。畢竟,現在地處關中平原的長安的處境可謂十分地艱難——前有平陽公主虎視眈眈,後有段綸步步相逼,舉步維艱,頹勢一目瞭然。

《興唐傳》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十四,李淵兵至賈胡堡,距霍邑五十餘里。代王楊侑派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駐防霍....頓時隋兵大亂,爭奔城門。但門已爲李淵軍奪佔,宋老生不得入,下馬跳入壕溝,不敵劉弘基而陣亡,李淵攻下霍邑。”

段綸爲何許人也?

平陽公主和李神通這兩個人,我們都不陌生。但是這段綸,又是何許人?

原來,段綸是李建成的好朋友,兩人平日私交甚密、往來頗多。李建成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朋友,便向父親李淵引薦了他。後來,李淵決定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段綸,段、李從此結成了親家。而這個女兒就是後來的高密公主。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第2張

《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隋朝時期,門蔭入仕,起家左親衛。迎娶高密公主。響應晉陽起兵後,授金紫光祿大夫,襲封龍岡縣公。”

所以,當李淵舉兵的消息傳來之時,段綸立即從長安城出發,前往藍田招兵買馬,響應李淵的李家軍。

義師之舉, 盡籠天下英才

關隴集團核心成員的身份和李淵名應讖言的呼聲,讓他的義師一舉變得十分順利。當時的幷州地區,也就是今天山西、陝西一帶,其境內的很多豪強武裝,一聽說李淵來了,都紛紛棄械歸降。那麼,爲什麼關隴集團核心成員的身份能如此尊貴,且擁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呢?我們得追溯到西魏北周時期了。

關隴集團背景加持,是強大號召力的根基

關隴集團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 它主要說的是北魏時期以宇文家族爲首的上層統治者組成的政治集團,其核心成員大多數是籍貫位於陝西關中,或甘肅隴山(六盤山周圍的軍閥勢力,其人"入則爲相,出則爲將,自無文武分徒之事”,皆爲“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所以,作爲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李淵的個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動亂的年代,都是能者居之。故我們對於地方豪強皆紛紛歸順於李淵的舉動,似乎也可以理解了。

《後漢書公孫述傳》:“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任瑰打前站

而在前來投奔李淵的陝西境內的豪強中,有一個叫任瑰的人,給李淵出了這麼一個主意。他說:“現在關中的各路人士,都在翹首以待,等待您的義師。如若您要從陝西渭南的關中東部一帶前往長安,馮翊就成了您的必經之地。而我本人在馮翊已經生活了很多年,對於那裏的風土人情很是熟悉。您可以讓我去馮翊打前站,幫您曉諭各路人馬,讓他們都歸順於您。”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第3張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瑰曰:“後主殘酷無道,徵役不息,天下洶洶,思聞拯亂。公天縱神武,親舉義師,所下城邑,秋毫無犯,軍令嚴明,將士用命。關中所在蜂起,惟待義兵。仗大順,從衆欲,何憂不濟?瑰在馮翊積年,人情諳練,願爲一介之使,銜命入關,同州已東,必當款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除了請求李淵同意自己前往馮翊打前站之外,任瑰還給李淵獻上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計劃,那便是建議他率領一衆部隊從梁山這個地區越過黃河,直撲永豐倉、佔據糧倉。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正確的,它對於後來李淵入主長安、穩定民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爲什麼這麼說呢?原來這永豐倉是隋文帝開皇三年的時候在廣通渠口設置的,也叫廣通倉,是關中地區最大的糧倉之一,糧食儲備十分豐富。而在此時這種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糧食意味着軍心、民心所在。只要有糧食在手,軍心就會安定,有糧食便會有兵馬。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 年)置廣通倉於華陰縣東北渭水南岸廣通渠口,大業初改名。爲當時京師附近的重要糧倉,隋末楊玄感、李淵起兵,皆曾攻佔此倉。後世渭水南移,倉址隔在渭北,今在陝西大荔縣境。

此外,古代王朝是農耕社會,素來有民以食爲天的說法。百姓對於土地和糧食有着異於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執着。在他們眼中,糧食就是安身立命的基礎。且戰士作戰之時,糧倉可以爲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餉,以保證戰爭的勝利。可以說,這個具有前瞻性的戰略部署爲李淵順利攻取長安,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因此,李淵便接納了任瑰的建議,讓他作爲打前站的先鋒,去曉諭各路武裝。而自己帶領其他兵馬直取永豐倉。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瑰曰:“且蕭造文吏,本無武略,仰懼威靈,理當自下;孫華諸賊,未有適從,必當相率而至。然後鼓行整衆,入據永豐倉,雖未得京城,關中固已定矣。”高祖曰:“是吾心也。”

簞食壺漿、以待王師

自李家軍舉兵後,李淵的勢力可謂是日漸壯大。加之李淵這個人的治理能力十分突出,御下有方,因而各地武裝可以說是望風歸降者衆多,老百姓也是簞食壺漿、以待王師。

民心所向是李家軍立根之本

其實對於豪強武裝的歸降,我們可以理解。可爲何就連老百姓也如此期待李淵這一準王師歸來呢?小Z以爲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則,隋末朝廷昏庸腐朽,隋煬帝面對內亂不僅不率軍平亂,反而早早溜之大吉,傷了民心;二則,自隋末戰亂以來,遍地狼煙四起。老百姓作爲最無辜的犧牲品,早已厭倦、害怕戰爭,他們渴望救世主出現,以此結束紛爭、一統天下,重新構造和平秩序;三則,李淵領導者風範十足。自舉兵以來,其所到之處並沒有發生激烈的燒殺搶劫之事,百姓對於李家軍既敬畏又感激。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第4張

因此,在李淵從梁山越過黃河之後,黃河沿岸的老百姓不僅給李家軍獻上了糧食,還給他們提供了渡船。這對李淵來說皆是十分寶貴的物資,也是他深得人民擁戴的表現。爲此,李淵專門設置了一支水軍,用來負責擺渡軍隊過黃河。

順時勢歸降李家軍,乃識時務者爲俊傑

而此時關中東部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的頭目——孫華,也聞聲而來拜見李淵,向其表達自己的歸降之心。其實當時的北方勢力巨頭除了李淵之外,還有王世充和竇建德。可爲何孫華、任瑰等各地的武裝豪強,大多數都選擇歸降於李淵呢?小Z認爲用“識時務者爲俊傑”來解釋最爲恰當。

那麼何爲“識時務者爲俊傑”?識時務,就是能夠認清時代潮流或客觀形勢,並隨之變化而變化,因時制宜、順勢而動。總而言之,只有能認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幹的人,方可爲英雄豪傑。孫華、任瑰等豪強投奔李淵,也是認清了在當下狼煙四起的動亂時期,只有及時站隊,才能不被其餘的軍閥割據所吞沒。

《晏子春秋·霸業因時而生》:晏子:“識時務者爲俊傑,通機變者爲英豪。”

縱觀古今中外,只有識時務之人才能成爲時代的俊傑。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與仁者共同點皆在於能夠隨機應變,藉以消患濟事。然智者、仁者不是天生的。因此,當我們面臨重大的變故而不知所措時,學習、掌握應變之術用以解決問題,就顯得尤爲重要。

都說那跛足而不迷路的人,遠勝健步如飛而誤入歧途的人。故唯有在人生的轉折點上識時務、選擇正確的方向,才能離所追求的目標越來越近。反之,如果不識時務,逆境而行、盲目蠻幹,忽視客觀條件的變化和限制,其結果只能是以卵擊石,被時代的車輪碾個粉碎。

所以,我們也能理解爲何在三大勢力巨頭並駕齊驅的情況下,大多數武裝豪強都選擇投奔治軍能力、領導能力更勝一籌的李淵了。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前後呼應,入主關中

面對孫華的歸降,李淵十分高興,立即封他爲馮翊太守,並任命其爲前鋒,率領軍隊浩浩蕩蕩過黃河。而後,李淵的心腹尾隨其後,兩股力量在黃河西岸匯聚,共同建立一個堅固的橋頭堡,等待李淵率領主力部隊過黃河,踏上前往關中的道路。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孫華,隋朝仁壽年間,授韓城縣尉,坐事罷職。投靠唐國公李淵,授河東郡戶曹參軍。晉陽起兵,頗有功勳,授左光祿大夫。

果不其然,在孫華及一衆心腹的配合下,入主關中的李淵很快就拿下了永豐倉。而後,李淵開倉賑濟,得到了當地饑民的紛紛響應。李淵見勢豎起了招兵旗,招攬各地武裝歸附,以此壯大軍隊力量。

李淵父子是如何不斷髮展李家軍,並一步步攻入長安的呢? 第5張

而此時,聽聞父親已過黃河的平陽公主,也率領着1萬多精兵前來接應。雙管齊下,李淵的部隊在一夕之間呈現幾何級的膨脹,兵馬數量暴漲。光是李世民的部隊,在幾日之間就增至9萬人。

鐵血娘子軍,巾幗敵鬚眉

《續世說》唐高祖之第三女,微時嫁柴紹。高祖起義兵,紹與妻謀曰:“尊公欲掃平天下,吾欲迎接義旗,同往則不可,獨行俱後害,何爲計?”妻日:“公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自爲計。”紹即間行赴太原。

論巾幗不讓鬚眉,這平陽公主必是首選。在協助父親爭霸天下的過程中,她在關中地區縱橫捭闔、迎難而上,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披荊斬棘一路衝殺過來,可謂真正的女中豪傑。李淵對自己這個女兒的戰績,也是十分肯定。

因此,當平陽公主率一萬精兵前來接應之時,李淵下令將這支部隊單獨立營,而非打散編入到其他軍營中。他還給這支部隊起了一個番號,叫做“娘子軍”。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娘子軍”這三個字。所以到了後來,大家一聽聞“娘子軍”三個字,便明白了它所指的是一個女將帶領着一羣男兵衝鋒陷陣、殺敵顯威。其實自平陽公主首建“娘子軍”後,我國解放戰爭前也在海南島建有抗日“娘子軍”,其後來所創作的歌劇“紅色娘子軍”,便是根據歷史事實所成。

《續世說》妻乃歸鄠縣,散家財,募女兵,以應高祖。得兵七萬人,與太宗俱圍京城,號日“娘子軍”。京城平,封爲平陽公主 。

結語:

當李淵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地區之時,平陽公主也迅速帶領精銳部隊前來與父親的主力軍匯合。此時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便是奪取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