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大明王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的重要朝代,是由出生於貧寒農民家庭的朱元璋一手創立的。爲了鞏固朱氏的江山社稷,朱元璋想盡一切辦法,廢丞相、設內閣、興東廠、防宦官、懲貪官、治污吏。可即使這樣,公元1644年,隨着李自成的農民軍兵臨紫禁城,這個經歷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的大明王朝,也迎來了它的盡頭。大明最後一任皇帝崇禎眼看大勢已去,在皇宮的煤山上自盡身亡。朱元璋創立的大明王朝,在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的風風雨雨之後,隨崇禎的自縊轟然倒塌。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而今,當人們再次追溯那段繁華落盡的歷史時,依然對其中的很多歷史節點心生疑惑。李自成的大軍侵犯明土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崇禎皇帝朱由檢依然有很多的選擇保命保江山。如果他沉着冷靜、果斷出手,團結全國力量抵擋洶涌而來的大軍,那麼中國的歷史極有可能改寫,大明王朝也許就不會如此淒涼無聲地退出歷史舞臺。但歷史不容假設,那麼究竟是何原因讓大明走向滅亡,導致了崇禎皇帝最後的悲慘結局呢?

天災人禍與貪官污吏並行,導致人心惶惶

崇禎二年,陝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陝北地區餓殍遍野。爲安撫當地災民,儘快平定禍亂,朝廷派遣戶部侍郎馬懋才前往重災區之一安塞縣瞭解災情。馬懋纔剛到達安塞縣,就被當地嚴重的受災狀況震驚了:安塞縣已一年未曾下過雨,江河水乾、農田絕收、草木皆枯竭而亡。百姓斷糧,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飢,餓殍遍野。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第2張

其實古代歷來發生的旱災並不少見,比如南宋隆興元年就在湖南發生了一起嚴重旱災,農民顆粒無收、生活無着。時任平江主簿的王夢雷,在親眼目睹湖南大旱引發的社會悽慘景象後,寫下了一首《勘災詩》:“散吏馳驅踏旱丘,沙塵泥土掩雙眸。山中樹木減顏色,澗畔泉源絕細流。處處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無收。下官雖有憂民淚,一擔難肩萬姓憂。”爲我們真實地還原了旱災發生後社會的生活面貌。由此可見,因氣候變化、地理環境變遷和社會人爲情況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的旱災,可造成的危害和影響有多大。

據《文獻通考》卷301記載:“北宋明道二年,南方地區大旱,種粒皆絕。百姓流亡,因飢成疫,死者十二三。”而明末崇禎年間發生的這一場特大旱災,讓全國人口銳減至8848萬,減少了整整1139萬,數字之大、危害之深,可謂觸目驚心。如若放任災荒發展,勢必造成大片土地荒蕪,葬送經濟根基。

而旱災致使農業生產活動難以開展,造成以安塞縣爲代表的陝北地區人口銳減,經濟發展狀況惡化,財政危機進一步加深。此外,旱災引發了陝北地區流民潮,社會動亂頻繁,許多流民因生計被迫轉爲流寇盜賊。眼看着災荒就要引發武裝暴動甚至大規模起義了,馬懋才趕緊上書告知皇帝自己的所見所聞。

聽聞慘狀的崇禎帝立馬下旨,免除陝北地區當年的賦稅,同時命令有關部門立刻撥發賑災糧,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相關部門也不敢怠慢此事,火急火燎地準備十萬石糧食準備下發。十萬石在當時已經是一個鉅額數量了,如若這些賑災糧食真的能全數送到百姓手中,那麼災荒也能妥帖處理。可是萬萬沒想到,就連這些救命的糧食,竟也被貪官污吏層層盤剝。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第3張

首先是戶部各官員趁這糧食還未出京城,就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先後剋扣了五萬石,只剩下一半撥往陝北。而糧食剛到陝北一帶,就被當地巡撫私吞了兩萬石;緊接着是陝西知府又將兩萬石括入囊中,這十萬石糧食只剩下了一萬石。但你以爲這層層盤剝就終止了嗎?不!

僅剩的一萬石糧食剛抵達災區,就被當地的土豪鄉紳層層剋扣,真正到農民手中的糧食所剩無多。事實上,水旱災害與王朝興亡之間的關係,就是水與舟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自然災害導致農民造反,推翻王朝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代卿士伯陽父在《國語·周語上》就提出:“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山崩川竭,亡之徵也。”果不其然,十年之後,犬戎攻進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王朝隕落。

貪官污吏的壓榨,朝廷的放任,加重了百姓負擔,經濟和生活危機陷入惡性循環,農民已經忍無可忍,終於揭竿起義,反帝反朱氏。剛開始,他們只是零星的小打小鬧,後來力量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廣。農民打土豪、殺貪官,一路勢如破竹,大明的根基開始被動搖。

財政困難,經濟發展狀況捉襟見肘,士兵被逼“上梁山”

崇禎年間異常突出的財政問題,就導致了寧遠城守軍發生譁變。可這些曾跟隨袁崇煥出生入死,兩次擊退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進攻,取得寧錦大捷的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兵,爲何會忘記自己曾經是如何拿命守護這片朱氏的疆土,去兵變逼帝退位呢?

原來這些戍守邊疆、上戰殺敵的士兵已經四個月沒有領到過軍餉了。他們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溫飽都無法解決,更遑論爲你朱氏的天下拋頭顱、灑熱血?那麼說到軍餉的匱乏,人們可能會疑惑:是誰這麼膽大妄爲,竟然敢剋扣邊防軍的軍餉,拿江山社稷的穩定開玩笑?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第4張

其實不僅是當時的人們不明白,就連前線的士兵也心存此疑慮,他們去找寧遠當地的巡撫解惑,甚至是闖進他的家中,搜查園庭地窖,看其是否藏了錢,結果一文錢都沒有發現。那就怪了,錢到底誰的手中?

按理說啊,小小的一個地方巡撫又不管錢,他又怎麼可能有機會去貪軍餉呢?而真正的財政大權掌握在戶部手中,由戶部尚書直接接管。眼見着寧遠士兵要跟自己拼命謀反了,遼東巡撫趕緊寫加急書信給戶部尚書要錢,以平息衆怒,但戶部尚書竟然拒絕了。

巡撫急了,堂堂一個戶部尚書剋扣軍餉,不給前線士兵充足的生活保障,你這不是將士兵逼上梁山,惹得他們兵變,威脅大明的江山社稷嗎?其實,不是這戶部尚書不想撥錢,而是朝廷真的太窮了,已經無錢可撥了。

你看崇禎元年當年的財政收入僅有326萬兩白銀,可是扣除前一年的財政負債,就只剩下200多萬兩了。而元年用於維護江山穩定的軍費就需要327萬兩,別說財政盈餘了,你連基本的軍餉費用都無法保障,更何況皇宮的年度開支也是一筆大花銷,你說這朝廷的日子還要不要過了?照這樣的情況,不說別的,單是戰爭的消耗就能把大明王朝給拖垮。

軍政腐敗,大明如何不亡

崇禎年間,朝政腐敗現象越發嚴重,最突出的便是軍政內部的貪腐。明之初,軍隊內部實行“衛所制”即屯田制,將士兵變爲軍戶,以屯田收入作爲他們主要的生活來源,而朝廷補給是他們額外的經濟渠道。有利可圖如何能放任流之?這便是人性的劣根所在。

明朝爲什麼會走向滅亡?是什麼導致了崇禎最後的悲慘結局? 第5張

因此,到了明中葉,軍隊內部的腐敗到了難以遏制的地步。軍官相互侵吞土地,軍戶們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於是只能四下逃亡、另謀生路。但是,軍隊需要人力補給,國家需要軍隊保衛。迫於無奈,朝廷只能拿出大量銀財向社會招募閒散人士做僱傭兵。而僱傭兵,大多數爲手無寸鐵、毫無作戰經驗的農民,他們之所以成爲僱傭兵,就是想拿朝廷的錢糧過日子。一旦軍餉被拖欠,他們就會發生兵變。

你看,軍隊軍官侵吞屯田,朝廷大臣剋扣糧食,這大明的吏治有多腐敗便可窺知一二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自己不從事生產勞動,專門壓迫剝削黎民百姓,不勞而獲,任何一個王朝如此地腐敗,都不可能長久。所以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李自成大軍順勢而起,推翻了這個在歷史上留下一記濃墨重彩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