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左良玉是個怎樣的將士?他對於東林黨意味着什麼?

左良玉是個怎樣的將士?他對於東林黨意味着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左良玉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崇禎十七三月初一,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克寧武關,不怕死的大明總兵周遇吉力戰而亡,當晚,怕死的大明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皆向李自成遞上降表。

感到大事不妙的崇禎皇帝慌忙下詔調寧遠總兵吳三桂、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援剿總兵左良玉各率麾下兵馬勤王。

結果,除了離京師最近、麾下兵馬最少的昌平總兵唐通按期抵達京師外(唐通率部抵達京師後根本就沒把朝廷放在眼裏,擅自前往居庸關,李自成大軍一到就立即獻關投降),其他幾人不是行軍緩慢、就是藉故拖延。

這無異於武將對崇禎皇帝的集體背叛。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不甘心大明江山亡於己手的崇禎皇帝登上皇宮中的最高處煤山山頂,想要看看是否會有忠誠的武將率領勤王兵馬趕到拯救他和大明。

事實令崇禎皇帝感到絕望,他看到的是四面楚歌,明白已經無力迴天的他自縊而死。

左良玉是個怎樣的將士?他對於東林黨意味着什麼?

崇禎皇帝的自縊而死,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咎由自取。

明末,武將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存在,一方面,出於平定內憂外患的需要朝廷不得不重用武將,另一方面,崇禎皇帝擔心武將擁兵自重、文官害怕武將建功立業後再度崛起。

這種情況下,不怕死的武將被敵人幹掉了,怕死的武將被崇禎皇帝、文官幹掉了。

到了崇禎十七年,還能時不時蹦躂一下的武將幾乎都是將活着放在第一位的主。

爲了活着,當年袁崇煥兩天走完的路程吳三桂走了將近二十天,崇禎皇帝自縊而死後,吳三桂先向李自成投降,後又向多爾袞投降。

爲了活着,唐通抵達京師後擅自率部前往居庸關,李自成一到就獻關投降,李自成於山海關戰敗後,又向多爾袞投降。

爲了活着,劉澤清在接到崇禎皇帝的調兵詔令後居然假借墜馬受傷之名南逃,後又投降清軍。

爲了活着,左良玉在得到崇禎皇帝勤王成功後世守武昌的承諾後只是拿出了一份詳細到日的的作戰計劃敷衍,後來爲了躲避李自成的大順軍以“假太子案”爲由起兵“清君側”,進而引發了南明弘光政權的內訌,導致弘光政權覆亡。

先後當了三姓家奴的吳三桂、唐通、劉澤清自然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奇怪的是,卻有人說先在崇禎皇帝死前見死不救、後又引發弘光政權內訌導致弘光政權覆亡的左良玉是忠臣。

更加可笑的是,之所以有人說左良玉是忠臣,主要是因爲他起兵“清君側”。

左良玉是個怎樣的將士?他對於東林黨意味着什麼? 第2張

崇禎十五年,朱仙鎮之戰,左良玉麾下的8萬兵馬成爲李自成的重點打擊對象,精銳兵力損失殆盡。

戰後,無論崇禎皇帝是否治左良玉的罪,左良玉都有很大可能因爲精銳兵力的喪失而在明末亂世中死於非命。

將活着放在第一位的左良玉自然不會甘心落得如此結局,擴充兵力成爲了他的保命良方。

擺脫李自成的追兵後,左良玉率部退往樊城駐紮,“驅襄陽一郡人以實軍”,兵力擴充到二十萬。

與此同時,左良玉一直以來爲了解決軍餉和糧草供應而縱兵劫掠的行爲使得大量“降兵叛卒”覺得跟着他有肉吃,於是紛紛攜家帶口歸附。

崇禎十七年,左良玉已經手握80萬大軍。

至此,左良玉成爲了明末任何一方都不敢忽視的存在。

所以,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皇帝爲了能打動左良玉出兵勤王,做出了勤王功成左良玉、左夢庚父子世守武昌的承諾。

左良玉曾一度對“世守武昌的承諾”動心,但想到出兵勤王將要對陣一路勢如破竹的大順軍,左良玉果斷選擇了活着。

左良玉是個怎樣的將士?他對於東林黨意味着什麼? 第3張

只是,在崇禎皇帝還活着的情況下,左良玉在保證自己能活着的前提下,還想給自己立個“忠臣牌坊”。

《明史·左良玉傳》將左良玉的無恥完整記錄了下來:崇禎皇帝面臨的形勢已經十萬火急了,左良玉卻在不慌不忙的“條日月進兵狀以聞”,結果“疏入,未奉旨,聞京師被陷”。

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菘仿效明代宗於南京即皇帝位,崇禎皇帝死前手握80萬大軍卻見死不救的左良玉搖身一變成了弘光朝的寧南侯。

但是,左良玉和他的80萬大軍卻使得弘光帝朱由菘如鯁在喉。

崇禎年間,左良玉能一直屹立不倒,除了他將活着放在第一位之外,還跟他與東林黨的關係密切分不開。

明神宗在位時持續近三十年的國本之爭,東林黨費了好大力氣才成功阻止朱由菘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成爲皇太子,崇禎皇帝自縊而死後,朱常洵的兒子朱由菘卻成了新的皇帝,所以,東林黨同弘光帝朱由菘的關係十分緊張。

這就很尷尬了,東林黨將左良玉視爲對抗弘光帝的重要砝碼,弘光帝將左良玉看作自己皇位穩固的重大威脅,左良玉夾在弘光帝和東林黨之間,日子很不好過。

此時,左良玉同弘光帝之間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只要東林黨忘記當年的國本之爭、同弘光帝摒棄前嫌一致對外就行了。

可悲可嘆的是,面對強敵環伺的局面,東林黨不僅沒有放下當年國本之爭的恩怨,反而還變本加厲的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政治鬥爭。

爲了打擊弘光帝即位的正統性,進而扳倒弘光帝,東林黨在朱由菘即位後先後策劃、製造了被後世合稱爲“南渡三案”的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南渡三案”中影響最大、對弘光政權打擊最大的要數假太子案。

弘光元年三月,南京突然出現了一位自稱是皇太子朱慈烺的少年,引發了軒然大波。

弘光帝和一手促成弘光帝即位的馬士英一口咬定皇太子是王之明假冒的,而東林黨則到處散播弘光帝和馬士英爲了權位將真皇太子說成是王之明假冒的流言蜚語,結果,假太子案越描越黑。

與此同時,依附於左良玉的湖廣巡按御史、東林黨干將黃澍火上澆油,不斷勸說左良玉起兵東進保護皇太子、“清君側”。

左良玉是個怎樣的將士?他對於東林黨意味着什麼? 第4張

左良玉鑑於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殘部由陝西轉進襄陽和麾下降兵叛卒迫切想要前往南京等江南富庶地區劫掠一番的意願,便決定以“假太子案”爲由起兵“清君側”。

弘光帝和馬士英急忙調動原本用來防備清軍的黃得功、劉良佐等江北四鎮兵馬抵禦。

當弘光政權因假太子案陷入內訌時,如入無人之境的清軍迅速打開了進抵南京的通道。

弘光元年四月,左良玉於“清君側”的進兵途中病死,一個月後,清軍佔領南京,弘光政權覆亡。

崇禎皇帝死前手握80萬大軍卻見死不救的左良玉、弘光政權覆亡的直接兇手左良玉,既不是崇禎皇帝的忠臣,也不是弘光帝的忠臣,更加不是大明的忠臣,但是由於左良玉起兵“清君側”符合東林黨的意願,左良玉卻成了東林黨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