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清人口的暴增,背後和一個秀才有關

明清人口的暴增,背後和一個秀才有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番薯有很多別名,據我所知就有甘薯、山芋、地瓜、紅薯和紅苕等。

番是指外國或外族,番薯之所以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爲它原本是南美洲的作物,後來才被西班牙人引入亞洲。

中國開始大範圍種植番薯,已經是清朝時期的事了。但第一個將番薯引入中國的人,卻是明朝商人,被稱爲“番薯之父”的陳振龍。

陳振龍本是秀才,後來因爲考不上舉人,所以開始經商餬口。

這種人在大明有很多,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只不過由於陳振龍出自福州,有出海的地理優勢,所以他選擇到東南亞尋覓商機。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振龍發現西班牙人在呂宋(今菲律賓)種植了一種作物,不但耐旱易活,產量還非常高,味道也不錯。

這種作物自然就是番薯,陳振龍覺得它非常好,要是能帶回國內,那麼國內的饑荒問題或許就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中國缺糧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就以陳振龍出生的福建來說,那也是“閩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貧,賜雨少愆,饑饉存至,偶遭歉歲,待食嗷嗷”。

從這個角度來看,陳振龍還保留着知識分子那種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明清人口的暴增,背後和一個秀才有關

陳振龍想得挺美,但現實卻異常殘酷。

清代陳世元(陳振龍同族後輩)所著的《金薯傳習錄》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的西班牙人認爲亞洲“糧米不足”,所以才把番薯引入亞洲。

大明是亞洲的巨無霸,西班牙人找不到鯨吞大明的機會,所以對番薯是“珍其種,不與中國人”,絕不讓大明拿到這種超級農作物。

陳振龍不是白人,雖然有機會吃到番薯,但想攜帶卻很難,各種監視盤查根本躲不過。

據說,陳振龍曾三次試圖帶番薯回大明。

第一次的時候,陳振龍大概還心存僥倖,不認爲西班牙人會嚴厲盤查,所以他只是把番薯簡單地藏在一個箱子裏面,並用許多衣服壓着。

沒想到西班牙人較真,每個箱子都要打開,並把東西全部倒出來仔細檢查。

這麼一查,番薯自然就被查出來了。

當地官員盤問陳振龍是怎麼回事,陳振龍還算機警,說海上飲食過於單調,想帶點番薯改善伙食。

這種說辭使得他免遭禍患,但當地官員同樣警告他:番薯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不能帶離呂宋島!

第二次的時候,陳振龍把番薯藤栽種在花盆裏,以爲盤查的西班牙人可能認不出來。

沒想到人家是專業的,當場就認了出來。

這回的事情比較嚴重,西班牙人懷疑陳振龍是間諜,所以也沒聽他解釋,直接把他抓了起來。

後來,還是陳振龍手下的人東奔西走,四處找門路幫忙說情,最後被罰了不少錢,纔算擺脫了牢獄之災。

經受過兩次失敗之後,陳振龍想出一個歪點子:他在船隻的纜繩上反覆塗抹了好幾層泥土,然後把番薯幼苗種植在上面,外面再覆蓋上一層薄薄的泥土。

這樣一來,只要盤查的人不用手抓纜繩,肯定就不會發現裏面藏着番薯幼苗。

後來,陳振龍還覺得不保險,於是他把這部分纜繩吊在船舷下面,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到。

這一次,陳振龍成功了,部分番薯幼苗被他帶回福建併成功種植。

就在第二年,番薯試驗田獲得了成功,而福建恰巧大旱,於是陳振龍向福建巡撫上書,附上番薯樣品,建議由官府出面大量種植。

就這樣,福建成了番薯入境之後的第一站。

明清人口的暴增,背後和一個秀才有關 第2張

陳振龍將番薯帶回大明的時間是萬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

這一年,各種版本的史書類書籍通常只會記載一件大事,那就是明朝將領李如鬆在朝鮮大戰日本大名豐臣秀吉。

可在我看來,陳振龍將番薯帶回大明,重要性並不遜於上述事件。

前幾天與一位同好聊天,他說“番薯入境,爲明清時期人口暴增打下堅實基礎。陳振龍的歷史地位就算比不上袁隆平,至少也得是朱英國那個級別”。

我很贊同這一觀點,就連郭沫若先生都說過,陳振龍“功勳可比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