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元璋爲何不效仿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呢?

朱元璋爲何不效仿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爲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

開國君主誅殺功臣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

朱元璋爲何不效仿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呢?

劉邦坐上皇位後先後殺掉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就連樊噲、蕭何都差點蒙受不白之冤。另一個就是朱元璋了,總的來講,朱元璋和劉邦比較像,猜忌心極重,對屬下毫無信任可言。

對比劉邦,朱元璋做得更絕,只要被朱元璋的疑心病盯上,那是必死無疑。抱着寧可錯殺絕不放過的朱元璋,殺掉了幾乎所有功臣,其中還有很多人被牽連致死,而沒有實際罪證。皇位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無數英雄好漢的目標所在,所以想要皇權穩固,奪取權臣、武將的權力這也無可厚非。

在建隆二年的一次酒會之上,趙匡胤心事重重地對衆人道:

“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爲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

趙匡胤表示他最近休息不太好,當皇帝還不如當一個節度使。

衆人都很詫異,天子之位衆望所歸,難道還有不好的地方?趙匡胤繼續道:

“衆卿沒有謀逆之心,但你們的屬下可能會有人爲了謀求富貴,再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那該如何是好?”

衆人這才明白趙匡胤的疑慮所在,石守信等將領連忙跪倒,懇求指條明路。

一通雲山霧罩之後,趙匡胤才搬出對策,令衆將領到地方安享富貴,擺脫束縛,於是乎衆人接連請辭,禁軍軍權收回趙匡胤手中。宋太祖趙匡胤對此做得最爲溫和、得體,在不傷和氣的情況下,廢掉了手下諸位大將的軍權,這才保證“黃袍加身”不再發生。

事實上,朱元璋同樣可以這樣做,以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朱元璋選擇了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明明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爲什麼朱元璋不學習,偏偏要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呢?

朱元璋爲何不效仿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呢? 第2張

一、出身不同

戰爭是殘酷的,生存是不易的,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同樣有着種種壓力和不幸,更何況生存在亂世的朱元璋。

自古至今,白手起家的開國之君很少,大多數都是有根基的。比如唐高宗李淵原本就是隋朝的皇親,地位顯貴,隋文帝楊堅原本也是北周的世家貴族。在這個世上要想出人頭地真的很難,沒有幾代人的努力,單靠那些所謂的心靈雞湯,毫無意義。

趙匡胤的高祖父趙朓在唐朝時,曾是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趙匡胤的曾祖父趙珽曾做到御史中丞,祖父趙敬做到了涿州刺史。趙匡胤的父親同樣優秀,去世後,後周追任爲武清軍節度使。

在五代亂世,趙家不僅有官可做還越做越高,之後趙匡胤遊歷四方,投奔了郭威帳下,從此走向正軌,一步步邁向皇帝的寶座。趙匡胤家庭環境和基礎資源要比朱元璋高得多,當然趙匡胤本人也是極其優秀的,他在軍中屢立戰功,逐步升爲爲軍中高級將領。趙匡胤雖處於亂世,但他是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長大的,這和朱元璋迥然不同。

帝王之中,要論身世的悲慘程度,朱元璋排在第二,估計沒有人敢排第一。在暴元統治末期,百姓流離失所,官員貪墨橫行,朱元璋出生在貧民家庭。父母兄弟相繼慘死,只能乞討爲生,受盡了苦楚和悲涼,最後實在過不下去了,才投奔了義軍。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極大,要分析一個的所作所爲,那就得了解他的童年經歷、家庭環境等等因素,出身不同導致性情不同。於是趙匡胤可以平常心來對待開國大臣,而朱元璋只能選擇暴力解決。

二、秉性各異

趙宋從趙匡胤開始,君臣關係是相當和諧的。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爲趙宋天下立下大功,君臣二人不分彼此。趙匡胤性格溫和、寬厚,經常出入大臣府邸。趙普也知道皇帝的這個習慣,所以經常在下班之後也不敢脫掉官服。

史料記載: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

一天夜晚,天空下起大雪,趙普以爲皇帝不會來,不久之後卻傳來扣門聲,原來是皇帝趙匡胤來串門。下着這麼大的雪,趙普誠惶誠恐立馬前去迎接,隨後趙匡胤和趙普坐在堂中,喝着燒酒,吃着烤肉,並稱趙普的夫人爲嫂子。

當然了趙匡胤來的目的是商議進攻太原的計劃,但如此君臣做派也實在讓人感動。趙匡胤以他的氣度和仁厚贏得了天下,這也是爲何宋朝能以“君臣共治”著稱,實在令人佩服至極。

在明清兩代這種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朱元璋更是不可能和臣子同席而坐。在朱元璋的心裏,這天下就是他老朱家的,任何人如有異心,那就兵戈相向。

劉基是大明開國功臣,如果論功勞,排到前五位是沒有問題的,而最後劉基只封了個誠意伯,食祿僅二百十四石。不是劉基犯過什麼錯,只是朱元璋沒有容人之量,因爲劉基太過聰明,且極其善於權謀,以前還在元朝當官,便被朱元璋視作威脅。

劉基何等聰明,主動放棄官位,爲了讓皇帝放心,還在皇城居住,就是爲了讓朱元璋放心,但最後劉基的死還是跟朱元璋有關係。胡惟庸毒害劉基應是事實,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將才,有些人天生就是宰相的料,而有些人天生就是惡人,也許朱元璋受後天影響變得暴戾,但無法否認他天生的猜忌和殘暴。

三、歷史環境不同

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中少有的英明君主,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分崩離析的割據局面纔開始有統一的跡象。大樹底下好乘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遠,趙匡胤正是繼承了後周的天下,也可以說後周爲大宋的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趙匡胤篡位之後也沒有爲難後周皇室,不僅是杯酒釋兵權,對待前世皇族的寬容也讓趙匡胤的威信更高。

朱元璋的境遇則迥然不同,他不僅要面對元朝軍隊,還要和陳友諒、張士誠拼個你死我活,他的敵人一個比一個強大,走錯一步滿盤皆空。朱元璋的創業之路步履維艱,他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父母的關懷,如果他沒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作支撐,他將無法走完這佈滿荊棘的征途。誅殺功臣可能就是朱元璋對這個世界的“報復”。

當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是比不上趙匡胤的,甚至在奪天下的過程中,都沒有系統的讀過歷史書,自然也就不清楚“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也或許他知道,只不過不想採取罷了。

在種種因素影響下,趙匡胤和朱元璋的行事作風相差甚遠。是人就有兩面性,污點不應被無限放大,功績更不能被無故抹殺,趙匡胤和朱元璋無疑都是歷代最傑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