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開元盛世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公元755年(唐朝天寶十四年)農曆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正式拉開帷幕。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安祿山和史思明率領范陽、平盧、河東三地兵馬,再加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大軍,一路騰起滾滾煙塵,要知道,當時正處於唐朝最巔峯的“開元盛世”,身在中原的唐朝百姓一輩子都沒見過戰爭,看到安祿山這陣勢都震驚不已。安祿山所經過的郡縣,聽聞叛軍攻入,皆紛紛啓程逃跑,整個河北瞬間失守。《資治通鑑》雲:

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

當時太原守將八百里加急奏報安祿山造反,唐玄宗竟然不行,還說太原守將是因爲討厭安祿山,故意栽贓。

唐玄宗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東都洛陽就被安祿山攻陷,之後,潼關失守,不到一年的時間,安祿山就攻下了長安,唐玄宗倉皇逃走。

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直接將唐朝從“開元盛世”拽入泥淖,從此繁華不在。因此,宋朝大儒歐陽修在修《新唐書》時,曾評價:

祿山、思明興夷奴餓俘,假天子恩幸,遂亂天下。

歐陽修把天下大亂的責任歸咎於安祿山和史思明,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可置否,畢竟,從結局上看,本就如此。

但是,若沒有安祿山、史思明的造反,唐朝的“開元盛世”會持續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爲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就已經病入膏肓了,其症狀表現爲4個方面。

一、帝王驕奢,高層腐化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唐朝天寶十年,唐朝的貴妃園西側機杼聲嘈雜而有序,700多名織工和繡娘每天辛勤勞作,她們的服務對象只有一人——楊貴妃。不錯,爲了幫楊貴妃縫製各種各樣的衣服,700多人必須日夜趕工。實際上,700名織工和繡娘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爲楊貴妃準備胭脂粉黛、鮮花玉露、釵環珠翠的工匠更是多達上萬,《舊唐書》雲:

“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僕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

這描述的正是楊貴妃和其家族聲色犬馬的糜爛生活。

《戰國策》曰:“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名者,必以驕奢爲行。”楊貴妃的奢靡只是整個唐朝皇宮的縮影,若沒有唐玄宗的萬般寵愛,楊貴妃及其家族自然不會如此奢靡。

唐玄宗的這種奢靡,源於他的驕傲和不思進取。不得不承認,唐玄宗登基之初,任用姚崇、宋璟等人爲相,唐朝在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的基礎上達到了高峯,到了開元年間,經濟、文化之繁盛,前所未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開元盛世”。然而,取得如此成就的唐玄宗漸漸志得意滿,唐玄宗不再以百姓爲朝廷基石,把“開元盛世”當作自己取樂的工具。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爲了能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唐玄宗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這種奢靡之風,爲後世的慘狀埋下伏筆。

二、奸臣當道,小人當權

唐朝有四大賢相,所謂的“唐朝四大賢相”沒有魏徵、沒有馬周、沒有狄仁傑、沒有李泌,這四人分別是貞觀年間的房玄齡、杜如晦,和開元年間的姚崇、宋璟。房杜自然不用多說,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海,功勳卓著。而姚宋二人的政治貢獻卻鮮有人知,可以這麼說,開元盛世的繁華,有一半以上都是這二人的功勞。

在姚崇、宋璟之後,唐玄宗任命蘇頲、杜暹、韓休等人雖然能力不及前者,但治理水平還說得過去,唐玄宗任用的最後一位好宰相,就是張九齡,然而,在張九齡之後,李林甫上位,此人堪稱“口蜜腹劍”,在宰相之位上浸淫19年,是吏治敗壞的開始。

李林甫擔任宰相之後,大肆排擠異己,命心腹之人掌管刑訊,稍有政見和自己相左者,立即尋藉口問罪,有的被貶,有的被刑訊打死,一時間,朝野上下,無人不懼怕李林甫,就連當朝太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也不敢和李林甫作對。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李林甫在位19年,權傾朝野,言路閉塞,排斥賢才,導致唐朝朝綱紊亂,對開元盛世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司馬光曾評價:

林甫媚事左右,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自皇太子以下,畏之側足。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而上不之寤也。

而李林甫的繼任者楊國忠,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楊國忠憑藉是楊貴妃的族兄的身份,被唐玄宗任命爲宰相,其任職期間,貪污受賄,專權誤國,敗壞朝綱。

正如《舊唐書》所言:

兵滿天下,毒流四海,皆國忠之召禍也。

宰相禍亂朝政,唐玄宗一味享樂,有君王如此,有宰相如此,開元盛世焉能持續?

三、土地兼併、百姓流亡

從南北朝到隋唐,一直實行均田制,所謂的均田制是指按照人頭分配土地,到了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放縱土地兼併,均田制無法再執行。

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奪,置牧者唯指山谷,不限多少。

因爲唐朝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王公貴族仗着有權在手,大肆侵佔百姓良田,而底層士紳爲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也紛紛購買百姓土地,大量的百姓因爲無地可種,最終淪爲流民。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第4張

這些流民,運氣好的可以繼續爲地主階級種地,淪爲佃戶,若運氣不好,只能四處流傳,或靠乞討爲生,或靠犯罪來維持生計,給底層社會造成很大負擔。

這種流民現在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舉國上下都存在,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的一封詔書,充分體現了當時全國的流民現象之嚴重:

使黎甿失業,戶口凋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傭假取給,浮窳求生。

流民問題,本質上是土地問題,而土地問題歸咎於唐朝統治階級的敗壞。

四、軍閥割據,尾大不掉

唐朝初年,在府兵制的大環境下,唐朝共設置了634個折衝府,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折衝府戍衛在長安以及關中地區,目的是保護首都長安,僅有不足400個折衝府位於邊境。這種集中兵力包圍長安的情況,被人稱爲“外輕內重”。但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被破壞。

到了唐朝開元四年,唐玄宗設置節度使制度,允許節度使率兵鎮守邊疆。由於府兵制被破壞,唐朝不得不以募兵代替府兵制,募兵的最大弊端就是他容易被地方軍閥收買,效忠於節度使,而不效忠於君王。節度使們有土地,有百姓,還有自己的兵馬,大大削減了唐朝君主的軍事權力。最後導致,唐朝從“外輕內重”變爲“內輕外重”,成尾大不掉之勢。

貞觀年間,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軍事力量都集中在關中地區,到了天寶年間,關中駐軍不足8萬,而邊鎮的兵力達到50萬,也就是說,關中地區的兵力降到了不到六分之一。由於深受唐玄宗信任,安祿山本人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其兵力近20萬,實力巨大。

開元盛世真的是被安史之亂拽入泥淖嗎?真相是什麼 第5張

實際上,安祿山之所以能身兼三鎮節度使,和姦相李林甫有很大關係。自唐玄宗登基以來,朝中宰相大多從各地的節度使中晉升而來,李林甫當上宰相之後,爲了避免後來者居上,便想斷了這一條升官之路,於是,李林甫便勸唐玄宗多任用蕃將,因爲蕃將身體雄健,長期長在馬背上,又對朝廷忠心耿耿。唐玄宗因此採納李林甫的建議,爲安祿山等蕃將出任節度使提供了便利。

以上四點,如果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已經發生了內部矛盾、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唐玄宗的奢華帝王生活的背後,已經是矛盾重重,大廈將傾的唐朝。所以,即使沒有安祿山、史思明的造反,唐朝的繁榮也將不再持續。

與其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不如說安史之亂的出現,加速了唐朝的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