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弊端?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弊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古代的“高考”,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無數學子懷抱憧憬,肩負期待,帶着自己的夢想走進考場。有人說,要是能穿越回古代就好了,就不用考試了。然而,古代也有高考,甚至比現代高考還要嚴格,那就是——科舉制度,通過科舉,文人們可以獲得權力,進入官僚階級,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改變命運的考試。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弊端?

01科舉:古代“高考”

關於科舉制度的首創時間爭議頗大,有漢朝、隋朝、唐朝三種說法,且各有依據,直到現在史學界仍沒有確切的界定。一般認爲,科舉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於明。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採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參試人員的階層和身份壁壘,吸引力許多出身寒門的學子,爲王朝注入了優質的新鮮血液。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弊端? 第2張

無論科舉制度是首創於哪個朝代,但不可否認的是,元朝給予了科舉制度最嚴重的打擊。從1234年蒙古滅金,到1314年元朝重開科舉,科舉被停止了八十年之久,這是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中斷。元朝首屆科舉重開後,每三年舉行一次,體現出了巨大的民族間的歧視和不平等差異。蒙古、色目人等貴族階級試題難度低,考試數目少,卻能取得更高的官職。而普通百姓中舉後,政治前途極其有限,很難得到較高的官職。

不公平的科舉制度造成整個國家的政治不穩和巨大的民間怨氣,因此有觀點認爲,朱元璋最終成功趕走元人、開創明朝,離不開儒生們的大力支持。

02明朝科舉的發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重開科舉,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但不久後他認爲中舉學子缺少真才實學,於是科舉又被叫停長達十年之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宣佈恢復科舉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科舉成式》頒佈,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科舉法規,一直沿用了明朝此後的二百五十多年。明朝滅亡後,清朝大體上仿照了前朝的成例,逐漸形成了一個層次清晰、名目繁多、等級分明、條規嚴苛的人才選拔體系。

與前朝相比,明朝科舉具有考試體系完備、與學校結合、以八股文爲格式、增加了武舉等特點。在當時,必須是州府縣學的生員和國子監的學生才能參加科舉,所以平民要想進入仕宦階級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先進學,再考試。即使出身貧寒,只要在科舉中能考中,就可以走上仕途,實現階級跨越,因此全國上下的讀書人都以科舉爲最佳出路,“科舉之外無出路,科舉之外無人才”。

03科舉的弊端

明朝的科舉幾乎可以說是吸引了全國的賢能有才之士,因此其考試規定之嚴苛也是前所未有的,檢查、搜身,像防賊一樣防止學生作弊。即使這樣,爲了那功名利祿,作弊者也不惜鋌而走險,由此可見“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誘惑有多大了。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麼弊端? 第3張

明朝時雖然出現了“全民科舉”的盛況,但它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首先,八股文的考試內容嚴重束縛、壓抑了人們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控制的現象,考生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只需要按照程式埋頭做學問、苦讀四書五經。同時,爲了應對考試、符合考官的喜好,考生不得不極力揣摩考官心思,以做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因此明朝科舉表面看起來盛極一時,然而事實上卻嚴重影響了文化的發展。

其次,科舉導致當時的考生求學帶有極大的功利性。在當時,即使出身貧苦的寒士,只要進入學校後,其地位就能高於庶民,若能取得功名,情況則會更如烈火烹油一般,拜訪、寒暄、招婿,說是一步登天也不爲過,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就用窮秀才范進這一人物對此現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此外,明清科舉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可以說是近代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曾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四大發明等足以證明這一點,但是,自明朝開始的重文輕科技的風氣使古代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大量有才華的文人把畢生的精力、時間、心思花費到研究八股文、經義、爲官之道上,而同時期的部分西方國家已經開始由自然經濟轉向商品經濟,走向全球完成殖民和原始資本積累,而這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認識到,依舊滿足於看似花團錦簇的現狀,所以有人說:“科舉制度促成了中國在古代的先進,也註定了中國在近代的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