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爲什麼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呢?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爲什麼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司馬光,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爲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那麼問題來了,爲啥司馬光不像《史記》一樣從三皇五帝寫起,卻挑了一個毫不起眼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呢?原來這一年發生了一件毫不起眼的大事,司馬光認爲很重要。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爲什麼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呢?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

韓趙魏三氏是晉國的卿,本來只是周朝的“陪臣”,現在自立門戶,被周王封爲諸侯,而原來的晉國卻被這三家瓜分了,不存在了。這就是非常出名的“三家分晉”。緊接着司馬光對此事進行了很大篇幅的點評,可謂《資治通鑑》全書提綱挈領的“中心思想”,小編給大家解讀一下。讀懂這段話,就讀懂了整部《資治通鑑》。此後所有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司馬光都是按照這個思路寫作的。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爲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孔子在衛國流亡期間,衛靈公準備重用他,子路問孔子,如果衛靈公重用了你,你第一步要幹啥?孔子說,我第一步就是趕緊把名分建立起來。子路一聽,艾瑪,孔老師你也太迂腐了吧,衛國國事千頭萬緒,怎麼能在這些虛名上下功夫呢?孔子說,子路你也太野了,難道我沒有教過你跟我說話要講文明懂禮貌嗎?一個上道人對於自己不懂的東西,一般都會選擇性閉嘴。如果名分不建立起來,那麼上面說話下面就沒人聽,沒人聽就啥事都幹不成,啥事幹不成就建立不起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崩潰了就沒法建立賞罰措施,賞罰措施混亂以後,老百姓就不知道自己啥事能幹,啥事不能幹。一個領導者只有把名分定了纔有發言權,才能把命令傳達下去,把事幹成。所以你以後說話過過腦子,不要順口胡咧咧。

悠悠萬事,必先正名。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爲什麼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呢? 第2張

所以司馬光說,天子的首要職責便是建立禮樂制度,把名分給大家定下來。誰是公爵,誰是侯爵,誰是卿,誰是士大夫,一階一階,整的明明白白。上位者指使下位者,猶如大腦指揮胳膊腿兒,樹根給樹幹樹葉提供養分;下位者服侍上位者,猶如手腳保護大腦,樹幹樹葉庇護樹根。這樣“上下相保”,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司馬光的治國思路完全來自孔子。司馬光的“制禮”,便是孔子的“正名”。

文王序《易》,以乾坤爲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爲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司馬光接着解釋,當年周文王創作《周易》,第一句便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君臣之間的名分,就如天地一樣不能改變。孔子作春秋,尊崇周王室,貶抑各路諸侯,周王室雖然衰微了,周王說話雖然沒人聽了,但是依然寫在諸侯前面。如果當年微子啓取代了紂王的帝位,那麼殷商便不會亡國(微子啓和紂王是親兄弟,微子啓老大,卻是庶子,紂王老二,卻是嫡子,因此其父把帝位傳給紂王,結果亡國了。如果傳給微子啓,就不會亡國。當然這只是司馬光一家之言,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但是微子啓寧可亡國也不取代紂王,就是因爲不能破壞殷商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不能壞了君臣名分。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爲什麼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篇呢? 第3張

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衆於邾、莒,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爲,然而卒不敢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

周王地盤小,人口少,但是幾百年來依然成爲諸侯國老大,諸侯們依然年年上貢,就連晉楚齊秦這樣的大國都不敢貿然強犯,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周王的名分還在。季氏雖然當庭舞八佾(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卻用八佾。屬於犯上之舉),把魯莊公趕跑了,但是依然是魯國的卿,沒有自立門戶;田常雖然弒殺齊簡公,但是依然使用齊國國號(田氏代姜),並非力所不能,而是不想背個“亂臣賊子”的名分。生怕背了亂臣賊子名分,天下諸侯一起來討伐他。

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爲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爲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爲諸侯也,誰得而討之!

韓趙魏三家分晉,純屬亂臣賊子之舉,即使周王室不能討伐他們,也不該給他們諸侯的名分。不給名分,他們永遠是亂臣賊子,以後有機會討伐他們,還是名正言順的。給了名分,他們就是正兒八經的諸侯,討伐他們就難了。

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爲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所以三家分晉這事,不怪韓趙魏,怪周王。周王自己把禮樂制度破壞了,所以戰國爭雄,各國都比拼武力,不講文德,導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最終“虎狼之邦”秦國一統天下。究其根源,全在周王給了韓趙魏三家諸侯的名分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