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很薄弱,但南宋的經濟狀況究竟如何?

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很薄弱,但南宋的經濟狀況究竟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雖然在軍事上薄弱,但經濟卻很繁榮,那麼南宋的經濟狀況究竟如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南宋與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國構成了當時世界貿易圈的兩大軸心,鑑於此,美籍學者馬潤潮把宋代視爲“世界偉大海洋貿易史上的第一個時期”。

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很薄弱,但南宋的經濟狀況究竟如何?

南宋時候,水田增加,產量進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很大,當時流傳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的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綿紡織業成爲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有了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南宋所造的船,上面已裝有指南針,並且具有較強的抗風力。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南宋對中國後世歷史發展之影響。中外學者認爲,兩宋文化直至20世紀初都是中國的典型文化。其中許多東西在以後的一千年中是中國最典型的東西,至少在唐代後期開始萌芽,而在宋代開始繁榮。南宋開啓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並出現了歐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徵,如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商業經濟繁榮等現象,美國、日本學者普遍把宋代中國稱爲“近代初期”。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農業

南宋農業概括而言,因人口南移、國土促狹而導致的糧食壓力及因軍費開支而造成的財政危機,使農業承受更爲沉重的負擔,因而只能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水利田和梯田的開發,沿邊屯營田的開墾,擴大了農田面積。較之北宋熙豐時期掀起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而言,南宋的水利更具持久、經常修復的特點,而且探索出一條大中型水利官修爲主,小型水利維修民辦公助的經營模式,地方鄉紳與富戶扮演了小型水利興修和管理主角的模式。南宋時期,土地買賣更爲盛行,“千年田換八百主”成爲頗爲恰切的概括。

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很薄弱,但南宋的經濟狀況究竟如何? 第2張

在成批官田的出售中,在中國歷史上首開招標競買(實封投狀)的拍賣方式。但官僚依賴權勢,大地主、富商巧取豪奪,仍然導致土地兼併和高度集中。自耕農擁有土地戶均數較北宋下降,下戶、無產稅戶及僱農等貧困戶比重上升,租佃經濟成爲農村最主要的經營方式。賦役負擔不斷加重,二稅之外有各種苛斂雜稅和附加,使農民負擔極重。另一方面,由於稻麥二熟製爲主的連作制及精耕細作耕作模式的推廣,有效提高糧食單產和總產,爲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園藝及經濟作物的擴種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使南宋農業經濟出現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景象。其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高,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南宋農業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租佃制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階段。地主招募客戶耕種土地,客戶只向地主交納地租,不承擔其他義務。在大部分地區,客戶契約期滿後可以退佃起移,人身依附關係大爲減弱。客戶直接編入宋朝戶籍,承擔國家某些賦役,不再是地主的“私屬”,因而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宋農民可以比較自由地遷徙,轉向城市從事手工業或商業的活動。

某種意義上而言,租佃經濟是南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力。租佃經濟的主體是農民,其中既有佔有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半自耕農,也有主要靠租種土地生活的貧下戶及完全沒有土地的佃農。正是他們的創造性勞動,創造了南宋王朝的物質財富。其法律意義上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較之前朝及後代有明顯的改善,因而在生產勞動中有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其所創造的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力,在當時世界處於獨領風騷的領先地位。作爲租佃經濟的另一面,是南宋王朝的統治基礎——地主(田主)佔有80%以上的生產資料——土地資源,主要靠剝削佃農的剩餘價值發家致富,同時也向國家交納鉅額稅賦,與農民共同創造及鑄就了南宋較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南宋與北宋而言,在土地制度方面,“不立田制”,不抑兼併,以更強的力度持續推進。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更爲廣泛,土地買賣極爲盛行,有關法律日益嚴密;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更加頻繁,租佃經濟與土地買賣成爲南宋農業的本質特點。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繼續加大。

農業生產,南宋出現了古代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由於南宋政府採取興修水利、鼓勵墾荒的措施,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南宋時期,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提高了兩三倍,總體發展水平大大超過了唐代。南宋時期農業的發展使江浙地區在元初成了中國農業最爲發達的地區,出現了中國南糧北調的新格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