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對北苑御園茶的發展有何功績?

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對北苑御園茶的發展有何功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蔡襄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爲官清正,以民爲本,注意發展當地經濟,爲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對北苑御園茶的發展有何功績?

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茶園,就是在建州(今在建甌市),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市)。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於“建州,系月澗雲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稱“建茶”、“建茗”。

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爲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製“建茶進御”。指定專制“龍茶”。

歷史發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採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於採製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爲珍品。

到了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蔡襄創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於丁謂,而成於蔡君謨”。的確,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發展到新的高峯,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

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爲小團茶、品質上採用鮮嫩茶芽作原料,並改進製作工藝。爲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爲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對北苑御園茶的發展有何功績? 第2張

歐陽修對蔡襄製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製作茶業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對蔡襄在發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爲詳細而客觀的記載,肯定了蔡襄負責監製北苑之茶製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雲龍”和“瑞雲翔龍”。

對於茶葉製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又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可見“好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於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

其“點茶”條雲:“建安鬥試以水痕者爲負,耐久者爲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可見北苑御園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於蔡襄爲福建轉運使時的監製而精益求精的創新工藝。這茶業發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製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更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製爲“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爲一體。

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技術創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於蔡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