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莎士比亞《麥克白》的作品主題是什麼?作品主題及藝術特點介紹

莎士比亞《麥克白》的作品主題是什麼?作品主題及藝術特點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麥克白(Macbeth)》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創作於1606年。自19世紀起,同《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被公認爲是威廉·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由朱塞佩·威爾第於1847年在佛羅倫薩完成譜曲,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莎士比亞《麥克白》的作品主題是什麼?作品主題及藝術特點介紹

《麥克白》的故事,大體上是根據古英格蘭史學家拉斐爾·霍林獻特的《蘇格蘭編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編而成。《麥克白》講述了利慾薰心的國王和王后對權力的貪婪,最後被推翻的過程。

 作品主題

  命運與性格悲劇

《麥克白》(1606)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瀰漫着一種陰鬱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勳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只是家庭遺傳(如《阿伽門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狄甫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慾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僞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慾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瞭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慾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爲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裏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瞭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女巫的預言使麥克白內心的隱祕的權力慾望浮出水面,而鄧肯對他過火的獎賞和誇讚,增強了他的慾望,鄧肯說“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麼也許我可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這樣的話說得太過火,不應出自一個國君之口,客觀上表現了鄧肯對麥克白的依賴性。也刺激了麥克白的野心,使認爲自己攫取王位也並非是全無理由的:因爲自己的功勞很大。

麥克白篡奪了王位之後,又暗殺了自己的戰友班柯。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麥克白唯一忌憚的人,殺鄧肯之前,他就曾想收買他,“您聽從了我的話,包您有一筆寶貴到手。”但班柯拒絕了他:“爲了覬覦寶貴而喪失榮譽的事,我是不會幹的。”既然收買不成 ,他又知道自己的許多祕密,爲了坐穩自己的王位,麥克白幹掉他,誅除異己本就是政治家慣用的伎倆,中外如此,沒什麼奇怪。至於後來麥克白的失敗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個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會遭到各個階層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衆叛親離,可以把任何一個國王掀下臺。

《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藝復興倡導“人本主義”,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涌現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劇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義色彩。《麥克白》一劇中麥克白的鬥爭精神和他的力量體現了人的力量。

莎士比亞《麥克白》的作品主題是什麼?作品主題及藝術特點介紹 第2張

命運無常

從主題來說,如果把《麥克白》看作是一部關於人的追求和存在狀況的悲劇,女巫三姐妹就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命運。麥克白的悲劇說明了命運的反覆無常——她引誘你,激起你的希望和慾望,許諾你的未來,卻欺騙你,最終拋棄你毀滅你。人最終所得到的,除了虛無感和無意義感外,什麼也沒有。麥克白同命運三姐妹的兩次相見,都處於他人生的重大關頭。第一次命運許諾麥克白會成爲蘇格蘭國王,這一步實現了。第二次見面起因於麥克白的危機感,他的國王生涯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快樂,他失去了安寧、友誼、信任和愛(同謀弒君大大削弱了麥克白夫婦之間的感情)。整個國家都在反對他,臣子們在預謀顛覆,他們同潛逃到英格蘭避難的王子們取得了聯繫。而麥克自從女巫那兒得到的仍然是肯定的回答——沒有一個婦人生的孩子能傷害他,沒有人能打敗他,除非勃南樹林會移動。命運用她意義含混只含有一點點真實的預言,兩次欺騙了麥克白。女巫的話從字面上理解是真實的。麥克白當上了國王,沒有一個婦人生的孩子能傷害他;沒有人能打敗他,除非勃南會移動。然而,命運又確實欺騙了他。麥克白的國王生涯簡直是一場噩夢。命運答應他皇冠,卻沒有告訴他所伴隨的無法承受的痛苦。命運告訴他沒有人能夠征服他,卻向他隱瞞了麥克德夫是早產兒的事實,而英國軍隊砍下樹枝做掩護,使勃南樹林似乎在移動。命運引誘了麥克白,一度寵愛他,最終拋棄了他。命運被描述成一個玩弄人的淘氣精靈,反覆無常,不可捉摸。麥克白最終所經歷到的幻滅感,使《麥克白》的悲劇有了某種普遍意義。麥克白追求的幻滅,是人的追求的悲劇,麥克白的悲劇,是人存在的悲劇。麥亮白從他的追求中得到的只是一種悲劇性的意識——人生的無意義。

倫理道德

根據美國學者斯尼德分析,《麥克白》中的角色分成兩種類型:超自然世界和自然世界。三個女巫代表超自然世界,她們具備超自然的能力,代表了促使人們走向邪惡的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女巫的預言反映了生活中的一種可能性、但是並不具有確定性。斯尼德還認爲屬於自然世界的人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代表了國家機制的鄧肯和他周圍的臣於,另一類是受到女巫影響的班柯、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按理說麥克白如願以償當上了國王,應行使王權,富國安民。但是,由於他的新身份的建立是對傳統的倫理秩序的破壞,所以他的王國是不可能穩固的。因爲“沒有一個王位能脫離社會。在君主制中,國王是社會陣營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國王的身份包含兩層意義:個人範疇和集體範疇。在個人方面,國王是被授予王權及頭銜的個人。在集體方面,國王代表了整個社會機制。”這就是說國王的身份要得到整個社會機制的認可,他的頭銜才能正式確立,才能行使國王的權力。麥克白違背了君臣倫理,他弒君篡位是對普通信念的破壞,對時代倫理聯席的倒行逆施,所以他建立的王權得不到人民的承認,他的“國王”身份也校認爲不合法,得不到社會和人民的承認。

麥克白身份轉變而引發的這場悲劇展現了莎士比亞時代的倫理道德傾向,說明了維護社會公認的倫理秩序的重要性。人們只有恪守自己的本分,控制住內心的慾望,遵循倫理聯序,每個人從自己的倫理身份出發來實現各自的倫理價值,個人才能獲得幸福生活,國家才能和平昌盛。

莎士比亞《麥克白》的作品主題是什麼?作品主題及藝術特點介紹 第3張

藝術特色

人物命運能從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釋,是《麥克白》作爲性格悲劇的一個審美特徵。但劇中對麥克白及其夫人內心風暴的精當刻畫,纔是其中最精彩之處。

爲刻畫麥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夢幻,突出麥克白夫婦的內心風暴。所以,該劇雖有馬爾康代表的道德一方與麥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衝突,但是主要的衝突卻是麥克白自己內心的衝突。外在衝突一方的力量與氣勢太萎弱,不能與麥克白的氣勢相匹配,因而雙方的衝突不具備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麥克白內心善惡、權欲與理性的衝突才具有動人的力量。麥克白對自己的慾望始終有清晰的理性。

有人認爲麥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徵,其實兩者存在着極大的差別,普通人犯罪時,會因爲慾望的而忘記慾望可能帶來的罪惡,但麥克白對自己的慾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始終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顧罪惡去實現自己的慾望,是因爲權欲的力量實在太強,並且又不斷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馬爾康被鄧肯封爲勃蘭特親王時,他意識到他是一塊橫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須跳過這塊巨石。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慾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因而他說:“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慾望。”從中我們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領會到麥克白內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內心風暴。

行功論賞之後,鄧肯忽然心血來潮,要到麥克白的城堡殷佛納斯去作客。麥克白夫人慫恿麥克白在家中幹掉鄧肯。但麥克白內心矛盾重重,一時難以作決定,一方面,他“躍躍欲試的野心”,“不顧一切地驅着他”去“冒顛躓的危險”。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說:“他到這兒本有兩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親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絕對不能幹這樣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應當保障他身體的安全,怎麼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這個鄧肯秉性仁慈,處理國政,從來沒有過失,要是把他殺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弒君重罪。”

在這種兩難之時,麥克白夫人的鼓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麥克白夫人是個極聰明的女性,她深諳其夫的個性和弱點。所以其鼓動言語纔會有立竿見影之效。她先以愛情來擠兌麥克白:“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是同樣靠不住的東西。”繼而,又用一個軍人最忌諱的懦弱來激將麥克白:“你寧願像一隻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爲的生命的裝飾品的名譽,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爲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後面嗎?”這兩點都是麥克白的致命之處,因此他才鐵定了謀殺鄧肯之心,他說:“請你不要用說了,只要是男子漢做的事,我都敢做,沒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膽量。”

麥克白夫婦定好嫁禍於衛士的計策,決定謀殺鄧肯。暗殺之前,“殺人的惡念”使麥克白看到異象——把在他面前搖晃的刀子,它的形狀象他拔出來的那把一模一樣,它指示着他要去的方向,告訴他應當用什麼利器。很明顯,刀子是麥克白內心殺人惡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於他內心經歷着激烈的內心衝突,面對善惡的抉擇,麥克白並不像他所說的那樣有膽量。殺人的惡念讓他恐懼,他說“堅固結實原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漏了我的行蹤。”他不是逃避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逃避自己對自己的審判。

之後莎翁對麥克白謀殺鄧肯與暗殺班柯後的心理狀態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謀殺鄧肯之後,麥克白聽到臆想的聲音:“不要睡了!葛萊密斯已經殺害了睡眼。”暗殺班柯後,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這是麥克白內心激烈衝突的結果,是他內心對自己審判的理性觀念的外化。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於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麥克白與班柯本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

班柯也像麥克白一樣,有深沉的權力慾望,但他的理性與道德的力量也一樣的強,並且女巫給他的預言並不是直接針對他而是針對他的子孫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獲取的,假如女巫對班柯和麥克白的預言交換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個像麥克白夫人那樣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與麥克白走同樣的一條路。殺死班柯之後,麥克白內心衝突開始減弱,從那以後,他“心裏想到什麼便把它實行,不再有任何的疑慮”,他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瘋狂的暴君。人與命運的衝突也開始激化起來。

“我曾經哺乳過嬰孩,知道一個母親是怎樣憐愛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會在它看着我的臉微笑的時候,從它的柔軟的嫩嘴裏摘下我的乳頭,把它的腦袋砸碎。”但她畢竟是女人,堅強的外表掩飾不了她內心的軟弱,她最後的夢遊泄露了她心底的祕密,表現出她外強中乾的秉性。不過,這反而顯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夢遊往回考察,可以發現,麥克白夫人內心的風暴並非像劇本表面描寫的那樣平靜,事實上,她內心的風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爲了安慰麥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內心風暴壓抑着,第三幕第二場,麥克白夫人獨處時,獨白道:“費盡了一切,結果不是一無所得,我們的目的雖然達到,卻一點不感覺滿足。要是用毀滅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滿着疑慮的歡娛裏,那麼還不如被我們所害的人,倒落得無憂無慮。”其內心的痛苦與衝突是深邃的,但麥克白上來後,她馬上隱蔽了自己的情緒,轉過來安慰麥克白:

“啊,我的主!您爲什麼一個人孤零零的,讓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侶,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個己死者的身上?無法挽回的事,只好聽其自然;事情幹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場)

兩段話的語氣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爲關心體貼麥克白。從這點看,麥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愛之處。內心的衝突必然要有一定的發泄方式,麥克白夫人不斷壓抑自己內心衝突的結果,導致了她的夢遊和全面的崩潰。由此可見,與麥克白狂風驟雨式的衝突相比,麥克白夫人的內心風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靜,內部卻波濤洶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