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李爾王作品主題簡析

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李爾王作品主題簡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是其四大悲劇之一。故事來源於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本身大約發生在8世紀左右。後在英國編成了許多戲劇,現存的戲劇除莎士比亞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無名氏作品,一般認爲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改編此劇而創作的。故事講述了年事已高的國王李爾王退位後,被大女兒和二女兒趕到荒郊野外,成爲法蘭西皇后的三女兒率軍救父,卻被殺死,李爾王傷心地死在她身旁。

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李爾王作品主題簡析

作品主題

 倫理思想

從權力角度考察《李爾王》中的倫理思想,對李爾王分封國土的舉動也不能給予徹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認爲李爾王分封國土的情節不可信,但是卻忽略了中外歷代統治者尤其重視繼承權問題。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爾王在沒有兒子繼承王位的情況下,考慮自己百年以後的權力繼承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親情的角度考慮,準備將國土分給自己的三個女兒也是他的唯一選擇。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權統治下,這樣的分封是無可指責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的唯一最佳選探,即通過父權與王權的雙重作用,保證統治者繼承權的延續。

在李爾王的意識裏,作爲君王,這個國家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爾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義的行爲。而柯苔莉亞以道德的名義不贊成李爾所要求的花言巧語,雖然其中沒有任何欺詐和搶劫的意願,但是,在李爾看來,反對一方的柯苔莉亞的“真話。對他的權威構成了不可饒恕的挑戰,她不但得不到她所應該得到的一份應有的財產(國土),而且被李爾視爲是“非正義“、“非道德”的舉動,在李爾一方藉助了君王的倫理,同時,在柯苔莉亞一方也藉助了道德倫理的力量,而最後,大多讀者是傾向於後者的。

權力慾望

從擁有到失落、被剝奪,到最終的放棄,李爾完成了他由一個至尊的王者淪落爲絕望的貿者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生存是因爲他相信自己還有“擁有”的可能和希望,他無情剝奪了考狄利亞的緩承權,他相信他還擁有其他兩個女兒的忠誠和愛戴;他毅然離開裏櫻的塌地,他相信他還擁有高納里爾的愛,被高納里爾逐出城堡後他在暴風雨的荒原上無所顧忌煌詛咒呼嘯,他相信他還擁有呼喚自然的威力來報復這無情世間的力量。但是,當他終於意識到他已經一無所有的時模,那種支撐他精神和心靈的柱子便襲然倒塌,瘋癲也成爲李爾無可逃脫的宿命。

可以說,李爾王瘋癲的根本原因是曾經“擁有權力”這現實以及由此帶來的虛榮和慾望。他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權力使他被奉承和諂媚所包圍.而這種氣氛中人往往趨向於“不受自己的祕密性質的控制,而成爲世界表象一切誘惑肉體和靈魂的事物的犧牲品。”在頭上那頂王冠的光芒的籠罩下,任性成爲李爾性格的主要特徵。

他被剝奪了權力之後.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都顯得不中用,或者說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這一切都產生一種後坐力,使他成爲必然的獵物。

更糟糕的是,當人們在使用權力緩解自卑感的同時,並不能真正賦予權力者以精神的力量,於是內心上更爲實在而根本的空虛導致了人類權力的濫用和意志的絕對不滿足。只有在面對貪婪時,意志纔是自由的。

而現代社會解決矛盾的方法的邏輯則是這樣的一既然個人對權力的慾望不可能消滅並且一方壓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麼幹脆以整個教會或者國家主體作爲剝削者對每個個人進行奴役——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之下人類纔有可能是平等的。權力是看似邪惡,但確實爲生命的本質

而不可消滅,任何入對其權力的剝奪都不可避免地淪爲李爾王的“徹底的空虛”,所以權力的“溫和轉化”比權力的消滅來得更加實際。而這—過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權力在概念上馴化爲“權利”(溫和的政治權力)與“金錢”(可量化操作的財產權力)。

翻開現代文明史,權力與瘋癲的矛盾隨處可見,就連極力鼓吹權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終滑入瘋癲的泥潭。於是;同樣關注權力的福構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權力規訓下的人,他明確提出,人應該回歸自我。而回歸自我的訓練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節制”正像—般斯多葛主義者所提倡的那樣.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狀態,國王與平民對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徹底承認人類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爲主與情感的固執,徹底的順應自然而不僅僅地順其自然,纔有可能冷靜地看到人生的真傷,避免老李爾王的悲劇。而反過來說,如果人類無法看見自己的不自由性,無疑便會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霧下四處碰壁,永遠也無法達至真正的自由。

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李爾王作品主題簡析 第2張

 藝術特色

《李爾王》這部劇作中,衆多的自然意象被納入其中,從廣度與深度上極大地拓寬了文本所及的領域。自然意向的使用不但使得整個作品架構更加舒張,氣勢更加宏大,也使得自然本身超脫了其物質性,而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性意義。

從整個劇情的發展上看,自然的變化始終與劇情的起伏變化保持着密切的關係,起到了鋪墊、承接、抒情,與激發觀衆思索的作用。爲劇本增添了極其豐富的闡釋空間。第一幕開啓時,天氣晴好,展現出了生活的有序和人物生命狀態的平靜。第一幕第一場之後,卻出現了不詳的預兆,爲接下來李爾王命運的轉折做了暗示與鋪墊。李爾將王權給予了兩個女兒,卻將樸實真誠的小女兒驅逐出自己的國度;愛德蒙憑藉陰謀手段愚弄了葛羅斯特,使自己的兄弟愛德伽被驅逐。此時的葛羅斯特已經朦朧地預感到,“最近這一些日蝕月蝕果然不是好兆;雖然人們憑着天賦的智慧,可以對它們做種種合理的解釋,可是接踵而來的天災人禍,卻不能否認是上天對人們所施的懲罰。”“我們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只有一些陰謀、欺詐、叛逆、紛亂,追隨在我們的背後,把我們趕下墳墓裏去”。隨後,放棄了王權的李爾王被兩個女兒逐出家門。一時問暴風席捲,大雨傾盆。接下來的第三幕,在李爾“渺小的一身之內,正在進行着一場比暴風雨的衝突更劇烈的鬥爭。這樣的晚上……獅子和餓狼都不願沾溼它們的毛皮。他卻光禿着頭在風雨中狂奔,把一切付託給不可知的力量。”在這裏,天氣的變化既推動了劇情發展,也將人物心理、情感上的變化很好地給予了詮釋。

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李爾王作品主題簡析 第3張

悖論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設計了不少人物對白的悖論,這些悖論背後隱藏了社會的秩序、人物的情感、甚至作者對劇中人物或當時的社會的情感傾向。

作品影響

伊麗莎白時代之後,不同國家和地區一宜在上演《李爾王》的各種翻版:在俄國,屠格涅夫發表了《草原上的李爾王》;在日本,黑澤明導演了被稱爲“東方李爾王”的電影《亂》。

作品評價

英國詩人雪萊:“《李爾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戲劇詩的樣本。”

莎士比亞專家布拉德雷:《李爾王》經常被稱爲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他戲劇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們被迫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亞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許大部分最瞭解和欣賞莎士比亞的人會選擇保留《李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