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楊嗣昌:深受崇禎信任的大臣,卻誤君誤天下

楊嗣昌:深受崇禎信任的大臣,卻誤君誤天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綜觀整個明末衰亡的全過程,明朝在軍事上蠢材層出不窮的情景,實在是歷朝所罕見。如果說李景隆的愚蠢是印證了民間"富家多敗兒"的古訓,那麼其他的兩位蠢材,只能是拜明朝文官書生誤國的鬧劇所賜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明朝的蠢材中,楊嗣昌集中了袁應泰和李景隆二人諸多共同點,比如他也是名門之後,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學士楊鶴,這個和李景隆類似。他也是個頗有才幹的文官,字寫的好,又能言善辯,這個和袁應泰類似,但身爲蠢材,楊嗣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但行事愚蠢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爲人品德之敗壞,性格之奸詐,也爲另外兩爲明朝蠢材自嘆不如。實事求是的說,楊嗣昌也不是沒有優點,他能說會道,加上凡事能夠體察皇帝用心,因此很得崇禎寵信。

而且,他還是一個不錯的理論家,在鎮壓中原李自成的方略上,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術構想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外交方略都是解決明末問題的良策。可理論好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楊嗣昌偏屬於那種動嘴皮子強動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個參謀位置上,估計還能發揮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於是好方略變成了爛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禍害了個乾淨。

先說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想法確實不錯,要是實行的好,足夠把李自成置於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錢,明朝早就國庫空虛了。楊嗣昌病急亂投醫,居然用起了漢武帝時代的"均輸法"。結果,大筆的軍餉平攤到普通百姓身上,軍費沒籌集多少,反而以火澆油,搞的原本沒造反的地區也叛亂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們更是鐵了心跟隨李自成造反了。楊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錯,他提拔熊文燦做五省總督,本來此時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官軍連戰連捷,已經幾乎要把農民軍趕盡殺絕,楊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爛招降農民軍。

這下可好,原本走投無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絕處逢生,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熊文燦做事更是迂腐,他僅僅是得到了農民軍口頭投降的承諾,便接納了農民軍投降,結果張獻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沒有解除武裝,反而得到熊總督大批糧草賑濟,直接幫助了人家休養生息。待到羽毛豐滿,原本已經投降的農民軍們臉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戰火又起。明朝白費了大批糧食軍費,卻最終功虧一簣,成了毫無收穫的瞎折騰。

再說"攘外必先安內",想法很好,明朝絕不能兩線作戰,必須要首先安下一頭,全力對付內患,可自古以來,談判都是要憑實力說話的,否則只能任人宰割。楊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卻被關外的滿清當猴耍。公元1638年,滿清皇太級統帥重兵饒過山海關入寇中原,在北京周邊地區大肆殺掠,事情到了這一步,楊嗣昌還傻不拉唧的想着"議和"。馳援京城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只說了一句反對議和的話,就被楊嗣昌懷恨在心,接着公報私仇,先是隻分給盧象升幾千老弱兵卒,企圖把盧象升往虎口裏送。

滿清也知盧象升是明朝難得的軍事人才,於是集中重兵把盧象升包圍在鉅鹿,危機時刻,楊嗣昌坐擁重兵,竟眼看着盧象升身陷重圍而不救。盧象升浴血奮戰,與清軍數倍於己的精銳部隊激戰一整天,在手刃數十清兵後慷慨殉國。事後,楊嗣昌爲掩蓋己過,居然誣陷盧象升臨陣脫逃,直到鉅鹿當地父老尋到了盧象升的屍身,楊嗣昌竟連扣八十多天,不驗屍,不上報,如此奸詐陰刻,實在是評書《楊家將》裏潘仁美的翻版。可問題是,評書裏的潘仁美畢竟還有軍事才能,楊嗣昌在這方面簡直是膿包。

楊嗣昌:深受崇禎信任的大臣,卻誤君誤天下

更可氣的是,滿清大軍肆虐中原,楊嗣昌總督各路援軍,竟然畏敵如虎,不敢與清軍交戰,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着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燒殺搶掠。此次入寇,清軍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殺掠平民二十萬人,明軍不敢與之交戰,只是默默的跟在清軍身後,禮送清軍出境,如此打法,連清軍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級命令士兵們在樹上寫下"百官莫送"的字樣,嘲諷楊嗣昌,此種羞辱,爲中國歷史所罕見。

打仗沒本事,楊嗣昌推卸責任倒是有一手,每次打了敗仗,楊嗣昌總能列出一大堆理由,將罪責推卸到下面的官員身上,比如此次滿清大入寇,事後明朝共有三十六名巡撫總兵被論罪斬首,而最大的責任人楊嗣昌卻絲毫無過。實在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楊嗣昌心胸還極爲狹隘,明末幾位難得的名將,如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均曾遭其排擠陷害,自壞長城。論起明朝雙線作戰的失敗,品德低劣志大才疏的楊嗣昌實屬敗事第一人。

但報應總會到的,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親率大軍南下圍剿張獻忠,明軍初戰得利,將張獻忠打的全軍覆沒,關鍵時刻,楊嗣昌妒忌病又犯,與屬下大將左良玉與賀人龍鬧意見,結果兩位大將罷工撂挑子,虎落平陽的張獻忠終於逃出昇天。之後,張獻忠在湖北四川一帶大打游擊戰,把楊嗣昌耍的團團轉,當地百姓編成民歌嘲諷楊嗣昌"好個楊閣部(指楊嗣昌),離我三尺路。"轉來轉去,張獻忠趁楊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機會,奇襲襄陽,殺了明朝的襄陽王,遠在四川的楊嗣昌如聞青天霹靂,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無奈之下,楊嗣昌拿了一瓶毒藥,一仰脖服毒自盡了。

可笑的是,楊嗣昌死訊傳來,崇禎帝居然還不治其罪,以"剿賊功"追贈其爲太子太傅,今天有許多人給崇禎"說好話",認爲這位皇帝是有才幹的,事實上,崇禎爲人,陰險猜忌,做事偏執,偏偏寵信楊嗣昌這種無能又品德敗壞的小人。識人眼光如此愚蠢,明朝不亡纔怪。更可笑的是,清朝立國後編修明史,楊嗣昌的兒子楊三鬆上竄下跳,企圖給自己老爹"翻案",不過公道自在人心,編修明史的清朝儒生們也沒受他的誤導。最讓人可悲的是,日後張獻忠攻克楊嗣昌老家武陵,將楊嗣昌的祖墳扒了個乾淨。其實他這樣做實在是"恩將仇報",對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們來說,楊嗣昌算得上屢屢救他們逃生的大"恩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