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熟的中華文明,繁育了燦若繁星的大神羣體。但受制於人性及制度的侷限,縱觀2000多年的封建史,能夠同時實現建功立業 、安身立命這兩大人生目標的,可謂鳳毛麟角;功高震主、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兩大鐵律毀掉了無數才華橫溢、功勳赫赫的人才。

那麼,有沒有靠本事吃飯、不溜鬚拍馬,卻能兼顧立業、立命兩大課題的人才呢?其實還挺不少,早期有西漢開國功臣張良,中期有再造大唐的郭子儀,近代有被人奉爲半個聖人的曾國藩。這裏咱們要講個冷門但更加傳奇的:中唐著名政治家、戰略家、謀臣李泌(bì)。

對於這個名字,你也許會聯想到《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流量小生扮演的“李必”;不過真實歷史上的李泌可要比電視劇中厲害得多,這是位智商、情商雙雙頂級,辦事、搞關係都遊刃有餘的一代奇才;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複雜政壇,他歷經四帝而不倒,廟堂之高、江湖之遠都能從容駕馭,揮放自如的瀟灑人生,讓人欽佩不已。

貴胄之後、少年奇才,張九齡的忘年好友

李泌出自關隴貴族,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弼的六世孫。有些朋友也許不明白這個家世的來頭,列幾個名人你就懂了: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也是八柱國之一,是李弼的同僚;隋朝末年威震中原、一度最具帝王相的瓦崗領導人李密,正是李弼的曾孫;隋朝皇帝楊堅家族所在的十二大將軍,嚴格來說是八柱國的手下。

這是個曾經壟斷中原政治上百年的貴族集團。經過初唐科舉制的推行,到了李隆基時期,關隴貴族的特殊地位雖早已瓦解,但李泌家族世代官宦、輩輩封公,其政治資源、教育優勢仍非尋常人所能比擬。幼年時的他即粗通儒、道、佛知識,7歲便能下筆寫文,被公認爲當時的一代神童。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宰相張說見到李泌,驚喜地恭賀唐玄宗李隆基得到一位奇才;李隆基也驚歎於李泌的才華,曾因此對他家進行賞賜,囑咐其父母"善視養之",並且還讓時爲忠王的李亨主動放下身段與其結交。

而以才華橫溢、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著稱的名相張九齡,也對這位少年一見稱奇;雖然二人年齡(年長近50歲)、地位相差懸殊,但張九齡對李泌視如知己,稱其爲"小友",二人結爲忘年之交。

李泌長大後,學識越發淵博,尤其熱衷黃老之術、精通《易經》,經常隱居於嵩山、華山、終南山,儼然一個超然世外、雲遊四方的青年高人。但在同時,他也經常給朝廷上書議論時政,有一顆積極的入世之心。

見到李泌的文章後,李隆基想起了這位神童,於是把他召進朝廷,請其爲自己講解《老子》;而此時的李亨已經被冊封爲太子,李隆基於是讓李泌以“待詔翰林”的身份充當東宮幕僚,跟老友李亨共事。

此時的李亨和李泌,名義上是上下級,實際上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雖然李亨更年長,但他常以“先生”稱呼李泌。

不過當時的大唐王朝看似歌舞昇平,實際上已暗潮洶涌,對於表面上刻意討好李隆基、背地裏卻心懷不軌的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年輕氣盛的李泌作詩諷刺,被楊國忠想方設法外貶到了蘄春郡。李泌則藉機溜到潁陽縣當起了隱士,一邊潛心研究學術、一邊默默觀察時政走向。

運籌帷幄、進退自如,與三任大唐皇帝亦臣、亦師、亦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逃向四川、太子李亨則北上朔方。在靈武稱帝后,李亨(即唐肅宗)立即派人尋找李泌;得知老友召喚,李泌立即冒着危險,從戰火紛飛的嵩山一代奔赴朔方。

危難之際逢故交,爲了方便李泌大展拳腳,唐肅宗曾想任命其爲右相,但被婉言謝絕;那段最艱難的時間,李泌以賓客的身份協助李亨;李亨也還像當初那樣,尊敬地稱其爲“先生”。兩人“出則聯轡,寢則對榻”,事無大小,甚至連任命將相,李亨都向李泌請教,史書稱其“權逾宰相”。李泌也毫無保留,所有的疑難問題,他都能在第一時間提供出最爲合理的對策,成了李亨最爲得力的幫手。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第2張

對於如何平定安史之亂,李泌結合自己對敵我形勢的判斷後,提出了“挫其銳,解其紛”的戰略思路,即暫緩收復長安、洛陽,憑藉朝廷手中的地域、人口、兵源優勢,西起關中、北至范陽,對叛軍全線施加壓力,“以逸待勞,來避其鋒”,讓叛軍疲於奔命;其後優先直搗范陽老巢,在中原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將叛軍一舉殲滅、永絕後患。

然而急於建功立業的唐肅宗沒有聽從這個建議,兩京收復後,叛軍果然退守河北,即使安史之亂平定後,河朔三鎮也成了大唐王朝終生難以徹底解決的頑疾,爲繁鎮割據愈演愈烈埋下了隱患。

不過在那個時期,出於對武將的忌憚,宦官羣體也得到了唐肅宗的重用,李輔國更是一度權勢滔天。對於李泌享受的優待,這位頭號閹宦極爲嫉恨,甚至策劃排擠、陷害;李泌察覺形勢不對,在平叛大局已定後,果斷捨棄救國功臣的富貴前景,堅決請求歸隱衡山,從此遠離廟堂之中的殘酷博弈,優哉遊哉繼續自己的修道生活。當然了,李亨也沒忘記這位給自己雪中送炭的老友,賜給他三品俸祿的待遇。

幾年後,唐肅宗的長子李豫即位,是爲唐代宗,由於當初受過李泌的教導與保護(見後文),他登基後立即召回了這位前輩,任命其爲翰林學士。爲了把李泌留在身邊,唐代宗既給他安置豪華的宅邸,又親自做媒幫他娶妻。但越是這樣,李泌越被宰相元載視爲潛在的威脅。不久後,元載糾結同黨,以江西缺人爲由,費盡心思把李泌排擠出了朝廷,擔任江南西道判官一職。

公元777年,元載被剷除,李泌被召回京;但唐代宗正要重用他時,覬覦權勢的宰相常袞又想方設法把他排擠到了澧州、杭州等地,當起了地方官。但即使在地方,李泌的才華也無法被埋沒,他兼理論家、實幹家與一體,所到之處無不政績顯著。此外,遇到一些棘手的軍國大事,唐代宗仍會不遠千里徵求李泌的意見,太子李適(kuò)也跟李泌交情匪淺。

公元779年,李適即位,是爲唐德宗。兩年後,由於積極推進削藩戰爭引發了涇原兵變,唐德宗被迫離開長安避難。在這個艱難時刻,他像祖父李亨當初那樣緊急召見李泌,讓其隨時待在自己身邊,以便及時請教平亂之策。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第3張

公元785年,陝虢都知兵馬使達奚抱暉擅自殺害節度使,向朝廷索要官方任命。這種情況一向極難處理,拒絕,可能引起兵變;同意,則會助長這種擁兵自重的惡劣風氣。形勢危急,李泌挺身而出,他單騎前往,略施巧計、連蒙帶嚇,沒費多少功夫就奪取了陝虢兵權,輕鬆扼殺了潛在的兵變。

兩年後,在陝西地區參加防秋的4000名淮西兵叛逃,其後往東南歸鄉,沿路朝廷軍隊無法阻攔。李泌靈機一動,他先向叛軍提供糧食,成功麻痹了敵人;其後卻在對方的必經之地太原倉隘道設下埋伏,出其不意的發動攻擊。不久後,這股叛軍餘部被絞殺殆盡。

同年中,李泌入朝正式拜相,但他僅在相位待了兩年就去世。在有限的時間裏,他對內勤修政務、實現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對外達成“貞元之盟”,聯合回紇、大食遏制吐蕃,內外兩方面促進了大唐王朝局勢的穩定。

文能出謀劃策、治國理政,武能帶領軍隊、平定叛亂,李泌可謂文武全才。但這還沒完,他還有一項特別出色的技能:協調關係。

協調人際關係的大師

在殘酷的封建政治傾軋中,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協調關係保證統治集團穩定的,實在是鳳毛麟角。而李泌恰恰特別擅長這種業務。

當初唐肅宗李亨在位時,爲了報復當初李林甫對自己的迫害、打壓,曾計劃將其開棺焚屍、挫骨揚灰,以泄心頭之恨。但李泌提醒他一不能顯得自己心胸狹窄,二不能刺激身爲太上皇的李隆基,最終阻止了這一行動;

李亨收復長安後,曾寫信請求李隆基回京繼續當皇帝,自己則退回東宮。但這種方式顯然不合理:李亨已經率軍收復了長安,天下人心已定,李隆基不可能再度當皇帝;所以李亨此舉,既可能造成人心不穩,也會讓李隆基心存疑慮,反而會惡化原本就尷尬的父子關係。

李泌知道後,隨即以百官的名義寫了一封表書,聲稱請求太上皇回京享福、讓皇帝一展孝心。這封信讓李隆基成功地下了臺階,他高高興興回到長安,正式把傳國玉璽交了給兒子,在法理上完成了權力交接。

通過這兩件事,李泌成功化解了李氏父子的矛盾,促使兩任統治集團相安無事、維護了政壇的穩定。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第4張

後來,唐肅宗曾計劃任命頗得人心的建寧王爲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李泌以初唐李建成、李世民爭權的慘案爲先例,經過多次勸說,終於改由太子(即後來的唐代宗)擔任這一職務,避免再度出現藩王戰功、聲望超過太子的情況(否則也許又是一場玄武門事變);

唐德宗在位時,也產生了廢立太子的念頭,面對這種尋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帝王家事,仍舊是李泌挺身而出,他列舉了貞觀以來數次易儲風波造成的危害,極力進行勸阻。唐德宗勃然大怒,甚至以滅族相威脅;但即使如此,李泌仍神色淡然、不卑不亢,據理力爭,最終成功改變了唐德宗的念頭。

除了協調皇室內部矛盾外,李泌還積極保全功臣。唐德宗猜忌心極強,在遭受涇原之變的羞辱後更是對武將極爲忌憚。對於當時立下大功的兩位名將李晟、馬燧,他曾以明升暗降的套路奪下了兵權;李、燧面對這一情況,內心極爲恐懼,擔心自己會遭受兔死狗烹的悲慘命運,君臣關係一度極爲緊張。

李泌並沒有明哲保身,而是顧全大局、積極斡旋,他用一句:“陛下誠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成功打動了唐德宗,君臣之間放下心結,李、馬二人也對李泌感激涕零、心悅誠服。

公元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唐德宗追贈他爲太子太傅,風光大葬;公元1722年,李泌與歷代功臣共40人,被康熙尊送從祀歷代帝王廟的待遇。

在安史之亂前後那段時期,武將擁兵叛亂、宦官權臣亂政的亂象交織上演,殘酷的軍事與政治鬥爭,讓無數大臣朝不保夕、戰戰兢兢。

中唐謀臣李泌才謀如何?一代奇才,深受四任皇帝信任 第5張

而就在這段黑暗的歲月,李泌既沒有退縮、也沒有擅權,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無論身在何處,都秉承忠君愛國之心,積極爲平定叛亂、治理國家出謀劃策;

在政治迫害成風的大環境下,李泌不黨同伐異,也不助紂爲虐,更不獨善其身,他從大局出發,多次協調皇室內部、帝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爲此不惜冒着忤逆聖意乃至殺頭的風險。這種坦坦蕩蕩、竭誠爲公的態度,使他受到了歷任皇帝的尊重。

但伴君如伴虎,李泌之所以屢屢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全身而退,與他高超的政治智慧無不關係。《舊唐書》稱他“累爲權幸忌嫉,恆由智免”,他最大的智,就是上文提到的信奉道教。

史書嘲諷李泌:“居相位而談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但這種看似愚昧的信仰,更像是李泌的一種生存方式,他依靠求道的包裝,成功樹立起淡泊名利、毫無野心的人設,既獲取了皇帝的信任,又避免了同僚們的嫉恨;正是因爲這樣,在激烈的朝堂博弈中,李泌雖歷經數次沉浮,卻總能以全身而退。這一招,也許是借鑑了當初張良的榜樣。

知易行難,張良、李泌之所以難能可貴,就在於他們身懷救國濟民大才,卻能在實現抱負後無視榮華富貴的誘惑,敢於裝瘋賣傻、急流勇退。時至今日,這仍具有借鑑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