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朝並沒有科舉制度,那些平民百姓是怎麼出人頭地的?

漢朝並沒有科舉制度,那些平民百姓是怎麼出人頭地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沒有科舉,平民百姓是如何有出頭之日的?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中,宋仁宗時期可謂是人才輩出,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等人均在這個時代大放光彩。對於我們來說,這些人陪伴我們最多的是他們流傳千古的詩詞,而在那個年代,他們有着自己的使命,十年寒窗苦讀,參加科舉,步入仕途,對當時的朝廷政治、經濟以及後世的發展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宋朝所採用的科舉制度,歷經隋唐兩代的發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公平公正,防範更加嚴密,規矩更加嚴格。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考場舞弊案時有發生,除此以外還有考官爲了迎合當權者的喜好而主動替人作弊的。宋朝爲了防範這一現象,推出了連坐制度,即“互保連坐制”。“先稽其版籍,察其行爲,每十人相保,內有缺行,則連坐不得舉。”

漢朝並沒有科舉制度,那些平民百姓是怎麼出人頭地的?

然而在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之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察舉制與徵辟制,適用範圍最廣的時期是漢朝。在漢朝以前的周朝,主要是“鄉里選舉”,這樣很容易出現賄賂事件,而且周代階級分明,平民是很少有能達到統治層的高度的,人才的選拔方式並不高明。

春秋時期人才輩出、百家爭鳴。連續不斷的戰亂,使得百姓和國家大受其擾,這其中沒有森嚴的規矩,人才選拔卻也沒有多公正,有條理。秦朝一統天下,對於官吏選拔方面也更加嚴格,但還是逃脫不了世襲這一法則,但也出現了“九品中正制”的雛形。

察舉製成爲漢代選拔官員的重要形式。漢文帝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西漢法學家張釋之就是被袁盎舉薦成爲官員,他爲人剛正不阿,連太子在他手上都討不了好,最可貴的是他能秉公執法,屢次面對文帝的壓迫都能據理力爭,做出最公正的判決。朝廷甚至有句傳言: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

漢朝並沒有科舉制度,那些平民百姓是怎麼出人頭地的? 第2張

西漢名臣公孫弘兩次被推薦徵爲博士,之後更是憑藉他的才能被授予丞相之職。他求賢若渴,用自己的俸祿來供養有才幹的人,儘量爲朝廷選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死後封侯,是西漢第一位以丞相封侯之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是漢朝流行的一首童謠,意思大概是選出來的秀才連字都不認識,因爲孝道而備受好評從而入選官員的人根本不孝順父親。所謂清廉寒門世子不過是一灘爛泥,所謂勇猛良將確是膽小如鼠的無能之輩。

漢朝所採用的察舉制增加了寒門士子成爲官員、報效國家的可能,大大激發了平民讀書的積極性。但是這一制度的弊端也更加凸顯,地方官員極易收受賄賂,把非孝非廉的人舉薦做官,自己從中獲得利益,卻爲朝廷、百姓帶來了災難。

漢朝並沒有科舉制度,那些平民百姓是怎麼出人頭地的? 第3張

漢朝同時也流行買官,漢惠帝是竟然可以公然買官,雖然是爲了充實國庫,但隱患也是非常多,真是富更貴,貧寒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