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在漢朝負責哪些具體工作?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在漢朝負責哪些具體工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在漢朝負責哪些具體工作?

具體工作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祕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爲一萬石,御史大夫品秩爲二千石。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歷史變遷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爲“太常”;“衛尉”改爲“中大夫令”;“廷尉”爲“大理”;“典客”爲“大行令”;“治粟內史”爲“太農令”,武帝時改爲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爲“大鴻臚”,“郎中令”改爲“光祿勳”。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於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爲“大司馬”,漢哀帝時“丞相”更爲“大司徒”。

漢武帝時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員分爲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在漢朝負責哪些具體工作? 第2張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面爲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廷的差遣。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爲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

漢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藥;丞相死後,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並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西漢,皇帝與丞相的衝突在武帝時達到高峯,本來漢武帝對田蚡言聽計從,但田蚡得寸進尺。

相對於秦朝,官員職能變化最大的當屬御史大夫了,漢文帝時下詔:“制詔御史,其除肉刑。”從此,御史大夫成爲全國最高的監察官。

西漢時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漢武帝時期。這次改革始於與太皇太后對抗時期,是以政治鬥爭爲目的的變革,是被史家稱爲“大一統”一攬子改革的一部分。漢武帝的改革從根本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突出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把中央官員分爲內外朝更加強了中央機構爲皇帝服務的職能。至此之後,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對太尉和丞相的名稱變更外,再無值得一談之事。

西漢末年,王莽相繼爲大司馬、尚書令,逐漸掌握了實權,後自立爲帝,國號新。王莽不以國號“新”爲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書》的文章爲準。大司農改爲羲和,後更爲納言;大理改爲作士;太常改爲秩宗;大鴻臚改爲典樂;少府改爲共工;還有,“光祿勳”等改爲六監。就連百官、宮室、郡縣都換了名稱。但這些僅僅都是“託古改字”而已,同“託古改制”是不一樣的,換湯不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