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的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它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明朝的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它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明朝四大特務組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到明朝,人們就會情不自禁想起嘴上無毛,一副娘娘腔,心狠手辣的太監。雖然這裏有文學作品妖化的成分,不過客觀講,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四大組織,在明朝政治生活中,確實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給大明帝國籠罩上一層灰黑色。

那麼,這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它們在政治生活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最關鍵的一點,我們一定要弄懂,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組織,這纔算讀懂了歷史。本文第三部分,我將從歷史發展進程角度,爲您揭示,爲何歷史上總是屢屢出現類似組織。

四大組織的歷史沿革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其性質相同,都屬於明朝的特務組織,它獨立於朝廷機構,具有刺探、逮捕、審訊和判決權。它只對皇帝負責,其行爲不受司法限制,權力無限。

這四大機構的性質相同,但產生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不同。

1.錦衣衛

朱元璋自幼的磨難,讓他對官員們抱有天然的懷疑態度。老朱總怕官員們勾結,堵塞他的耳目,所以他急需有人幫他刺探情報,準確掌握官員們的隱私,錦衣衛就是在這樣環境下,於洪武十五年誕生的。

錦衣衛的職責爲偵察情報、逮捕審訊及案犯處置等,下設南北鎮撫司。三法司無權干涉錦衣衛辦案,相反還得積極配合。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下令廢止錦衣衛,將相關案件移交三法司。不過,朱棣登基後,又恢復了錦衣衛設置,並在鎮撫司設立了昭獄,錦衣衛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從朱棣恢復錦衣衛後,這個組織伴隨大明一朝,是四大組織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

2.東廠

明朝的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它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很多人以爲錦衣衛是宦官,其實不是,他們都是正常人。錦衣衛衙門設立在宮外,出入皇宮不便,這就帶來一個麻煩——與皇帝的聯絡不方便。另外,隨着錦衣衛與外朝文官集團關係的複雜化,利益輸送讓它失去了最初的純粹性。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朱棣於永樂十八年,成立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自己信任的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成立比錦衣衛晚了三十多年,卻始終沒有廢止,其一把手被稱爲“廠公”,一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

3.西廠

西廠跟東廠的性質完全一樣,並且都是由太監掌管,不過它的歷經要比東廠“坎坷”。

明朝的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它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第2張

大明成化十三年,京城突然出現“妖狐夜出”事件,說有個叫趙靈安的商人,路上撿回一美女,結果一夜之間趙府所有活物全都離奇死亡,且沒有一點傷痕,美女不翼而飛。從那以後,美女每夜四處遊蕩,不斷出現新的死亡報告,連皇宮都有不少宮女宣稱,見到過這位美女妖狐。

就在皇宮裏人心惶惶之際,有莫名其妙出現了“黑眚事件”,一團黑氣無緣無故降落在皇宮,盤桓很久。鬼怪事件還沒完,又出現一個叫李子龍的妖道,居然闖過戒備森嚴的守衛,出現大內,把明憲宗嚇個半死。

神經高度緊張的朱見深,令宦官汪直派人喬裝成平民,到民間刺探情報。汪直半真半假,帶回了一大堆“很有價值”的情報。爲了讓工作系統化,明憲宗乾脆成立了以汪直爲提督的西廠。

由於汪直工作“太努力”,在一片反對聲中,五個月後,西廠被迫裁撤。但僅僅一個月後,忐忑不安的明憲宗再度復立西廠。這一立就是五年,直到明憲宗發現汪直權力過度膨脹,被迫再度裁撤了西廠。

明武宗正德元年,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西廠陰魂二度復活。正德五年,隨着劉瑾勢力的倒臺,西廠終於徹底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中。

4.內行廠

內行廠很少爲人知,它存在的時間很短,最長不超過五年。西廠復立後,由谷大用擔任提督,東廠則由馬永成擔任廠公,可是這兩人與掌印太監劉瑾不和。於是劉瑾唆使明武宗,另起爐竈,成立了由劉瑾直控的“內行廠”。

內行廠跟西廠一樣,隨着劉瑾的覆滅,被永久性裁撤。

四大組織論高下

四大特務組織,承擔的職能是一致的,那麼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

錦衣衛是這些組織中,人數最多的一個,具體編制多少人,無法考證。舉個例子說明,某一天宋濂請客吃飯,第二天朱元璋問他都請了誰,宋濂老老實實作答。朱元璋很滿意,隨手從袖口裏掏出一張圖遞給宋濂,宋濂一看魂飛魄散,只見圖中清晰地表明瞭頭天宴席間,每個客人的位置。

也就是說,隨便一位官員,他們家的某位僕人,都極有可能是錦衣衛的密探!

錦衣衛負責偵查全國所有官民,但是它卻又要接受東廠的監督,而東廠又在西廠的監督之下,內行廠則負責所有官民及廠衛的監督。

也就是說,壽命最短的內行廠權力最大,西廠其次,東廠再次,最早成立的錦衣衛,則成了三廠的跟班。

有意思的是,權力越大的組織,其壽命卻越短。原因很簡單,因爲權力太大,組織成了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肆無忌憚的瘋狂,必然在各派勢力的打擊下,呈現出早夭的特性。

明朝的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它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第3張

四大組織產生的歷史根源

既然有了前者,爲何還要不斷締造職能重疊的機構呢?三廠一衛的職能其實與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重疊,皇帝們爲何要拋開三法司另起爐竈呢?明朝的特務機構是孤立事件嗎?

1.四大組織職能重疊,爲何會重複設置?

任何一個組織的誕生和消亡,肯定不是無緣無故的。在有了錦衣衛的情況下,依然不斷產生新的重疊機構,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原有的機構性質發生了變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皇帝對四大組織有一個不變的訴求,即獨立於文官集團,幫助皇帝監督官民,充當皇權的打手。這就要求這些組織與文官集團之間,有明確的鴻溝,甚至不能有個人的私利,只忠於皇帝一人。

可事實上做不到,當錦衣衛深深捲入利益集團的紛爭後,皇帝只好尋找更忠心的家奴——宦官,這就是東廠誕生的原因。當東廠逐漸官僚化後,其效率和忠誠度又呈現衰退狀態,於是西廠出現。當東廠、西廠都捲入朝政利益鬥爭中時,內行廠隆重出爐。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老機構“執行不力”,可以換領導,內部改革,爲何一定要另起爐竈呢?如果我們單純把廠衛的退化,僅僅看成是機構職能的問題,就很容易有這個疑問。

事實上,廠衛是明朝政治勢力的一極,他們與文官集團之間,既有合作又有鬥爭,形成政治生態的一環,根本無法剝離。這種狀態的形成,與明朝拋棄了三省六部制,實行內閣制有關。

廠衛雖然名聲不佳,但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臭名昭著,事實上,他們與文官集團的利益關係相當複雜。皇帝只能設立新組織,來遏制變質了老組織,很難做到一刀切。

明朝的四大組織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它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第4張

2.爲何要拋開三法司,另起爐竈新的組織?

這個問題比較好回答,三法司是朝廷機構,歸文官集團直接領導,皇帝不能直接插手,所有的工作按程序辦理,並接受監督和掣肘,是透明的。

由於文官集團與皇帝的利益並不一致,他們之間容易形成利益輸送,導致皇帝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甚至被文官集團矇蔽。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希望有一個不受文官集團干涉的,只聽命於皇帝的機構,這就是特務組織產生的原因。

通俗來講,廠衛雖然與三法司職能重疊,但是上級領導不同,三法司聽命於以內閣爲首的文官集團,廠衛只聽命於皇帝。

3.明朝的特務機構是孤立事件嗎?

其實明朝的廠衛機構並非孤立事件,它是帝制結構下的必然產物。

中國的第一個特務組織,應該是漢武帝設立的“司隸校尉”。漢武帝一生都在和文官集團鬥心眼,他先後創立了司隸校尉、繡衣使者、刺史、中都官獄、內朝官等機構,這些機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直接聽命於皇帝,獨立於行政機構的第二權力樞紐。

正是在這些機構的幫助下,漢武帝逐漸把以三公爲代表的外朝核心,玩成了小跟班,決策大權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我們發現,漢武帝時期,創下了很多“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也創下了一起有一起權貴滅門事件,一切取決於漢武帝個人的喜好。

其它朝代,也都有類似的機構,比如清朝的粘杆處、宋朝的皇城司、唐朝的內衛等等。這種畸形的結構,根子就在皇權與文官集團的矛盾,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