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潘美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一部有名氣的文學作品,裏面的歷史人物多多少少會被人誤解,潘美就是如此。歷史上的潘美不僅是北宋的開國名將,而且他一生都在爲北宋征戰沙場,但是《楊家將演義》中他卻成爲了一位"奸臣"。甚至於被誣告爲陷害楊家將的元兇,被後人唾罵千年。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開國良將"——潘美

潘美生於亂世之中,自幼習武。少年時期便和還是將領的趙匡胤私交甚密,交情深厚。後來他參加陳橋兵變,並擁立了趙匡胤爲帝。爲了讓北宋王朝迅速穩定下來,潘美曾將敵方大將袁彥勸降了,至此在趙匡胤心中便有了很重的分量。在此後的十年裏,潘美南征北戰。

公元974年,潘美在攻打南唐時攻破金陵,並俘虜了當時的南唐後主李煜。緊接着又攻打北漢,破北漢之後,他帶領宋軍一路北上,屢戰屢勝,直接攻到了太原,並重建了太原城,成了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在那之後潘美繼續北伐,與契丹對戰,多爲勝利,因功高被封爲韓國公。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2張

然而這樣一位爲北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卻被後人稱之爲"奸臣",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我認爲這是兩方面原因,第一點是大家認爲是潘美害死了楊業,所以稱他爲"奸臣"。第二點就是大衆受《武家將演義》中他奸佞形象的影響,先入爲主覺得他是小人。

"朔州戰役"——楊業之死的最終謎題

但就楊業之死而言,其實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公元982年,遼主耶律賢死後,繼位的皇帝甚是年幼。宋太宗趙光義認爲這對於大宋來說是個北征的好機會,他認爲遼國幼主繼位,國內政局並不安穩,可以趁此機會一路北伐,收復失地。於是在公元986年,派潘美、曹彬、崔彥分別率兵北伐,當時楊業是潘美的副將。

三軍分路進攻,很快就收復了四個州,然而因爲曹彬率領的軍隊戰爭失敗。宋太宗就命各路軍隊迅速撤回,潘美、楊業在接到命令後,便掩護百姓退到了狼牙村。這時,遼軍已經佔領了剛收復的寰州,情況十分危急。

當時楊業認爲,按兵力來看不能強攻,只能巧取。並建議先派少量兵力進行攻擊,然後讓剩餘兵力進行埋伏,來保護軍民的撤退。但當時的監軍王侁因想立軍功,所以對楊業出言不遜道:"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

楊業道:"不可,此必敗之勢也。"這時王侁道:"君素'無敵',今見敵不戰,莫非有他志乎?"楊業是北漢降敵,這話是逼他表態,楊業無法,只得率兵前去征戰。結果宋軍慘敗,大將楊業被擒,上萬名宋軍被殲,原定接應三州軍民也未完成。

觀察楊業的死因可以看出,他的死並非全是潘美之過,而是由種種因素造成,我們應該客觀去看待。

首先,楊業之死最大的原因是因爲監軍王侁的爭強好功。因爲王侁在戰爭中反對楊業的計劃,並用言語激楊業出戰,所以導致楊業最終被俘,宋軍慘敗。

站在統帥潘美的角度上看,他當時的沉默不語,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支持了王侁的做法。這其實符合他屢次在困境中奮勇前進的性格,他漠視了楊業關於戰事策略的分析,寄希望於戰爭能夠僥倖取勝,畢竟楊業也征戰沙場多年。然而面對如此慘敗的結局,讓他也始料未及。

潘美對敵我雙方局勢認識不充分,對戰事感知不夠敏銳,但他並非是有意讓楊業去送死。當得知楊業失利後,選擇退而固守、勘察敵情,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保全實力。這對於統帥來說無可厚非,只是於人情而言太過淺薄。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3張

其次,我們想一下,爲什麼當時決定軍事上行止進退攻守部署的大權在不懂軍事、剛愎自用的監軍王侁手裏,而不是在身經百戰、武藝剛強的將領手裏?這其實和當時的政策以及制度有關,可以說楊業的死,皇帝難逃其咎。

北宋開國不久,就採用了重文輕武的政策,這就讓那些武將在文臣面前更低一頭。皇帝深怕武將造反,即使像潘美這樣的功臣武將,宋太宗都不太放心。所以宋朝爲了防止武將擅權,在軍中設監軍一職。

監軍在戰場上雖然沒有指揮權和監督權,但能與統帥分庭抗衡。在北宋,監軍不但能參與作戰計劃的制定,還有權處死有不軌之心的將軍。一旦有什麼事,直接向皇上報告,由皇帝負責。此外,監軍一般由皇上直接委派,王侁便是如此。從這就能看出爲什麼潘美在面對監軍王侁時不敢表態了。

說到底,就是皇帝並不信任這些武將,擔心他們擁兵自重,擅離職,所以纔會派監軍前去監督。而且楊業還是個有"前科"的人,他本身就是北漢降敵,皇上對他更爲警惕也不是不能理解。很難說楊業的死,皇上有沒有在背後推波助瀾。

總而言之,潘美身爲主帥,在這場戰爭的失敗以及楊業的死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真相卻並非是潘美一人的責任,只是觀衆往往不會去探究過程,只看中結果,潘美也因此背上了"奸佞"的名聲。而後來的《楊家將演義》,更是將潘美這頂帽子扣實了。

從一代良將到"奸臣",潘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4張

"奸佞"——小說中的潘美

明代中葉的小說《楊家將演義》,將潘仁美塑造成了一個故意陷害楊業,一定要置楊業於死地的人,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但潘仁美實際上只是一個藝術形象,和歷史上的潘美是不能劃等號的。讓人無奈的是,多數人都是通過《楊家將演義》才瞭解並來定義潘美的。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但我們要知道小說和戲劇是可以虛構的。在歷史上身爲北宋功臣的潘美,在小說中卻是奸佞,這種錯位的人物形象是爲什麼呢?

其實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小說出於創作本身的目的,而借用歷史人物爲外衣傳達的是作者的主觀判斷。作者在創作時出於對戰死沙場楊業的同情,而對這場戰役進行主觀上的自我推測,構建出完整的故事情節來豐富人物形象。他需要突出楊業的忠勇正直,就必須要潘仁美的殘忍卑鄙來襯托。

只是這樣一來,會讓讀者帶入思想,先入爲主,以爲潘仁美就是潘美。久而久之,結合本來這場戰役本來在歷史上記載就不詳盡,他似乎真的成爲世人眼中的"奸佞"小人了!

平心而論,潘美是北宋的功勳將臣,並不是奸佞小人。他的不幸不能怪作者和藝術家們。畢竟藝術不是歷史。歷史需要忠於事實,但藝術卻能渲染、誇張。所以當我們要評價歷史人物時,一定要以公正的眼光去審視歷史,不能僅憑小說就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