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浙中學派簡介:主要弟子有王畿、錢德洪以及徐愛

浙中學派簡介:主要弟子有王畿、錢德洪以及徐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陽明是宋明時期與朱熹、陸九淵等人齊名的儒學大家,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在宋明理學中形成了陸王學術流派,在明中、後期的思想界曾經風靡一時,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學的地位,左右中國思想界長達百年之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此外,他不僅對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產生不小影響,而且傳至日本,形成日本的陽明學,在日本的歷史尤其是日本近代歷史進程中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浙中學派簡介:主要弟子有王畿、錢德洪以及徐愛

浙江是王陽明的家鄉,因而所謂浙中學派實際上受到王陽明的直接影響。這一源的主要弟子有王畿、錢德洪,以及徐愛等。

浙中王門學派認爲“良知”說是當世學術的精髓。

認爲,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以喚醒人心,求“仁”就是孔氏學說的精髓;戰國時期,孟子又提出“義”,沒有“義”,“仁”無由達到,“義”便是孟子學說的精髓;晉樑以來,佛老氾濫,宋儒遣復古禮,執“禮”便是宋儒學說的精髓;王守仁提出“良知”,以“良知”啓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於吾心,“致知”便是今日學術的精髓。(黃宗羲:《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本文下同)學術精髓都是因時而立。

該派固守師說,堅持以先天統後天。主張“和而不倡”,說:“吾人之學,切忌起爐作竈,惟知和而不倡,應機而動。故曰‘乃見天則,有兇有咎,皆起於倡”。

認爲“正心爲先天之學,誠意爲後天之學”,“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萬物的規矩或標準,一言蔽之,是“先天統後天”。還說:“謹獨(慎獨)即是良知”,“良知不由學慮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

徐愛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王陽明最早的及門弟子。他初聞王學,以爲和先儒的傳統解說有出入,驚異不定,覺得無從下手。既而深入進去,並反身實踐,始信王學爲孔門之嫡傳,由是而成爲篤信王學之第一人。王陽明也稱他爲自已門下之顏淵。

他在王學門下的實際地位,也確實有與顏淵相似之處,一是他去世較早,未及得聞王陽明的致良知之說;一是他篤信實踐,雖得王學之真,但在理論上卻極少發明。他曾根據王陽明講解《大學》的基本宗旨,編成王陽明最主要的著作《傳習錄》。

徐愛爲學的特點在於強調涵養、省察、克治、收放心,以培養心之體。他認爲,學者之患在於好名,只有去私才能宜於物、他說,"心德者,人之根源也,而不可少緩;文章名業者,人之枝葉也,而非所汲汲";"夫人所以不宜於物者,私害之也。"

與徐愛的情況稍有不同,王畿師從王陽明的時間比較長,後且在吳、楚、閩、越、江、浙一帶講學長達四十年,專心傳播王學。所至之處,聽者雲集,影響極大,莫不以其爲王學之宗主。他爲學主張大徹大悟,以無念爲宗,將儒學的宗旨歸爲虎寂,具有融合儒釋道的思想傾向。

其學最值得稱說者,是他與錢德洪關於王陽明四句教的一番爭論。王的四句教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九月,王陽明將赴廣西,臨行前的一天晚上,王畿與錢德洪就這四句話的不同理解發生爭議。

王畿認爲,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俱是無善無惡;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爲此,他強調王學之四句教純系"權法,未可執定",並由此進一步提出"四元"說,以爲爲學需"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

主張從先天心體上上根,斷言良知一點虛明,便是作聖之機。時時保住此一點虛明,便是致知。由此把王陽明的良知說進一步引向禪學。

浙中學派簡介:主要弟子有王畿、錢德洪以及徐愛 第2張

對於王畿的解釋,錢德洪當然無法贊成。他認爲,王學的四句教是"定本,不可移易"。因爲心體原是無善無惡的,但大有習心,意念上便有善惡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正是復那性體的功夫,兩人爭論不休,遂請王陽明詳加解釋。

王的解釋是,"二人之見,正好相資爲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裏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爲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王畿)之見,是我這裏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裏爲其次立法的。二君相敢爲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通體各有未盡。"

由於此段話說在越城之天泉橋上,故史稱"天泉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