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又是如何幹預朝政的?

東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又是如何幹預朝政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東林黨,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天啓年間,朝廷裏流傳着一部奇異的名冊。乍一看上去,這本小冊子彷彿是某位水滸愛好者的筆記,上面列舉了一百零八個人,就連“及時雨”、“玉麒麟”等綽號也與書中一模一樣。

但再看綽號後的人名,竟然全是北京、南京兩府中的朝廷大員。這本奇怪的名冊,叫做《東林點將錄》。它的編撰人,是當時的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手下干將王紹徽,而名冊上的人就是讓魏忠賢最爲痛恨和忌憚的羣體——東林黨。

東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又是如何幹預朝政的?

從明朝萬曆年間起,東林黨逐漸成型,以致逐漸壯大。在明末的政壇上,東林黨人一直以“特別能戰鬥”著稱:與太監鬥、與羣臣鬥、甚至與皇上鬥,當真是“與人鬥其樂無窮”,堪稱明朝最強文官集團,成爲了決定明朝命運走向的決定力量之一。

“聚義”東林

東林黨的創始人,是嘉靖、萬曆年間的著名“偶像派”——顧憲成。

說他是“偶像派”,並非誇大其詞。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顧憲成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門第裏。顧憲成打小就有才子之名,成績很好,明史上記載他“資性絕人”,屬於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的科舉之路也是一帆風順,26歲時考中解元,30歲時又以二甲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中進士,被任命爲戶部主事,成爲了正經八百的國家公務員。

以顧憲成的學識和年紀,步步高昇甚至進入內閣,都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然而,從一開始,顧憲成就沒把升官發財當回事。

自做官以來,他一不溜鬚——當百官都聯名爲首輔張居正祈福時,他硬要從中把自己的名字劃掉。

二不貪污——萬曆二十一年考覈官員時,他以廉潔而得第一。

三不怕事——萬曆不喜歡長子朱常洛,要搞“三王並封”,他上書勸阻;萬曆不喜歡大學士王家屏,他偏要推薦王家屏做首輔......顧憲成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戳萬曆的肺管子,終於把自己戳回了家。

萬曆二十二年,當了14年官(中間請假三年、爲母服喪三年,實際只當了8年官)的顧憲成被革職削籍,徹底成了一名老百姓。

丟官後的顧憲成並沒有垂頭喪氣,反而更加忙碌起來。

實際上,在官場中目睹了大明朝廷的種種黑暗之後,顧憲成早已對仕途興趣寥寥,轉而將人生目標放在了傳道授業之上。

在顧憲成的家鄉,有一座始建於南宋的廢棄書院,名叫東林書院,南宋大儒楊時曾在此講學。在顧憲成剩下的生命中,這裏將成爲他建功立業的主戰場。

東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又是如何幹預朝政的? 第2張

經過整整十年的募款和修葺,東林書院於萬曆三十二年重新開放。從此,顧憲成和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學者一起,在這裏開壇講學。一時間,東林書院聲名大噪,即使八年後顧憲成去世,這裏依然是當時絕大多數讀書人心中的聖地,吸引了無數人前來學習。

在鬥爭中成長

按理說,明朝時全國的書院並不止東林書院一家,諸如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等千年書院當時依然書聲不斷。

然而,爲什麼只有從這裏走出的官員最終形成的“東林黨”,而沒有“嶽麓黨”、“嵩陽黨”的說法呢?

這就要從東林書院所教授和討論的內容說起了。

表面上,東林書院所宣講和討論的仍然是“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學經典,但是,與其他書院不同的是,東林書院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議政”。

從顧憲成開始,在東林書院主持講學的高攀龍、安希範、葉茂才等“東林八君子”始終強調的一點便是:“經世致用”。所謂“經世致用”,就是將“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最高標準,強調學必有用,“無用即是落空學問”。

這樣來看,東林學院實際上自建立起就有着明確的宗旨:治學只是手段,而通過政治實現所謂“天下承平”纔是最終目的。這一宗旨,從顧憲成所題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便可見一斑。

明朝末年,許多士大夫已經深切感到了朝政腐壞所導致的種種惡果,因此,東林學院所倡導的“扶大廈於將傾”這種理想主義式的思想,在天下讀書人中得到了廣泛的迴應和贊同,也吸引了一大批朝廷官員加入其中,所謂的“東林黨”得以逐步成型。

東林黨鼎盛時期,甚至連朝廷首輔(葉向高、韓爌)、薊遼督師(孫承宗)等文武重臣都是其中一員,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在當時的朝廷中,除了東林黨之外,還有以山東人爲主的齊黨、湖北人爲主的楚黨、浙江人爲主的浙黨等大大小小的數個官僚集團。於是,從萬曆後期開始,東林黨與這些朋黨之間的鬥爭就從未停止過,一場明末黨爭的大戲轟轟烈烈的上演了。

黨爭初期,東林黨人與其他的朋黨集團相比,由於沒有重臣壓陣,一直處於劣勢。爲了扭轉局勢,東林黨人將目光鎖定在了皇位繼承人上,在由皇室繼承人之爭而起的“梃擊”、“紅丸”、“移宮”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人始終堅定地站在皇室繼承人一方。

終於,在明熹宗即位後,東林黨人成功地扭轉了局勢,利用“京察”(六年一次的官員考覈)之機,將其他幾個朋黨集團一一擊敗,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趙南星等人紛紛加官進爵,成爲了朝中的主流力量。

按照東林黨人的一貫主張,此時正應各顯其能、匡扶朝政,讓大明盛世重現。

然而,還沒等他們喘口氣,才突然發現,他們最大的敵人此時正笑嘻嘻地舉起了屠刀,正在前方等着他們呢。

這位最大的敵人,就是魏忠賢,以及他身後的一羣徒子徒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代號——閹黨。

敗給太監還是敗給自己?

魏忠賢,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人),地痞出身,文盲。

東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又是如何幹預朝政的? 第3張

這就是魏忠賢進宮前的簡歷,與飽讀詩書的東林黨人相比,魏忠賢實在有點拿不出手。然而,歷史曾經無數次的告訴我們,在政治鬥爭中,文化知識是有用的,但不是次次都有用。

進宮後的魏忠賢,雖然靠着溜鬚拍馬,混上了一個管倉庫的差事,但直到四五十歲,還是一個普通的宦官。由於常常做出一副憨厚相,還得了個“傻子”的諢號。

如果不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恐怕一輩子也沒有出頭之日。由於魏忠賢和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是“對食”(宦官與宮女相好之代稱),當朱由校即位後,魏忠賢一步登天,成爲了掌握內廷的頭號大太監。

即使在此時,魏忠賢既沒有膽子、也沒有水平去挑戰東林黨人。但是,由於東林黨之前被其他朋黨打壓的太厲害,如今掌了權,自然要秋後算賬。

在東林黨人的彈劾下,曾經反對東林黨人的大臣們降級的降級、罷官的罷官,朝廷中一時間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眼見大事不好,許多曾得罪過東林黨人的大臣們便投靠到了魏忠賢的門下,開始爲他出謀劃策,對付東林黨人。得到這些人相助的魏忠賢如虎添翼,開始走上了掌控朝政的“權奸”之路。

看到這一情況的東林黨人自然不肯罷休,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其中楊漣的奏章罵的最狠,列舉了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如果按照這些罪名論刑,恐怕魏忠賢就是有十個頭也不夠砍的。

然而,東林黨人在這裏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上書彈劾這一招,在其他時期、對付其他人物時也許管用,但這位明熹宗朱由校除了在做木匠上天賦異秉之外,不僅在治國上不靈光,文化水平也有限的很,基本上是個半文盲,看奏摺還要靠太監給他念。

有這樣的皇帝在,彈劾魏忠賢的結局基本是不言自明瞭。

對付無賴,就要用無賴的方法。不懂這個道理的東林黨人在魏忠賢的反攻倒算之下損失慘重:首輔葉向高辭職,楊漣、左光斗等被閹黨謀害,就連東林書院也被搗毀,曾經依靠黨爭而風光無限的東林黨最終還是倒在了黨爭上。

直到崇禎帝即位,懲辦了魏忠賢等一干閹黨後,東林黨纔有所復甦。

但在此時,大明王朝也已走上了末路。隨着清軍入關,東林黨人殉國的有之、投降的也有之,最終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東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又是如何幹預朝政的? 第4張

東林黨從興起到式微,歷經半個世紀之多。後人在評判這一朋黨集團時也是衆說紛紜,稱讚的說他們小處有失、大節無虧,是中國文人氣節的代表;批判的則說他們掀起了明末黨爭的序幕,使得朝廷內鬥不斷、禍國殃民。

實際上,在當時的局勢下,無論是誰,恐怕都難以使大明王朝逃脫覆滅的命運。而在數百年後的現在,那座書院裏所曾經閃現的理想主義的光芒和心憂天下的情懷,依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