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西周五禮之一軍禮: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西周五禮之一軍禮: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軍禮是西周五禮之一,是用於征伐、或其他有關軍事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如《周禮》所舉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以及《開元禮》的告太廟、命將、出師、宣露布、大射、馬祭、大儺等。《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衆也;大均之禮,恤衆也;大田之禮,簡衆也;大役之禮,任衆也;大封之禮,合衆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西周五禮之一軍禮: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大師之禮

大師之禮,指王者出征討伐,其軍隊行止動容,自有其禮法。天子御駕親征,威儀盛大,旨在調動國民爲正義而戰的熱情,故《周禮》雲:“大師之禮,用衆也。”

大均之禮

大均之禮,指校正戶口,調節賦徵等。清末經學家孫詒讓言:“此主王國而言,蓋欲均地政地守地職之等,須屬聚衆庶,大平計事,故屬軍禮。”根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記載,古代的軍隊建制,以五人爲一伍,五伍(二十五人)爲一兩,四兩(一百人)爲一卒,五卒(五百人)爲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爲一師,五師(一萬二千五百人)爲一軍。

國家根據這一建制“以起軍旅”(徵兵),同時“以令貢賦”(分攤軍賦)。也就是說,應徵的士兵必須自備車馬、盔甲等。這種做法與當時兵農合一的社會現狀相適應,出則爲兵,入則爲民。大均之禮意在平攤軍賦,使民衆負擔均衡,唐宋以後,隨着社會的變化,軍禮中不再有這一條。

西周五禮之一軍禮: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第2張

大田之禮

古代諸侯都親自參加四時田獵,以及因田習兵,檢閱車徒等。分別稱爲春蒐(sōu)、夏苗、秋獮(xiǎn)、冬狩,稱之爲大田之禮。其主要目的是檢閱戰車與士兵的數量、作戰能力,訓練未來戰爭的協調配合。

田獵不但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生產活動,還與祭祀有關。殷商甲骨文中有大量的田獵記錄,作爲已是農業經濟爲主的社會,田獵不再是以餬口、果腹爲目的的生產手段,周代更是如此。田獵的作用,一則爲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二則供給宗廟祭祀;三則爲了驅馳車馬,彎弓騎射,興師動衆,進行軍事訓練。

禮法規定,田獵不捕幼獸,不採鳥卵,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的小獸,不破壞鳥巢。另外,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餘地,不能一網打盡,斬草除根。這些禮法對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是有積極意義的。

大役之禮

大役之禮指國家爲修建王宮、城邑等而大興徒役。大役之禮要求根據民力的強弱分派任務,也就是孔子所說“爲力不同科”的思想。

大封之禮

大封之禮指勘定封疆,樹立界標。鄭注云:“正封疆溝塗之固。按古者封國各有疆界,若有侵越,或錯互不正,則以兵徵治之也。故亦屬軍禮。”諸侯相互侵犯,爭奪對方領土,使民流離失所。當侵略的一方受到征討之後,要確認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植樹,故稱大封之禮。

西周五禮之一軍禮: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第3張

天子親征

天子親征是一件重大的事件,《禮記·王制》說,出征前要舉行“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nǐ)”“禡(mà)於所徵之地”“受命於祖”“受成於學”等禮儀。類、宜、造、禡都是祭名,祭祀上帝、社、禰(父廟)和所徵之地,是爲了祈求各方神靈的保佑,確保戰爭的勝利。受命於祖是爲了告廟,並將神主請出,奉手軍中。受成於學是爲了決定作戰的計謀。

此外,軍隊的車馬、旌旗、兵器、軍容、營陣、校閱等無不依一定的儀節進行。軍隊的日常訓練,包括校閱、車戰、舟師、馬政等,都有嚴格的禮儀規定。得勝之後,還有凱旋、告廟、受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