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爲什麼說澶淵之盟是失敗的例證?澶淵之盟有什麼影響?

爲什麼說澶淵之盟是失敗的例證?澶淵之盟有什麼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說澶淵之盟是失敗的例證?澶淵之盟有什麼影響?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澶淵之盟,一直是受後世指責的失敗例證。已往的史書認爲,宋既不能消滅契丹,反而在盟約中承認遼政權,又開“歲幣”之例,以至兩宋“積弱”,局面江河日下。但卻很少有人述及當日之真象。

北宋立國之初,北邊之契丹已於數十年前先建立獨立國家。宋的正統地位是後人封的。後晉皇帝石敬瑭936年割“幽雲十六州”與契丹,從上、事實上,該地區都已成爲契丹領土,而此時後周和宋還沒建立。後周世宗北伐,“收復”其中的瀛莫二州,實爲對契丹的侵略。宋繼周後,於979年至986年間三次進攻契丹,也應視爲對契丹的侵略。宋軍三次都是先勝後敗,契丹一直處於防禦態勢,只是在名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誘敵深入、切斷糧道的策略下,才擊敗宋軍,但也無力南下攻宋。形勢實爲宋強遼弱。《遼史》也載當時遼軍命令對宋朝“不許深入,不攻城池”。而今日之傳統史家,無視契丹人也是人,無視今日北邊之漢族有相當契丹血源,片面歧視契丹,把侵略者宋打扮成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爲什麼說澶淵之盟是失敗的例證?澶淵之盟有什麼影響?

此後契丹經傑出家蕭太后(遼之皇后均出自蕭氏,蕭氏原爲回紇人)苦心經營,力量日盛,才於1004年發動了唯一一次對宋的大規模入侵。如果遼宋互換位置,傳統史家們一定認爲是遼在多次受到侵略後,奮起反擊吧。當時契丹軍深入宋境700裏,但後方有滄州等重鎮未攻下。而宋在驚惶之下,企圖遷都,好在大臣寇準識破遼已是強弩之末,與真宗皇帝進至澶淵,一舉擊退契丹軍前鋒,斃其統帥蕭達凜(擒獲楊業之人)。至此遼已是筋疲力盡,急於和談。

當時的北宋已是高度發達,其一年的鑄錢量最高達500萬貫,而明朝276年間的總鑄錢量也僅1000萬貫,可見宋朝商業之繁榮。宋朝的年財政收入折算爲銀絹爲7000萬兩/匹以上。故當時真宗鑑於遼入侵對北方的破壞,準備承擔“歲幣”百萬之數,以求和平。當時也有人指出,遼已強弩之末,可戰而勝之,但考慮到即使戰勝,雙方也勢必長期交戰,沒被採納。

談判中,契丹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宋每年送契丹銀10萬兩、絹20萬匹,大大低於宋的估計,不到宋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可見契丹確已無力再戰,此條件宋接受了;二是要宋歸還“侵佔”的瀛莫二州(遼稱“關南”之地),被宋嚴辭拒絕,契丹和平心切,也未堅持,要知道此二州當時已在契丹軍佔領之下啊。最後達成的條約爲,宋年送契丹“歲幣”,契丹退出已佔領的華北數十州之地,並在事實上承認瀛莫二州爲宋朝領土。對宋而言,已是外交勝利。然後雙方共同申明,永結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契丹皇帝”簽約。此後,宋遼120年未開戰事。

以上爲宋遼爭端之始末,從中可看出,宋遼關係中,宋對遼的侵略要多於遼對宋的侵略,雙方關係中的和戰主動權實在宋方,即使120年後破壞和平,大肆屠殺契丹人民的,也是宋朝。後世史家先入爲主,以爲“幽雲”諸州本來就“該”是宋朝的,宋沒有“收復”,即行和平,故宋失敗。以此類推,傳統史家之所以輕視北宋,是因爲北宋沒有如他們所願,“收復”“本來就應該屬於”宋的長城以北直至中亞的廣大“領土”。殊不知,宋從未擁有該地,談何收復。

澶淵之盟導致了雙方邊境的和平穩定,經濟,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爲契丹民族最終消失、主流融入漢族打下了基礎。所以很多時候,文化與和平的力量,反而大於軍事力量。契丹在軍事上沒有被漢族征服,但卻被漢文化所同化,並最終大多融入漢族。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