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退休實際上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制度,既能保障工作人員的晚年生活,不至於說一直工作到死,還能解決因年齡大導致工作效率變低的問題。不過退休制度可是經過上千年的時間才慢慢落實的,和古人相比現代人退休後的待遇已經算很好了。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沒有退休這個說法的,除非是被動退休,讓皇帝給辭官了,不然終身都要工作。那退休制度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實現的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七十才退休,但在古代那是“古來稀”

其實退休這碼事,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就有了。只不過那時候不叫“退休”這個詞,叫“致仕”、“致事”、“致政”等詞罷了,《春秋公羊傳》就記載着“退而致仕”,啥叫“致仕”呢?“還祿位於君”,把權力交還給君王。從這一層意義上講,只有官員纔有“退休”一說的,因爲只有官員纔有資格將權利交還給君王,其他階層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所以也就無退休一說。

古代多大歲數才允許退休?《禮記·曲禮》做了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說,官員七十歲了才允許退休。七十是個什麼概念呢?“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在古代是“古稀”之年,能活到這個歲數的太少了。學者林萬孝在《我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中估算:周、秦約爲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杜甫作詩《羌村三首》說“晚歲迫偷生”,其時他做這詩時才46歲,就已經是“晚歲”了;而另一個大文學家蘇東坡,寫“老夫聊發少年狂”時,這個“老夫”也只不過38歲而已。當然,如果不算上嬰兒的夭折率和戰爭的因素,按《人口論綱要》文獻估算,古人平均壽命能達到60歲左右。“六十花甲子”,民間傳說如果活到六十歲還沒有去世,要被埋進“活墳”的。雖是傳說,但從側面證明古人活的歲數很低。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第2張

七十歲退休,按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年齡算,也太晚了。沒有幾個人能享受得到,享受到的,也享受不了幾年。所以古代的官員,很大一部分人是“終身制”,沒有熬到這個歲數,就故去了。

既然《禮記》上做了規定,漢朝直到元朝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裏,朝廷都遵循了這個規定。到了明清兩朝,大概覺得七十這個歲數太高了,天子仁慈,將官員的退休年齡降了下來,“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六十歲退休,和現在一樣了,比較合理。級別小的官員,退休年齡還可以提前,如清朝規定“參將爲54歲,都司守備48歲,千總、把總45歲”可以退休。按當時的平均壽命,這個退休年齡是相對比較合理了。

韓愈首提“退休”,宋人待遇最好

“退休”這個詞語,並不是現代人發明的。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復志賦序》一文中就說到”退休於居,作《復志賦》”,這是文獻記載的關於“退休”一詞的最早記錄。韓愈“發明”了退休一詞後,後人用之,漸漸流行開來。《宋史·韓贄傳》有“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的語句,這比韓愈晚了幾百年了。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第3張

關於退休的待遇,各朝各代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漢代,歲數達到七十歲,官員達到一定級別(年薪兩千石以上)的,退休後可領取在任時俸祿的30%作爲退休金。低於這個條件是沒有退休工資的。年薪兩千石是個什麼概念,漢代的“太守”就年薪兩千石,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本來七十就“古來稀”了,級別上再卡到省部級,古代的官員又少,所以能享受到退休待遇的幹部並不多。

唐朝人實行差別化退休工資待遇制:功臣元勳是第一級,經皇帝特批退休後享受全薪,與在職時相同,只是沒有權位;五品官以上退休官員給“半俸”;六品官以下退休後是沒有退休金的,“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給俸”,但爲了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可以發放一定數量的土地做爲補償。到了大明朝,貧民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官員特別摳,一般情況下是不給退休官員發放“退休金”的,但免除退休官員的賦稅和徭役。如果經過調查發現退休官員家裏實在太窮揭不開鍋的話,“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算是個養老補貼吧。清朝和明朝差不太多,所以爲了以後的養老考慮,在職時官員拼命地“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你不給我養老,我自己想辦法。當然這得冒着殺頭危險了。

相對來說,退休官員待遇最好的是宋朝,宋神宗以後允許帶職退休,退了和沒退差不多,除了沒有了實權,待遇不變。而且爲了鼓勵退休,官員退休時皆晉升一級,而且退休後仍有加銜晉級、參與朝政的權利。宋朝重文輕武,是文人的黃金時代,經濟又高度發達,國家等於將官員們“養”起來,這種待遇和現代差不太多了,如果可以穿越的話,大多數文人還是渴望穿越到宋朝的。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第4張

古人能熬到退休是“三生有幸”的事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古代當官,生命風險其實是挺大的,如果伺侯了半輩子皇帝,僥倖不死熬到退休,那也是人生幸事一件。對於大臣來說,退休有點象“逃跑”,功業已建,激流勇退是明智的選擇。如果該退不退,惹得皇帝動怒,反爲不美,弄不好帶來殺身之禍;而對於疑心重的皇帝來說,大臣們知道很多皇家祕密,一旦不在眼前了,有點不好把控的意思,所以大臣們歸家退休,有點“放虎歸山”的意味。雖然這“虎”老了,但還是要隨時監控,以防生事。

所以大臣們申請退休,有一個名詞叫“乞骸骨”。因爲大臣做官,等於將身體賣給皇家了,退休了,交還了權力,乞求皇帝將自己這一把老骨頭還給自己,能埋在老家。

大臣可以“乞骸骨”,但最終能否退休,還是天子說了算。如果天子覺得你還有用,不準退休,只能活到老幹到老了。漢代著名經學家張禹多次申請退休,皇帝就是不準。有病太醫給你看,不準退休就是唯一的理由。

宋朝時大臣申請退休皇帝不允的事更是時有發生,兩朝元老向敏中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七十歲仍不準退,七十二歲死在宰相任上,老臣孫固“強起視事”,七十五歲死在任上,老臣孫沔71歲仍然被委以“重任”,終於忍受不了長途跋涉之苦死在赴任途中。一方面說明這些大臣被皇帝所倚重,一方面也說明了大臣一旦爲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定下的? 第5張

和不準退休的官員相反的是,一些不被看重的官員,朝廷希望他們早早退休,甚至勒令退休騰地方。明孝宗專門下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想不當官,有的是想當的,立即批准;清朝規定:“其年老有疾,戀職不去而被議者,則勒令休致”,強行“退休”還不給退休金。還有仁慈的皇帝,特許一些大臣因爲身體健康的原因提前退休,唐朝大臣李靖就是因爲身體的原因被批准64歲退休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建功立業以後激流勇退,像越國的大臣范蠡,在幫助勾踐復國後,官封上將軍,但他沒有享受最高人臣的待遇,而是選擇了不要“退休金”離開朝廷,更名改姓當了個商人,成爲儒商的鼻祖。

古人退休有“致仕懸車”的說法,如果能熬到順利“退休”,安享晚年,不管“退休金”多少,對於官員來說,都是“三生有幸”的好事。因爲古人講“養兒防老”,老了主要靠後代,而不是朝廷的俸祿。當然,一些功將名臣,賢明的皇帝會額外地賞賜他們,讓他們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