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武訓:清朝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武訓:清朝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武訓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838年,道光年間,武訓出生在山東堂邑縣柳林鎮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7歲的時候就喪父,雖然武訓十分渴望讀書,但是爲了謀生路,只好出去打工,年幼的武訓多次找到人的欺負,在一家人家裏打了三年工之後,僱主竟然欺負他不識字,惡意將假賬拿給他看,說已經支付完了三年的工錢,武訓爲此奮力爭辯,反而找到毒打,氣的他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的他決定,不能讓其他的人遭受這種待遇,最好的方法就是興辦學校,讓更多窮人的孩子接受教育。

但是這可是需要白花花銀子的啊!錢從哪裏來呢?武訓決定,那就自己靠乞討去籌!在20歲的時候,他最終當上了乞丐。從此武訓過上了“邊乞邊傭”的生活,足跡布遍山東河北河南等地,一邊打工一邊乞討,他還編寫了一首歌:“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

當乞討的比較好的衣物或者是飯食,武訓都會想辦法賣掉換成錢財,而自己卻只吃下簡陋的食物。武訓漂泊流離,居無定所,他的錢放置到哪裏呢?

武訓打聽到堂邑縣有個楊舉人,爲人正直,因此跑到楊府求見,希望將錢款存到他那裏,然而楊家門人哪肯放個叫花子進入?武訓便跪在門外面數天,終於感動了楊舉人,武訓隨後將乞討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敘述一遍,這讓楊舉人大爲震撼,不但答應幫助他存錢,還要幫助他辦學。

此後武訓更加努力的換取錢財,他有的時候還像一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

隨着錢財越積越多,武訓也開始慢慢的購置田地,作爲學校場所,他還用三分利息給他人放貸,到了49歲的時候,武訓已經累計了良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而這些都是憑藉他30年省吃省喝積累下來的。

武訓認爲辦學的時機到了,楊舉人勸奉他先娶妻生子,畢竟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但是武訓卻擔心這會影響自己的辦學,於是唱到:“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武訓:清朝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1888年,武訓花費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到當地有學問的舉人家裏面跪請他們任教,又到貧寒人家請求他們送子上學,而學費分文不取,當時招生50多名,經費全部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次等到開學第一天,武訓都要設置宴席招待老師,請當地名紳相陪,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進菜。

這種做法,感動了全縣的人,塾師對他十分敬憚,而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大家都嚴守學規,努力上進,學有所成者甚衆。而1890年,武訓又和寺院合作,在館陶縣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山東巡撫張曜聽說了武訓的行爲,特地下令召見,並且免除了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這件事情被朝廷得知之後,光緒帝親自賜下“樂善好施”的牌匾,並授予武訓黃馬褂和“義學正”的名號。

武訓:清朝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在1896年,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而且根據《清史稿》的記錄,他在去世前聽聞學生的讀書聲,依然是微笑着的(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離開了這個世界,在他出殯當天,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參與送殯,而受到他資助的學生,不乏爲官者,紛紛從各地趕來參拜,萬人送葬師生哭聲震天,而鄉民無不落淚,武訓,也被世人稱爲“千古奇丐”,從而名垂青史。